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_清官情结_
另一方面,清官还是皇权社会中对知 识分子完美人格的呼唤,也是当时正统知 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儒家思想中有明确 的社会政治思想, 孔子怀抱着 “天下有 道 ”、“礼 治 ”的 社 会 理 想 ,孟 子 憧 憬 着 “仁 政”, 他们都为这些理想矢志不渝地奋斗
了一生。 而后世清官作为儒家的信徒,同 样怀抱 着社会政 治思想 。 而 孔孟的“礼 治” “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如果关注 一下清官的作为,就会发现,到地方任职 的清官, 几乎不约而同地先从减免赋税、 减轻徭役、整顿吏治、劝勉农耕、兴除利 弊、改革风俗、建立学校等方面入手,一步 步推行自己的从政措施。 总的来说,都是 在将孔孟的“仁政”思想具体化。 杜甫在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写到:自谓 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 写的正式诗人年轻时期意气风发, 对自己才能前途的无比自信和致君泽民、 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他给自己预定的政 治目标是要成为甚至超过周公、管仲那样 的良相贤辅,辅助君王成为比尧舜还要伟 大 的 圣 主 明 君 ,实 现 “王 道 ”“仁 政 ”, 泽 惠 天下 百姓。 宋 代范仲淹 ,在他的名 文 《岳阳 楼记》中,阐述了自己对古代仁人的追求, 表示自己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 下之忧 而忧 ,后天 下之乐而 乐 ”。 海瑞在 给 皇帝的上书中说,臣子们要“亦得自洗数 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 列 ”(《 明 史·海 瑞 传 》)。
参考文献: 1、丁 铁 丘.清 官 崇 拜 谈— ——从 包 拯 到 海 瑞 [M].济 南 出 版 社 ,2007. 2、单远慕,刘 益 安.中 国 廉 政 史[M].中 州 古 籍 出 版 社 ,1991. 3、朱 义 禄.清 官 情 结 与 当 代 中 国 政 治 文 化 心 理 [J].探 索 与 争 鸣 ,2001(10). 4、陈 旭.孝 亲 、忠 君 、爱 民— ——清 官 政 治 思 想 模 式 [J].同 济 大 学 学 报 ,2004(6). 5、王 亚 南.中 国 官 僚 政 治 研 究[M].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1981. 6、汉 书[M].中 华 书 局 ,196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与旅游学院)
萎缩, 使自己日益远离国家政治生活,对 统治者产生强烈的依附。 同时,清官意识 也模糊了人们对专制制度的注意力,人们 关注更多的是人,而不是制度。 当出现危 机时,不是从制度上去探求原因,而是期 盼“圣人”、“贤臣”来化解危机。
可以说,清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 着维持和延续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而在 另一方面又证明了中国始终是一个人治 的社会。 但必须指出的是,清官信仰实际 上是一出被清官话语遮蔽了的超级悲剧, 反映了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文化的真正 悲剧;清官信仰暴露了传统中国的平民百 姓缺乏独立自主的个体意识,一种由集权 专制长期奴役而养成的顺从人格。中国人 有清官情结,无数的文艺作品都是赞清官 批贪官,百姓的心也是动不动就被那些清 官感动,把自己所处的恶劣境况往往都归 罪于无良官员的贪腐罪行。却从来想不到 自己的境况之所以老在恶性循环中反复, 其实是因为自己没有主体地位。 而且,清 官 无 论 如 何 “爱 民 ”,从 本 质 上 讲 ,他 们 仍 然是封建社会秩序的坚决维护者。汉宣帝 曾经说过: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这就是说,清官的背后是皇权。 如果没有 皇权,清官也就没有栖身之处,所谓“救民 水火”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凡 民 有 七 亡 :阴 阳 不 和 ,水 旱 为 灾 ,一 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 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 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 鼓鸣,男女遮列,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 物,七亡也。 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 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 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雠相残,五死 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 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 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
面对这样黑暗的社会,又因为他们没 有任何的权利,只能是目光向上,将希望 寄托于贤明的统治者。 而在权威人物中, 当然是君主为首位,但天高皇帝远,辽阔 的地域限制了对君主的直接膜拜。自然而
然,民众把希望就寄托在直接管辖他们的 官吏身上,对清官加以颂扬,希望清官重 民、爱民、富民,担负起为民众造福的责 任。 百姓希望能够在清官的治理下,过上 安定的生活,他们把清官看作是自己的救 星,这种观念本身,更是反映了社会的不 公和黑暗。 因为就个人看来,清官能在世 风日下腐败横行的社会中坚守节操,不为 利欲所动,身体力行,为民请命,精神勇气 固然可嘉,但就其社会意义来看,清官却 是社会政治机构设置不合理的映射。因为 从本质上讲, 民众对清官的膜拜和向往, 只是对其高尚人格和道德修为的赞美和 期盼,而只有在政治结构不合理、贪官渐 多、社会出现严重不公平的形势下,缺少 反抗勇气的民众才会在无奈之下寄希望 于清官,期望他们能以个人之力维护社会 公正和正义。
封建社会就好比一个由权势和等级 组成的金字塔,而最下层的无疑是普通百 姓,除了不断地把自己的物质、精神产品 无限的奉献上去,供养上自帝王、下至地 主的各层统治者外,没有任何权利。 他们 丝毫没有独立的政治人格,也毫无利益表 达的权利和自由,被完全排斥在整个政治 过程之外。 这种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使他 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更无从参与国家 政治生活,而社会的黑暗,我们从汉哀帝 时期鲍宣的上书就可以体会到:
2009.05 (上) 1 9 1
和共同价值取向。 每当百姓有了冤案,总是 希望能够碰到一位“青天大老爷”来给他们 做主, 似乎有了清官他们便可以过上幸福 的日子。 因此在国人的理想的人格系统中, 清官就格外值得推崇。 似乎万民的福与祸, 国家的兴与衰,都系之于有无既智慧超群, 又鞠躬尽瘁、克己奉公的清官身上。
人们的每一种崇拜情结都有它独特 的原因,那么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 族为何会产生这种崇拜,而这种崇拜的背 后又隐藏着什么别的原因,则是一个值得 思索的课题。
集体经济·社会视野要:“清官情结”一直深深地凝聚在 中国人心中,透过这种情结我们又能看到 社会的黑暗、 制度的缺失和法治的不健 全。 而这种情结的产生、发展和消失应该 说和社会民主程度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清官情结;法治与人治 翻阅中国的史书和小说、 戏剧等,我 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史料还是文学作品或 者民间传说中, 都用大量的篇幅文章来 给清官立传,对他们进行歌颂。 在历代史 书中,对清官的称呼一般称之为“循吏”, 这种称呼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而之后 的史书中如《汉书》《后汉书》等许多史书 中都有“循吏列传”。 而在文学作品和民 间传说中,清官的传说更是不计其数。 比 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等,而且更是把 包拯推崇到神的地步,说他“日判阳案,夜 判阴案”。 而且这种清官情结,无论是历代统治 者,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都具有。统治者 会为这些人立传, 视其为官吏之楷模,倍 加褒扬。此种偶像式宣传成为封建统治者 澄清吏治,维持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 但 是清官崇拜更是民间社会的百姓大众为 自己创造的理想官吏,是百姓大众以自己 的心灵和感情供奉的“神”。 也可以说,清 官是封建社会中上层统治者和下层百姓 对管理的共同要求。 或而言之,这已经成为一种情结。 “清 官” 情结已经渗透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 深处,可以说,对清官的肯定与认同,已经 成为旧时代全社会和全民的一种共同心理
三、法治与人治 中国历代是一个人治社会,在这个社 会中,统治者才是真正的法。 而统治者却 又始终标榜法治,说什么“王子犯法与庶 民 同 罪 ”等 等 。 在 人 治 社 会 中 ,国 家 的 治 乱 兴衰,社会的安定发展主要依赖于当权者 的能力和个人品质,而不是一整套完整确 定、行之有效的法令制度,已有的法令制 度又大抵出于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并依其 需要随意变更、处置。 这种治理社会的方 式是随意的、主观的,缺乏可预期性和稳 定性。因此传统中国人把通往正义的道路 的障碍归结于贪官身上,他们对所谓的国 家大法不是不信,而是认为只有清官才可 能按照法律来进行判案。 在封建社会中, 他们是一群真正的弱势群体。 因此,他们 更希望能够出现清官保佑他们,这从对包 拯的神话就可以看出。 在文学作品中,包 拯被塑造成为一个为人正直、 品德高尚、 清廉如水,更在于他能够明察秋毫、用法 律来解决世俗现实中的种种实际问题,既 是个清官,又是个能法之士。 他们之所以 推崇包拯这种清官,乃是感于帝国法律不 能真正达到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的境界。 换句话说,不仅仅豪势要每每凭挟‘特权’ 超越法律之上,而且由于帝国官僚的腐败 和昏聩,致使违法作恶之人往往成为漏网 之鱼。 可以说,包公故事的不断复制与改 写源于民间对公共权力特别是司法权力 的失望。作为知识精英和道德精英的包公 越是被美化和神化,也就从另一方面说明 这种人的稀缺。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强烈的清 官崇拜导致民众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
C h in a C o lle c t i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社会视野
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由此可见,在古代 社会中人们对于清官的渴望,也能看出在 古代社会中清官的难得。 王亚南先生说: “廉吏循吏在历史上之被重视与崇敬,乃 说明这类人物该是如何的稀罕。 ”中国古 代的小民百姓对清官无上崇敬,这本身就 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从现实的角度来 看,人们越是怀念、崇拜清官,则表明这个 社会的黑暗程度越是严重。 也可以说,社 会的黑暗是清官崇拜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一、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是清官产 生的根源
从文化的角度看,清官意识是从民本 思想那里派生出来的。 “安民”、“保民”、 “养 民 ”、“为 民 请 命 ”等 思 想 行 为 ,在 历 代 清 官 身 上 体 现 的 都 比 较 突 出 。 包 拯 说 :“民 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 安之为急”。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心论,它 强调从政者应处处以民心为转移,认为民 众意向对统治者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包含 着某些民主的因素。民心论付诸于政治生 活,就得以重民为前提。但在民本思想中, 重民的主体是君主与官僚,实践了重民主 张的,被称为有道明君、青天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