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高中特级教师肖培东)
教学,是信任,是唤醒,是耐心,是激励。
即使你含苞羞涩,我也依然等待。
看,春风吹拂大地,每一朵花都睁亮了眼睛。
——肖培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肖培东
教学背景: 2015.5. 13,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中心小学。
一、导入——花儿真美呀!
课前学生照例集体背诵《论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会场来了这么多人,如果你用你刚才背诵的《论语》名句来说,你会用哪句话?
生:学而不思则罔。
师:哦?(微笑)今天这里来了这么老师,你说要“学而不思则罔”?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真是爱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好学的态度!还有没有更贴切的?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很热情,很有礼貌,大家一起来读一遍,预备起。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很好,其实三位同学都没有说错。第一位同学是说啊,今天来了这么多人,我要学你们,怎么学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如果你真碰到难题的话怎么办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请教多学习。当然,作为主人,这么多客人来了,还是先伸出我们温暖的手,表示我们的欢迎。好,同学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肖。(大声)
师:知道我和你们老师是什么关系吗?
生:师生。
师:你们班的语文老师她是我的学生,那我就是你们的?
(学生兴奋,“师公”“师尊”“师哥”的猜)
师:老师的老师,还是老师。很开心,和你们一起学习。你们老师姓什么呀?
生:叶。(大声)
师:叶子上长出了一样美丽的东西,叫——
生:花。(大声)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同学们,你觉得标题里面哪个字最美呀?
生齐声:花! 师:花,很美,一直开放在我们的心里。那你能给花组词吗?你能给花造句吗?把花的美给说出来。
学生纷纷举手。
生:百花齐放。
生:花繁——
师:花繁什么?看,你们老师来了。
生齐声:花繁叶茂!
(学生纷纷说出的词语有:繁花似锦、花团锦簇、争奇斗艳、鸟语花香、百花齐放、花红柳绿、万紫千红……)
生:绿肥红瘦
师:绿肥红瘦,谁写呀,难住你了吧,大家知道“绿肥红瘦”谁写的?
生摇头
师:回去要好好查,我不告诉你。
(生笑)
师:还有没有?
生:昙花一现。
师:哦,昙花一现,美得惊艳。
生:姹紫嫣红。
师:接下来把四个字换成一句话,花的美能不能说出来?“花儿真美呀”,-把它说成一句话。
生:花儿真美呀,像人的笑脸。 师:花儿真美呀,像人的笑脸。大家笑笑看
(生笑)
师:真的很像花,还有谁说说?这位女同学来说。
生:迎春花没有玫瑰那样的美,没有牡丹芬芳那么浓郁,但它用生命第一个向人们报告了春天。
师:很有意思,你知道用什么手法来说的吗?哎,比较,对比。
生:学校的春天真美呀,红花绿叶,百花争艳。
师:你们学校有这么美吗?
生齐声:有!
师:好,那谁能把这个会场比作一朵花?
生:会场里摆满了即将开的花儿。
师:蛮不错的,如果我们整个会场里都是花儿的话,那这里就是——
生齐声:花的海洋!
师:花的海洋,很好,看看文章里有没有“花的海洋”,找找这句话。
(生找)
师: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师:这是在哪个地方看到的花的海洋呀?
生齐声:德国。 师:作者季羡林曾两次到德国,他为德国人爱花的真切,很是惊奇,并且很感动。那么德国的花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好吗?
生齐读全文。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二、借助课文插图走进德国的花
师:作者具体写花的是哪个段落?
生齐答:第3段。
师:第3段,我们请一个同学把它读出来。
(生举手)
师:哦,这么多手举起来了,来,你来读。
一生读: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非常好!你们看一下,这一段话就具体写到了德国的花。编者为了让我们有直观的感受,配了几幅插图?
生:两幅。
师:其中一幅是这样的。
教师投影文章的第一幅插图。(见课本插图) 小学五年级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肖培东
师:这是第一幅图,接下来看看这幅图,看看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出几个词来形容它?
生纷纷举手。
师:先别忙着举手,想一想好不好?
(生想)
师:这里的花怎么样呢?来最后一个男同学,你来说。
生:花团锦簇。
师:这里的花,花团锦簇。请坐,一个了。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这里的花,姹紫嫣红。
师:这里的花,姹紫嫣红。请坐,还有没有?
生:这里的花,令人应接不暇。
师:这里的花,令人应接不暇。我们来看一下,这里有三个词,大家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四字的——
生齐声:成语。
师:它们都是成语。仔细看这幅图,思考一下,这三个成语配这幅图是不是用得最妥帖呢?
(生思考)
师:你来说。 生:我觉得其他两个可以,但是中间那个“姹紫嫣红”不合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中间那个插图上的花只有一种颜色,“姹紫嫣红”不是说只有一个颜色的。
师:听懂了吗?“姹紫嫣红”从字面上看怎么也得几种颜色?
生齐声:两种。
师:一个叫什么?
生齐声:紫色。
师:一个叫什么?
生齐声:红色。
师:当然,这里是一个代码,不一定真说是紫色红色,但是“姹紫嫣红”这个成语是要形容什么?
生齐声:花的颜色很多!
师:可这幅图上只有几种颜色呀?
生齐声:一种!
师:一种颜色?
生:两种。
师:呵呵,一种是叶子的颜色。花的颜色就是一种,红色。所以我们发现这幅插图,书里面其实配得并不好。好,这个成语我们就懂了,先把“姹紫嫣红”这个成语写写看,自己写写。
(生写)
师:会不会写了?好了,再想想看,除了“姹紫嫣红”形容这幅图不太妥帖之外,还有哪个词也欠妥帖?你来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应接不暇”。
师:为什么?
生:因为“应接不暇”是指东西很多,来不及看。
师:那你觉得这幅图上花多不多呀?
生:不多。
师:我觉得对一户人家来说已经很多了。
生:就是它颜色还可以再多些,也就感觉不是很多了。
师:我听明白了,你是希望“应接不暇”在表现花多的时候,能把颜色的缤纷斑斓也表现出来,是吗?
生:恩。
师:好,先请坐,来,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我也觉得应该是“应接不暇”。
师:为什么?
生:因为“应接不暇”色彩是丰富的,这里是单一的颜色,看起来不那么多彩。
师:你就是认为这个图画花色不够丰富,是吧?大家知道“应接不暇”什么意思吗?
生:多得来不及看。 师:这个成语主要强调的是多,还是可以用它来形容,因为对一户人家来说,窗口的花应该算是比较多了。若是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那就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更是令人应接不暇。好再考虑一下。“花团锦簇”是什么意思?你来说。
生:“花团锦簇”是指花是一簇一簇地在盛开。
师:“一簇一簇地”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做一做这个动作。
(生做一簇一簇盛开的动作)
师:好,“一簇一簇地”还得要说明花的种类要怎么样?
生齐声:要多。
师:这幅图能不能用“花团锦簇”来形容呢?
生:不能,“花团锦簇”,形容花儿非常的多,颜色五彩缤纷。
师:花儿还要紧凑在一起。所以能不能配这幅画呢?
生:不能。
师:看来,编书的人还不够细心。好,老师现在把它换一幅画。
多媒体出示。(插图内容不变,花的颜色多了很多。)
小学五年级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肖培东
师:这幅图可不可以呢?
生齐声: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