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作家不像浪漫主义作家那样凭主管幻想进行创作,而是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力求真实、准确地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和当代社会生活,用平凡的题材,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最基本的倾向是着力于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高尔基最先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接受了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大都能意识到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他们在描写人物时,特别注重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注意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把人物放在这种环境中具体地描写其性格形成、发展,描绘出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同时又通过人物的性格的形成、发展,来反映社会。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标志着现实主义创作的成熟。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包法利夫人》通过女主人公爱玛的悲剧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现实,爱玛的悲剧命运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贵族、资产阶级的荒淫卑鄙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作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福楼拜对爱玛的态度是复杂,既有谴责也有同情。
他把爱玛的堕落归因于不健康的宗教文化生活、单调沉闷的外省环境和腐化邪恶的社会风习。
他认为爱玛固然不道德,但更不道德的是整个资产阶级社会。
福楼拜创作特点:福楼拜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非常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
极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是,语言朴素、准确、优美。
提出了著名的“一词说”,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使其语言达到了准确、生动、优美、凝练的高度统一,成为法兰西民族文学语言的典范。
三是,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中出现了一些新因素。
福楼拜在法国文学史上既是现实主义大师,又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唯美主义之间的桥梁。
《简爱》的分析:小说赞扬了简爱自强不息、争取独立人格的精神和对纯洁高尚爱情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她的生活经历,揭露了宗教慈善事业的虚伪性和黑暗社会对人的压抑、窒息,还提出了一系列与妇女命运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
再现了一个男性压迫者的恐怖世界;表现了作为强者的妇女形象;真实、坦率地展示了妇女的情感生活表现妇女的主体意识。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与性格:于连是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于连是一个反抗者,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核心的深层内容,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同情雅各宾党,崇拜拿破仑,渴望出人头地。
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和自由平等思想,强烈的个人野心,这使他形成了叛逆与妥协的双重性格,二者交融渗透,此消彼长。
他一方面非常自尊,一方面又非常自卑,所以他才会虚伪地顺应环境,而当他成功的希望破灭,身陷牢狱时,他拒绝向贵族阶级低头的原因也在这里。
于连的形象揭示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平民阶级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平民与贵族、教会势力和大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揭露了波旁王朝的黑暗现实,对腐朽、压迫和摧残平民青年的上流社会发出了强有力的控诉,同时也说明,走极端利己主义的道路来反抗当时的那种黑暗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因而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于连的悲剧:他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于连的性格中存在这尖锐的矛盾。
他一方面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另一方面又有不可遏制的个人进取野心,这使他形成了叛逆与妥协的双重人格,二者此消彼长才导致了他的悲剧。
他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波傍王朝是特权的天下,等级森严的专制制度扼杀了整个社会的生机,切断了平民青年晋升的道路。
正是绝不允许平民青年混迹于高等社会的贵族等级制毫无怜悯地把于连送上了断头台。
他的命运是残酷社会政治斗争的缩影。
《红与黑》的艺术风格: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红与黑》以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首先是严谨清晰的情节结构;其次是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这是《红与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在《红与黑》中,大量运用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的手法,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细微变化和特定环境下的精神状态做了深刻细致的刻画。
堪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内心独白”。
有人评论,《红与黑》“进行了心理学的深刻研究”,并把司汤达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因为他最早显示了小说描写由注重性格向注重心理的转变。
再次,语言简练精确,生动传神,司汤达反对矫饰浮夸和过分的表现形式,主张简洁精练的文风。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1829年以后创作的90多部小说的总称,它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形象化历史。
所谓“人间”,指巴尔扎克时代的法国社会,所谓“喜剧”,指这个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生世相。
在这90多部小说中间有内在的联系,巴尔扎克用了“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分类是这90 多部小说成为了一个可分可合的艺术整体。
《人间喜剧》中的“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所谓“分类整理“,就是将全部作品分成“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
所谓“人物再现”就是同一个人物出现在多部小说中,每一部小说描写这个人物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侧面,几部作品联系起来就反映出这个人物性格发展和命运遭遇的全过程。
葛朗台的形象:葛朗台是大革命之后迅速崛起的第一代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作者通过他的成功写出了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发家过程;作者通过葛朗台这个形象暴露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极端的贪婪和吝啬以及强烈的金钱欲对人性的毁灭;巴尔扎克还写出了葛朗台懂得商品流通和投机买卖的诀窍,这种特征是同葛朗台的狡黠狠毒互相联系的,葛朗台胸有成竹,说话不多,动作更少,他心狠手辣,玩弄世人于鼓掌之中。
拉斯蒂涅形象:他从一个天真纯洁者最终堕落成一个野心勃勃的“英雄“,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物质环境刺激了他野心的萌发,豪华风雅的巴黎上流社会生活与他贫困的家庭,与他所居住的寒酸破败的公寓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而刺激了他的欲望萌芽。
第二阶段,接受“人生三课”的教育,走向堕落。
人生第一课,鲍赛昂夫人的利己主义观;人生第二课,伏脱冷的虚无主义;人生第三课,高老头温情无用主义。
这三幕人生悲剧使他懂得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最无用的是温情和眼泪,英雄的性格应该是冷酷和机敏。
拉斯蒂涅和于连的比较:他们身份不同。
于连是小资产阶级,而拉是贵族。
他们目的不同。
于连首要目的是征服社会,让别人不敢轻视他,他的信仰还在;其次他要发财。
而拉是要融入社会,想发财,没有信仰,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于连失败了,但拉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成为了无耻的政客。
于连是一个性格中充满了尖锐矛盾的形象,而拉是一个逐渐转变最终走向堕落的形象。
《双城记》人道主义:双城记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
从人道主义出发,《双城记》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人民群众在大革命中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犹如摧枯拉朽的的革命洪流,淹没了封建王朝和贵族阶级,这是狄更斯人道主义进步性的表现;也是从人道主义出发,《双城记》反对暴力革命,对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有所歪曲。
狄更斯虽然肯定了这场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但不能正确理解其社会进步意义和历史进步性,因而小说把这场革命写成是人民群众单纯的报复行为,认为革命暴力造成了新的灾难,极力描写革命群众的疯狂性和盲目性。
这表现了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局限性;还是从人道主义出发,《双城记》宣扬了用仁爱宽恕的精神,利他主义、自我牺牲的精神来消除仇恨,进而拯救整个社会改良主义思想。
通过这些人物和情景,狄更斯宣扬了用人道主义来救世的主张,这种愿望和理想固然是真诚美好,但在那样的时代也是极不现实的,这表明了他人道主义的幻想性。
自然主义文学:是在上一时期萌发、形成声势并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文学流派。
自然主义的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根据精确的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描写生活。
自然派:是19世纪40年代在俄国形成的以果戈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其特征是将批判和讽刺的锋芒对准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真实地描写和批判农奴制社会的黑暗面,关注小人物和普通人,描写他们的贫困和所受的屈辱,反映他们的不幸命运。
心灵辩证法:指人物心灵的运动。
作家描写人物由一种情感状态向另一种情感状态不断运动、变化的心灵过程。
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有心理根据,每一个心理活动又是在一定情景的影响下产生的,而环境的变化又通过人物的心里内容表现出来。
梅塘集团:是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集团,其成员经常在左拉的梅塘别墅集会,故史称“梅塘集团”,主要成员有左拉、莫泊桑、于斯曼等六人。
他们于1880年发表小说集《梅塘之夜》,被看作这个集团发起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莫泊桑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羊脂球》就是这个小说集中的夺魁名篇。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于19世纪末产生于英国,而后扩撒到欧洲很多国家,它反对为金钱而艺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表现超然于现实之上的所谓纯粹的美,它颠倒了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一味追求技巧和形式美,它在理论上的代表是英国批评家佩特。
唯美主义在创作上的代表是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
威塞克斯小说:指的是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它们都以英国西南部农村“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描写旧式农村的没落,反应资本主义势力对宗法制农村生活的冲击,对农民的悲惨境况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平和恬静的乡村生活无不留恋。
包括《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
社会问题剧:社会问题剧是易卜生开创的现实主义戏剧新形式。
他通过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提出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加以讨论,而在剧本的结尾,不作任何直接的结论,以引起人们深思。
这类戏剧贴近生活,批判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不合理的现象,宣扬个人精神反叛和道德改善观点,具有强烈的现实与社会批判性。
《羊脂球》的艺术特点: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羊脂球、鸟先生、高尼岱;全方位地运用对比手法。
这是《羊脂球》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小说中有褒贬分明的情感倾向对比,歌颂了普通人、“卑贱者”的爱国精神和优秀品质,谴责了不顾国家民族安危只顾个人得失,损人利己的所谓体面人士;情节结构上匠心独具,同乘一辆马车的十个旅客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正是法国现实社会的缩影;细节描写细腻逼真。
这是莫泊桑一贯的特点,而在《羊脂球》中又表现得特别出色。
比如那段有名的关于马车上打哈欠场面的描写。
《玩偶之家》在艺术上的特点是:第一,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构成了戏剧情节的核心和塑造人物性格基本手段。
第二,巧妙运用追溯法,追溯法也就是倒叙法,即剧中某些重要情节,在开幕之前已经发生,而整剧所演绎的,则是这些情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人物心理刻画细致、深刻、真实,而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揭示内心世界。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小说主人公哈克是美国文学史上写得最完美最动人的儿童形象。
他个性内涵所显示的惊人的深度,被评论界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奇迹”。
小说另一个主人公黑人吉姆,是美国文学史上追求自由,具有丰富内心感情和优秀品质的黑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