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池州作为皖南丘陵山区的典型代表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更由于人口压力的增加,土地和资源不适当的开发和利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旱涝灾害频繁且加重,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开山采矿引发的地表破坏还在蔓延等,不仅影响了市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制约着池州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进行池州市生态经济的定量评价研究,分析生态经济的动态演变趋势,对池州乃至皖南山区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是经济系统对自然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一研究区概括
安徽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
东接铜陵,南邻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望庐山,与江西九江、景德镇、上饶市毗邻。
是皖江经济带和“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池州地处东经116°38′至108°05′,北纬29°33′至30°51′。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5°C,年均降水量1400--2200mm,年均日照率45%,年均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
二具体研究
1生态足迹的供需变化
1996-2004年池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揭示了生态经济系统自然资源环境供需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996-2004年池州人均生态足迹呈增加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减少趋势。
池州人均生态足迹从1996年的1.1906hm^2增加到2004年的1.8433hm^2,增幅为54.28%。
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96年的0.6759hm^2减少到2004年的0.6430hm^3,减幅为4.87%,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生态赤字由0.5147hm增至1.2003hm,总生态赤字由78.13万hn^2增至186.53万hm^2.生态赤字的存在说明池州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受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生态系统退化,人地关系紧张。
一般而言,生态足迹赤字部分主要靠进口和(或)枯竭本地的自然资源来解决,而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进出口贸易较小,所以该地区只能靠过度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源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供给的不足,这同样说明池州市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处于不安全状态。
2各类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变化
从池州市各年的生态系统的供需结构来看,林地和建筑的供给大于需求,存在较大的可利用空间。
林地的生态盈余最大,这符合池州森林覆盖率57.5%的实际,表明池州市多年来坚持的“治山治水”的政策很有成效,但从侧面也说明池州市人民还没有从传统的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对林业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利用,这将会加大对耕地的压力。
建筑用地存在生态盈余反映丘陵山区城镇化水平低的特点,与之相反的是耕地、水域、草地的承载力供给不能满足生态足迹需求。
其中耕地的生态赤字最大,池州的耕地面积人均占量仅为
0.05hm^2,大大低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053hm^2的警戒线;耕地面积的质量也不高;而且持续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和城市化过程耕地的占用量增大,耕地已经成为池州市非常稀缺的资源。
草地也存在生态赤字。
牧草地是池州市面积最小的用地类型,主要零星分布在贵池区和东至县内,加之池州的畜牧业以养猪为主,消耗饲料主要来自粮食,因此,实际草地的赤字将转化为对耕地的压力,水域生态承载力供给也小于生态足迹需求,然而实际上池州市水资源比较丰富,这一矛盾现象说明池州市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不高。
3 万元GDP生态足迹变化
计算万元GDP所占的生态足迹可以反映资源的利用效率,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越大,资源的利用效率越低;反之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
池州市1996年-2000年的万元GDP处于波动阶段,2001-2004年下降较快,下降了12.9222%,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制造工艺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利用降低了资源消耗;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以农业为主的池州经济部分转移到工业、旅游业上来,降低了经济发展对土地生产力的依赖,但与全国的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水平以及东部地区的生态足迹水平相比,池州市的资源利用水平仍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但是,可以看出,池州市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和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增长趋势,1996-2006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由1.,0958增加到1.3107,发展能力指数由1.3047增加到2.3793,尤其是从2000年之后,发展能力增长迅速。
说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在增强,同时也表明该区域从2000年开始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池州市的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仍然较高,区域生态赤字也呈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其生态经济系统的较快发展是依靠较高的生态需求来实现的,生态经济效益较低,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三池州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改善池州市目前的非可持续状态,遏制生态赤字持续增长的的趋势,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经济现状,可采取如下措施。
1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生产农业
积极发展林特产品加工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2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森林资源是池州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予以保障和提高,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防止出现数量增长而质量下降的局面;强化节地意识,加强耕地保护;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水质恢复;保护矿产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改造提升农副产品加工,非金属矿采选等传统产业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和鼓励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池州市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安徽省“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品味高,池州市应以“两山一湖”大开发为契机,以九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国家及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依托,以生态旅游和佛教文化为特色,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
发展,以促进池州经济的腾飞,实现“旅游强市”的目标。
4 因地制宜,分区建设
在南部低山区以林、茶为本,实行林、粮结合,重点抓好林、茶、果、药的生产;严格保护现有农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实行封山育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优化生态环境;兴建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水能;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在中部丘陵地区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有计划的利用荒山,荒坡,增强农业的综合实力;坚持走农林牧多种经营之路;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结构,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
在北部地区重点加强农田保护;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防洪,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发展无污染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经济中心的功能和辐射力。
研究人:宋明玉、孙苏婷
时间: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