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


9: ;<==>?@AB CDB ?B;B>?ED@FG >HI>FEB :F J<>K@CL E:FC?:K >FH BI>K<>C@:F :M ND@FB;B DB?O; 7?B7>?>C@:F @F ?BEBFC LB>?;# 9: ?BI@BP ?B;B>?ED@FG 7?:EB;; :F J<>K@CL E:FC?:K >FH BI>K<>C@:F :M ND@FB;B DB?O; 7?B7>?>C@:F M?:= M:<? >;7BEC;Q DB?O; M>EC:?;, ED:@EB :M BRC?>EC@FG CBEDF:K:GL, J<>K@CL ;C>FH>?H; >FH ;C>O@K@CL# !/089;0 SC @; FBEB;;>?L C: B;C>OK@;D CDB =:HB?F J<>K@CL ;C>FH>?H ;L;CB= :M ND@FB;B DB?O; >FH C: ?B>K@AB ;C>FH>?H@A>C@:F, ><C:=>C@A>C@:F, =:HB?F@A>C@:F :M ND@FB;B DB?O; J<>K@CL ;C>FH>?H BI>K<>C@:F# =563980:56 T;C>OK@;D@FG CDB H/;45>0 BMM@E@BFEL, E?BH@O@K@CL >FH @F J<>K@CL ;C>FH>?H; :M ND@FB;B DB?O; 7?B7>?>C@:F ;C>FH>?H@A>C@:F @; > UBL @F 7KBHG@FG EK@F@E>K =BH@E>C@:F ;>MBCL, >HI>FE@FG ND@FB;B DB?O; =:HB?F@A>C@:F >FH @FCB?F>C@:F>K@A>C@:F# ()* +,%-#: ND@FB;B DB?O; 7?B7>?>C@:F; DB?O; M>EC:?; BRC?>EC@FG CBEDF:K:GL; J<>K@CL ;C>FH>?H;; ;C>O@K@CL 中药制剂现代化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以临床疗效为基 础,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现代化中药制剂。 由于历史及技术等原 因, 目前传统中药制剂存在诸多问题, 如中药原料的质量控制标准 不统一, 中药提取方法差异较大, 对制剂稳定性、 生物利用度、 药代 动力学、 生物效应等的研究薄弱,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还不完善 等, 严重制约阻碍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 现从药材因素、 提取工艺选择、 质量标准研究、 稳定性 ’ 个方面, 介绍中药制剂质 量控制与评价的研究现状。 ( 药材因素 中药的质量是中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目前存在的主要 问题有药材种植和产地混乱、 伪劣中药混入、 药材采收不当、 农药 残留和重金属或杂质超标、 饮片流通环节管理不到位、 炮制储藏保 管标准不统一、 质量标准不统一等。 如产地不同, 同一植物所含有 效成分不完全相同; 制剂投料时, 若用贮藏不当的药材 ( 霉烂、 变 质、 走油、 虫蛀等 ) 会直接影响制剂质量; 药材炮制前后的有效成分 有质和量的变化, 若炮制时不依法炮制, 用了不合格制品或以生品 代制品, 疗效则相差甚远。 中药标准化研究涉及到药材的种质基因、 生态环境、 栽培驯化 技术、 采收加工、 贮运、 饮片加工炮制、 制剂工艺等复杂因素, 其研 (! ) ) 究的思路与方法为 : 内容包 ! 建立现代中药质量标准评价系统, 括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资源调查与鉴定, 活性成分研究, 专属性 定性、 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中药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方法。 现代 ") 中药饮片研究, 在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实现饮片的标准化。 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以药材饮片的质量标准化为前 %) 提。 中药质量评价数据库与自动判别系统, 在中药材、 饮片、 中成 ’) 药质量研究的基础上, 采取标准数据、 图谱, 建立综合数据库及多 维检索、 判别评价系统, 实现中药质量标准评价的规范化、 自动化、 现代化。 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有效、 稳定 可靠, 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 药材生产从产地开始应严 格把好鉴定关, 重视中药材种植、 养殖质量, 使其基源明确; 使药材 加工运输规范化, 规范药材炮制加工及养护技术, 对生产实施 *+, 和 *-, 管理, 将产销用储多环节结合起来。 目前中药质量标准正从 简单的单个成分含量测定转向以先进技术为手段对多组分、 多指 标的含量测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已对中药注射液 -./0) 提出了建立指纹图谱的要求, 并将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实现中药材、 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现代化 ( " ) 。 " !" # 提取工艺选择 提取工艺考察 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有煎煮法、 浸渍法、 渗漉法、 回流提取法、 近 !& 年来, 科技人员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了较为系 水蒸气蒸馏法 ( % ) 。 统的考察, 建立了目前公认的参数确定方法, 即以指标成分的浸出 率为指标, 通过正交设计、 均匀设计、 比较法等优选浸提工艺条件, 确定参数, 最后获得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 ( ’ ) 。 》 中国药典 ( 一部 ) 和《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 !11& 年版 《 制剂 》 其中采用水煎煮浸提工艺的 ! 2 1 册共收载中成药 ! 1’3 种, 》 多达 $"4 种 ( , 占 ’"# 35 ) 中国药典 ( 一部 ) 收载中成药 !113 年版 《 ( ) 采用煎煮法的有 !&& 种 占 "3# !5 , 可见煎煮法仍是最常 %1$ 种, 用的浸提方法之一。 但尹梅等 ( 3 ) 经测定发现传统煎药法的浸出率仅 为 33# 35 ( 3 )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浸提新方法、 新技术如半 仿生提取法 ( 4 ) 、 超声提取法 ( 6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 ) 、 酶法提取法 ( 1 ) 等陆续被采用, 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 一般医院常仿照中药汤剂的制法将中药提取液做成口服液, 或再浓缩、 加入辅料制备成各种制剂, 而质量控制一般仅作定性检 查, 没有对主要有效成分作含量检测。 为了得到质量好、 疗效佳的 制剂, 有必要对中药提取液的质量进行控制。 中药口服液的工艺设 计, 必须根据临床需要,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以最大限度的提取 药物的活性成分为原则设计, 应考虑到影响提取的因素很多, 如提 取溶剂、 用量、 提取次数及时间、 方式、 温度、 药物配伍等 ( !& ) 。 78 值、 !" ! 提取方法分析 中药的浸取是溶剂进入药材, 将有效成分从固相转移到液相 的过程。 一般认为, 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扩散是决定浸出速率的主
!""# 年第 $% 卷第 $# 期
药学专论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
王秀萍 !, 常军民 ", 张富洪 !
( 新疆 乌鲁木齐 !#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 "# 新疆医科大学, $%&&&&)
摘要: 目的 介绍近几年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状况。 方法 着重从药材因素、 提取工艺选择、 质量标准研究、 稳定性 ’ 个方面综述。 结果 需尽快建立现代中药质量标准系统, 实现中药质量标准评价的规范化、 自动化、 现代化。 结论 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临 床用药安全、 有效、 稳定可靠, 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 关键词: 中药制剂; 药材因素; 提取工艺; 质量标准;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FCG/3;:@/
中国药业 !"#$% &"%’(%)*+,#)%-.
・ !・
药学专论
要步骤。 影响浸出的因素主要有溶剂、 温度、 压力、 固体药材粒度与 液体的流动状态等。 溶剂的极性、 黏度等影响植物组织中不同物质 的浸出速度和溶出度。 水和乙醇是最常用的溶剂, 两者的不同配比 混合溶液对中药材的浸出影响很大。 温度和压力升高, 扩散速度加 快, 浸出速度也加快, 但温度过高可能会破坏热敏成分。 近年来发 展起来的新提取方法主要有以下 " 种。 超临界流体萃取 ( 技术: 原理是以液态二氧化碳 ( #) $%&) ’(! ) 为萃取剂, 在临界状态下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出所需成分或组分。 操作简单和萃取效率高等优点, ’(! ) $%& 技术具有萃取速度快、 萃取物中没有残留有机溶剂, 特别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中草药及 其组分 , 所 提取的 有效 成分具 有最 大的生 物活 性。 $%& 技 术在羌 有效成分的富积和生产工艺中得到了成 活 * ## + 和穿心莲 * #! + 的研究、 功应用。 其局限性在于, 在一般情况下只适用于提取亲脂性、 分子 量小的物质, 对亲水性化合物和分子量大的成分的提取则有些困 难, 这需要提高萃取压力和采用加夹剂的技术来实现。 膜提取分离 技术: 原 理是以势压 及人工施压 为推动力 , 使 !) 被分离物在膜之间实现溶质与溶剂的分离, 具有可在常温下操 作、 能耗低、 无相变和操作简单等优点。 使用膜技术 , 包括微滤、 超 滤、 纳滤和反渗透等 - 可以在原生物体系环境下实现物质分离, 高 效浓缩富积产物, 有效去除杂质, 在六味地黄汤 * #. + 的研究中取得 很好的效果。 超声提取技术: 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加速中草药 .) 中有效成分的溶出, 另外超声波的次级 ) 也能加速欲提取成分的扩散释放并充分与 溶剂混合, 有利于提取, 具有提取时间短、 产率高、 无需加热、 低温 提取 ( 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护 ) 等优点。 该技术在排毒养颜胶囊 * #" + 内容物的提出中被使用。 中草药药用成分大多为细胞内产物, 提取 时往往需要将细胞破碎, 而现有的机械或化学破碎方法效果不佳, 超声波提取则有明显优势。 微波萃取技术: 原理是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 ") 得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 从而使得被萃取物质从基体和体系中分离, 进入到介电常数较 小、 微波吸收能力相对差的萃取剂中。 微波指频率在 .// 012 和 介质在微波场中分子会发生极化, 将其 .// 3012 之间的电磁波, 在电磁场中所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 该技术具有选择性高、 操 作时间短、 溶剂消耗量少、 有效成分得率高、 适用于热不稳定物质 等特点 , 已在魁 蒿叶 * #4 + 、 567 及 867 等 生物 活性 成分 * #9 + 的 提取 中得到了应用。 ! !" # 质量标准研究 质量标准规范化 《 目前, 我国中药质量控制主要是依据 《 中国药典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 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 》 等。 《 》 年版 中国药典 收载中药材和中药成品药剂共 种, 在质 !/// ::! 量标准方面比历版药典的水平有显著提高。 中国药典 》 !/// 年版 《 共收载中药成品制剂 "4; 种, 其中对照鉴别采用化学对照品的有 采用对照药材的有 ;/ 种; 规定有含量测定项的 #"! 种, 其 !;# 种, 薄层扫描法 ( 气 中高效液相色谱法 ( 1<=’ 法 ) 4# 种, >=’ 法 ) .! 种, 相色谱法 ( 分光光度法 !4 种 * #@ + 。 ?’ 法 ) " 种, 中药制剂的定量分析是其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保证 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但定量分析历来是中药 质量标准的薄弱环节。 以近几版 《 中国药典 》 为例, 中药制剂中含量 测定项目所占比例 #:@@ 年版为 #A ";B , #:;4 年版为 4A .#B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