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子排序1.把下面句子组成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明代万历年间,陶瓷大师吴十九创制了一款“卵幕杯”,“薄如鹅卵之幕,莹白可爱”。
②这种脆弱又坚韧的美,靠的是利胚师傅的功夫。
③景德镇的薄胎瓷源于宋代影青瓷,那时这种瓷器就有“滋润透影,薄轻灵巧”之说。
④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出的器型还是厚墩墩的,碗口、碗腰、碗底处留有少许蓄泥,利胚师傅的工作则是尽可能地削薄胚体,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100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下不到20克。
⑤说的就是吴大师能将茶杯的厚度,利薄到犹如鹏蛋壳里面的那层卵衣。
A. ①⑤③②④B. ③①⑤②④C. ①②①⑤③D.③②④①⑤【答案】 B【解析】【分析】几句话按照总分顺序安排,③句总说景德镇的薄胎瓷来源和“滋润透影,薄轻灵巧”的特点;①句以吴十九创制了一款“卵幕杯”为例说明;⑤句解释吴大师的茶杯的利薄的特点;②句分析原因;④句具体说明“ 师傅的功夫”,作结。
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看对应关系,看标志性的词语,注意语义的衔接,句子多时应注意先分组结对,合并内容,注意句子的特征,如总领句、总结句和过渡句,还要注意整体感知和文体知识。
2.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豫剧的上座率、自给率,豫剧的演员人数、观众人数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②豫剧具有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诞生之后,不断向外拓展,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平原山区,而且流布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
③近年来,不少艺术门类,所有戏曲剧种都在惊呼危机,而豫剧却在与困难的奋力拼搏中显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继续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④《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
⑤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无处不有“豫剧迷”。
A. ②④⑤③①B. ①④②③⑤C. ②①⑤③④D.④②⑤③①【答案】 A【解析】【分析】阅读这五个句子,可知其介绍的是豫剧的现状。
四个选项中,可列为首句的有①②④,①④似在证明什么,不适合作为首句,②讲豫剧的现状,适合作为首句,故可排除B、D。
④⑤讲的都是豫剧的影响,应该紧跟②之后,C项将④⑤分开了。
因此应该选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
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A. ①②⑤④③B. ④①⑤②③C. ③⑤④①②D.④①③②⑤【答案】 B【解析】【分析】读所给句子可知,由人生有四件大事之一的“衣”,引出下文对“衣”的作用的解释,又联系到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如何“修身”。
句子排列顺序最佳的是④①⑤②③。
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注意语段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
4.选出上下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
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①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②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劳作③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④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A. ①②④③B. ②③①④C. ③①②④D.②④①③【答案】 C【解析】【分析】该语段阐明人类并未真正在保护动物。
横线左边的句子有两个关键词语“玩弄于掌”、“主宰命运”,其中“玩弄”明显带贬义,程度重,“主宰”显中性,程度轻。
再看提供的四个短语可压缩为①兔子小鸡成玩物②动物劳作③老虎表演④动物献身,明显可分为两类:①③与②④。
据“玩弄”与“主宰”的先后顺序,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注意语段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
5.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徜徉于宁静之中,人生就多了一份韵律、多了一种意境。
在月下,感受大地之精美,______,______,听天籁之音,赏梅花弄影;在雨中,感受自然之清新,观梧桐细雨,______,______,恋雨打芭蕉。
宁静如诗。
①闻空中响雷②望繁星排空③眺远山迷蒙④揽夜风入怀A. ②④③①B. ③①②④C. ①②③④D.③④①②【答案】 A【解析】【分析】A.根据“在月下”可以确定前两个空应该填②和④,由“月下”可以看出②④两句应该是由上到下的顺序,故先②后④;同理,根据“在雨中”可以确定后两个空应该填③和①,由“雨中”可以判断出与“观梧桐细雨”相衔接的是③“眺远山迷蒙”,然后才是写听觉的①“闻空中响雷”。
故选A。
故答案为:A【点评】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
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
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6.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①百般不能排解乡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能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④①③②⑤B. ③①⑤②④C. ④⑤②①③D.③④②⑤①【答案】 B【解析】【分析】语段的中心是乡愁与诗人的关系,首先确定总起句为③,排除A、C两项;①句中“百般不能排解思乡情”接③句中的“惆怅”,确定③①应该放在一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 ③①⑥②⑤④B. ③⑤②⑥①④C. ③⑥①②⑤④D. ③②①⑥⑤④【答案】 A【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寻找句子之间内在的联系,本题所给六个句子,是借用诗句描写雪景,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③句是总领句①句是日暮时的雪,②句是更深人静之时(深夜)的雪,⑥句是描写冬宵三友,⑤句是雪后第二天早晨的景象,④句是总结句,所以可排序为③①⑥②⑤④。
综合以上分析,对照四个选项,A是排序恰当的一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的一组是()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①注重田野调查②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③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④切不可坐在书斋里⑤一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A. ③②⑤①④B. ③④②⑤①C. ④②③①⑤D.④③②①⑤【答案】 C【解析】【分析】纵观这几个句子,可知这几个句子讲述的内容是如何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其中第④句和第②句中的不可……而要……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第③句中的“为此”指的是第②句的内容,因此答案应为④②③①⑤。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能力。
解答句子衔接、排序题的技巧有:①话题要一致。
叙述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个道理,要围绕一个中心说话,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
②前后对应要一致。
语句间的照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关联词语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句式的前后照应,指代的前后照应,过渡照应等。
③句式结构一致。
④语句意境要一致。
⑤事理逻辑要一致。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注重田野调查②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③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④切不可坐在书斋里⑤一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A. ③②⑤①④B. ③④②⑤①C. ④②③①⑤D.④③②①⑤【答案】 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语句排序的能力。
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考生要先确定中心句,然后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
④ 写的是探究中国文化精神的错误做法,② 为正确的做法,这两句应该连在一起;③ 为过渡句,①⑤ 为具体的做法,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
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10.将①—⑤的句连缀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像文韬武略的辛弃疾沦为田舍菜翁,把一腔孤愤化为词间沟壑,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