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政府建立学习型政府措施

新加坡政府建立学习型政府措施

新加坡政府建立学习型政府措施
学习型政府组织的理论模型:
[1]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组织的共同愿景,重塑国家价值观
所谓愿景,就是大家希望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组织真心向往的发展方向。

得民心者得天下。

愿景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目标,而正如圣吉说到:“一个缺少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而“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人民行动党执政的新加坡政府所追求和达成的重要目标和愿景。

人民行动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而为此把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建成一个开放性的政党。

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人民行动党不断向社会吸纳精英,使政党融入社会之中。

精英聚集的人民行动党,在为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事业中,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从1979年开始,人民行动党便开始采取一种严格、系统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将人才的选拔制度化。

此外,还积极从海内外、从各行各业中选拔优秀人才[2]。

而也正是这种人才的选拔使得组织内部成员的思想素质更高,有利于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型政府”愿景形成。

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还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在东西文化有机整合的基础上重塑国家主导价值观。

特别是在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与族群和睦、言论自由与媒体责任等平衡上,新加坡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展的东方模式。

独特的国家价值观,不仅包容组织成员不同的文化差异,促进共同愿景的形成,还奠定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和发展的文化基础。

二、“以服务为导向”行政体制改革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认为:“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作为管理思想、宗旨、意识等一整套观念性因素综合的公共管理理念,直接关系到管理模式和制度等方面的设计,关系到管理的倾向性,关系到管理的成效"1995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21世纪公共服务”改革计划。

这是新加坡政府所推出的最全面的行政改革。

为了推行并管理“21世纪公共服务”计划,新加坡政府成立了“中央21世纪公共服务计划委员会”。

委员会又分为四个职能委员会,各自分管具体的工作。

公务员福利委员会负责出台改善公务员福利的政策;服务质量委员会负责提升服务质量来满足公共和内部顾客的要求;工作改进团队和建议委员会负责培养应对变革和持续改善的积极态度;组织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所做的结构调整和设计的程序。

各职能委员会设置使得组织结构扁平化,分工细致,又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监督,促进了学习型政府的形成。

三、改变高级公务员的工作理念
新加坡政府设立了政治学习中心要求高级公务员参加为期两个星期的课程学习来塑造和改变他们的工作理念。

课程由李光耀总理和各个部的部长来教授。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政
府的高级公务员有机会和领导人交流讨论时事问题和关于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从而转变他们在殖民政府时期的思维方式逐渐树立起为全新加坡民众服务的理念[3]。

这些高级公务员工作理念的转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形成不断地学习的意识,从而自上而下在组织中形成学习风气。

因为在学习型组织之中,高层和领导者是设计师、教师。

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核心力量来自领导的工作理念。

四、行之有效的公务员培训和薪酬制度
公务员是学习型政府的主体,是具有良好学习动机和主动学习态度、具备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懂得运用资源进行学习的活动者。

新加坡政府每年都要对公务员进行业务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而且,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培训时间和培训计划。

从96年开始,培训占工作时间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逐渐增加到达2000年的12天半。

这种培训都是在民事服务学院进行。

民事服务学院开设150多种课程,而且授课教员大都是从最好的大学聘请的,使受培训的公务员都得到真正的提高[4]。

通过培训,使公务员的文化知识和管理技能都得到更新和强化,善于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于职业工作实际。

这些培训主要针对中低层公务员,与上面提到的对高级公务员培训相互补充、结合,使得组织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还能自下而上传递学习意识,形成双向的学习风气。

用高薪来激励公务员认真工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一直是新加坡政府奉行的理念。

因此新加坡公务员的工资一直呈上涨趋势。

从1972年起,每年给公务员多加一个月的奖金即第13个月的奖金。

此后,新加坡公务员的工资在1973年、1979年、1982年、1989年和1994年定期增长,以缩小政府部门工资与私营部门的差距[5]。

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不仅能吸引人才、精英进入到政府部门,而且还能激发公务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社会力量对学习型政府的推动。

新加坡政府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新加坡大量的社会组织工作网络,在政府与人民中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并且重视基层组织的作用,重社会公众的意见表达与沟通协调,强调社会全面参与。

政府在出台一项大的政策前,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与民众沟通、协商,有关部门和机构随时提供与新政策有关的非机密资料给民众。

通过社会力量对政府的沟通、监督,使得新加坡政府不断吸收、采纳公众的意见,更能做到系统思考,从而由外向内推动学习型政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宋夏伟,戴昌桥.创建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困境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31
[2] 宋雄伟.新加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经验[J].学习时报,2012.10.22
[3][5] 崔晶,张梦中.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新加坡政府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11(02):90
[4] 百度文库. 新加坡的公务员制度[EB/OL].
/link?url=nwj2Fe-m_gFvuJaxpS11JGXzFKibalhOX7FJnR9V4r0fuOIuhkdIOb xSyqHWFRdUi8-MijYxqIsll3O9XqV7krqr6OxHyRhbWEU31NJ70P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