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4)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
利:
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利于环境问题、城市问题的缓解。
弊: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数增加。
2.经济发展成就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和有力的区 位条件,成为我国崛起最快的地区之一,现发展成中国人 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 的地区之一。 “大珠三角”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 “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以经济规模论,“大 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大珠三角”已成为世 界第三大都市群。 而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 以广州、香港和澳门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区已经成为世界 最大的超级都会区。
广州
2.城市化的推动力
工业化
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三、城市化水平高
1、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工业化
2、原因
(1)城市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农村人口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3)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各项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 A.逆城市化 B.城市人口比重逐渐降低 C.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D.涌现出大量卫星城
探究活动:分组讨论珠三角社会经珠济三发角展地的区经不济同得观到点 (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快是速经发展济放是发后在达改地革区开, 现在的经济发展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改 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它的发展。
(3)香港和澳门邻近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 地区的发展主要受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辐射影响。
2.经济发展成就 (1)我国重要的 轻工业 基地、外贸出口基地,是我国 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2002 1999 1996 1994
1990
1980
20
40
60
80
100
(2)产业第结一产业 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
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3)建立起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 工业体系。
廉价劳动力、市场、资源、成本、环境污染等
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产业转移
合过作去探,究珠:江珠三三角洲角工地业区发工展业缓发慢展。改两革个开阶放段以的来工迅猛 发展。工业业化类进型程、经转历移了的两个原阶因段和。影响
一是夯实基础阶段。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前店后厂” 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技术,工业发展迅速。初 步形成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
1.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条件的
是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充沛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
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东莞
中山 珠海
深圳
2、社会经济条件
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 政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资金:多侨乡,吸引侨资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交通:水陆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 东南亚相邻。
地形:平原广阔 自然条件 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
“前店后厂”模
式
国际 市场
店
厂
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
港澳
产品
珠江三角洲
廉价劳动力、土地及优惠政策
1、第一次产业转移 (1)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工业类型:劳动力密集型 (3)转移的原因:
政策、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 (4)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
利:
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港澳地区可以促进其经济的发 展,但其发展主要得益于区位 优势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4)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许多华侨,港 澳同胞回乡投资建设,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天时、地利、人和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
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2、人地矛盾加剧 3、重复建设突出
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 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 的地理区域。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以某一经济发达区域为 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 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 要问题。
珠江三角洲 有狭义和广 义之分,广 义的珠三角 包括港澳地 区在内,狭 义的不包括。 这里所讲的 珠三角指狭 义的珠江三 角洲。
C )。
3、城市化模式
对外开放
外资企业建立 工业化 珠三角模式
城市化
小商品经营 个体私营企业 工业化 城市化
浙江温州模式
大城市扩散 乡镇企业发展 工业化 城市化
苏南模式
沿边开放 边贸发展 城市化 云南德宏模式
资源开发
国有大中型企业 工业化 东北模式
城市化
下列情况,代表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模式的是( A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小商品经济→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珠三角地区范围
一、经济发展快
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 的原因有哪些?
1.经济发展条件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 东南部 ,毗邻 港澳 , 与东南亚相邻,区位优势明显。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2)自然因素:平原 广阔 ,热量 丰富 ,降水 丰沛 , 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1)区位优势明显 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 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1.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 )。
A.国家的优惠政策
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2.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至今仍具
有的优势是( C )。
A.产业基础
B.人才队伍
C.近港澳地区
D.技术实力
3.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 泛珠三角
• “泛珠三角’’实际 上就是沿珠江流域的 省份合作,共同发展。 我们通常叫 “9+2”.它包括广东、 福建、江西、广西、 海南、湖南、四川、 云南、贵州9个省(区), 再加上香港和澳门。
• “泛珠三角’’区域 里经济的特点,一是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二是资源很丰富,特 别是广西、云南、贵 州等地,水利、矿产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1)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 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毗邻港澳地区,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和城市众多,劳动力丰富;是我国对外开放 最早的地区(言之有理即可)
二是稳步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在高速度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目前 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珠三角地区的政策优 势已不明显。由于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成本的增加,地价也 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变小,因此必须进行产业 升级。珠三角开始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 高新技术产业。
社会经济条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 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 政策 门),广东占三个,珠江三角洲地 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 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 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社会经济条件
资金
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弊:
造成环境污染;
大量人口迁入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堵、治安 管理难度加大等社会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迅猛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升级
2、第二次产业转移 (1) 时间:20世纪九十年代 (2)工业类型:技术密集型 (3)转移的原因:
政策优势丧失、劳动力价格提高、地价上涨
表现: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部分城 市和地区缺水严重。
2005年12月21日,几位广东英德水泥厂职工和家属在消防车旁取水。从12 月18日起,英德水泥厂职工生活区用水改为每天分时段由消防车供 应。 根据监测,最近北江韶关段出现镉严重超标现象,由于韶关冶炼厂 设备检修期间超标排放含镉废水,造成了由企业违法超标排放导致的严重环 境污染事故。目前污染已受控制,污染水体被严密监控并可望有效解决。根 据广东省的统一部署,韶关、清远和英德市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增设水质 监测点,加强协调运作,严密监控污染水体,及时通知沿江居民不要直接饮 用污染水,认真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新华社记者 壮锦 摄
件、政府政策、环境条件、社会协作条件等。分析
时要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体现区域特征。
记忆方法: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了机会; 历史(侨乡、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创造了机会; 政策(改革开放)催生了机会。
拓展: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 部环节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条件 国际背景
历史: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 政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侨乡:吸引侨资 人口:人口稠密 交通:水陆交通便利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
不利条件:矿产、能源短缺;
经济腹地范围小
思?
考
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