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景观设计手法比较摘要: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而景观设计是建立在以园林学为基础的环境系统之上的。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景观设计手法的比较,从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对比、自然营造手法和生态设计手法中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中方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天人合一”,而西方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模仿、征服,注重形式上的变化。
关键词:景观设计设计手法构景手法一、引言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设计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的过程。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景观是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的反映,也是人类的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便是人类对于欲望与梦想的阐述途径。
但是,人类文明因为其独特的地域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类的自然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使得东西方对于景观设计手法存在不同的形式。
中国,由于其特殊的黄河自古以来便有着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又启发着人们去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以及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景观设计手法就在这种观念形态孕育下,得到了源远流长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取得了艺术上的光辉成就。
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却有着与东方截然相反的自然观。
古代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文明,当时人们的自然观还主要建立在泛神论的基础之上。
泛神论把神视为自然存在的本身,即自然就是神,神就是自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西方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因此这些国家的人们在这样的客观自然界中造就了与东方国家完全不同的自然观。
一方面,他们有着对自然界的畏惧,而另一方面,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对于景观设计手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当代中国教育日渐向国际化靠拢,很多设计手法也开始遵循于西方的设计理念,建筑教育更是如此。
所以当代的很多景观设计作品,与西方的设计手法基本没有区别。
当然不排除少数有思想的设计师们,继承先祖的自然观,设计出有别于西方的景观作品。
所以对于这种设计手法的比较,更多的应该去回归历史,才能更好的去感受不一样的景观设计手法。
二、中西景观设计手法对比景观设计主要分为城市景观、园林景观、居住区景观三大类。
其中城市景观又包括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和城市滨水区域。
景观设计是建立在以园林学为基础的环境系统之上的。
园林历史悠久,中国、西亚和希腊是世界园林三大系统的发源地。
从世界范围看,园林设计有三大起源,分别为中部文明——起源于米索不达米亚,东部文明——起源于印度、中国、日本和东南亚,西部文明——起源于图2.1.1古典园林体系表埃及。
1858年,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设计学”名称。
1、中西园林景观设计对比(1)中西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对比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的力量。
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造园宗旨、园林设计、园林意境风格,都遵循中国传统道家哲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成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风格。
另外中国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及山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文人画派为主流的写意山水画。
这些写意精神的山水画成为中国传统园林图2.1.2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设计的蓝本。
许多园林在建造之初,都以写意山水画构图作为参照,由曲折之水、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并通过建造者主观建造,利用人工的手段,叠山理水、花木配置,将园林创造成具有浓厚山水画的境界。
因此,山水画的艺术观念为中国园林的设计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从而影响了整个东方的景观设计观念,进而影响到了东方的景观设计手法。
这种景观设计观念在我国我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就能很好的得到验证,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
苏州拙政园创造了一种有意思的空间,人与空间在交流的同时,形成了第三个世界,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园林不仅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这些方面建立了人与空间之间的感知,而且在时间与空间之间建立人与环境的联系,从而打破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使人超越现存的物质空间,进入一个“天人合一”的体悟空间。
拙政园在市井中开辟出一片自然田园的思想净土,充分利用山水的环绕、花草的培植、建筑的组合,营造出有机的、丰富多彩的、流动的和令人充满联想的山水画一般的园林空间。
它不仅反映了自然风光的美好,还代表着园林主人的品行、学问和操守。
园林空间是园林主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求取平衡的场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设计手法,正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思想结晶。
中国古典园林除了南方的私人园林系统,还有北方的皇家园林系统。
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是帝王之家权利、财力和物力的象征,其特点是嫉妒堂皇的规模、体制的程式化及至高无上的天人思想。
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图2.1.3苏州拙政园景色图2.1.4颐和园谐趣园图2.1.5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图2.1.4,图2.1.5)。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西方园林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序、理性的自然。
其认为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西方古典园林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
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巴黎的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苑位于巴黎西南18千米处,原址自然条件很差,不适于造园,然而路易斯十四却为了“征服自然的乐趣”执意在此建造宫殿与园林。
凡尔赛宫苑分为宫殿、花园、林园三个部分。
其中宫殿建在人工堆起的台地上,可同时容纳两万人,它向东西两边延伸形成中轴线,贯穿并统领全局。
花园主要位于宫殿东西两侧,以歌颂“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主题,雕塑、水池、喷泉、植坛等依次展开。
林园包括大林园和小林园。
十字形运河两侧的浓密树林称为大林园。
小林园主要位于国王大道两侧,是园林中真正工人休息娱乐的地方。
凡尔赛宫苑崇尚开发,沿用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显示出人为的力量,体现在华丽的喷泉和雕像,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荫路、整齐的水池、排成行的树木、壮丽的建筑物等景观中(图2.1.6、图2.1.7)。
中西园林景观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整体图2.1.6凡尔赛宫中轴线图2.1.7凡尔赛宫横轴看来,中、西方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按其表现形式和风格差别都是十分鲜明的。
中西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可以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
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
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
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
它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
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
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
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
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
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
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图2.1.8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设计手法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
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
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
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除了景观设计手法有以上差别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园林的构景手法中看出中西方景观设计手法的差异。
(2)园林景观构景手法中国传统园林充分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营造出了藏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其精髓还是在于巧妙地分隔与组合了园林空间。
分景的意思就是运用山石水体、园林花木、建筑小品等造园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空间的分割,形成大小不同的空间配比,并且由于观赏者的视觉差,就可以形成富有变化的,虚实相间的景观。
1)借景借景是在园林造景时,根据取景的需要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美景引入园内,使园外之景也能供游人在园内就能欣赏到,同时丰富园林景色。
在借景时,可借的景物是非常之多的,比如远处的高山可借,近处的流水可借,甚至包括随着一年四季的季节转移而产生的不同景色,都可以借用入园,达到优异的美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