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控制程序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控制程序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控制程序
1.目的
规范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真菌、寄生虫等)及其他因子(人阮毒体),含有或可能含有病原生物的体液和其他样品的管理,确保从样品采集、检测、储存、运输、销毁的全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不会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2.范围
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可能接触病原病原生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

3.职责
3.1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全中心的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3.2中心生物安全专家小组负责中心病原微生物安全技术指导和生物安全评估工作;
3.3中心副主任负责分管科室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工作;
3.4质量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工作;
3.5办公室负责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工作的督查;
4.程序
4.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暴发、不明原因疾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4.1.1进入现场工作人员(流行病学医生、采样、消杀及随行人员)应针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等级的有效个人防护。

病原生物不明时采取较
高等级的个人防护;
4.1.2现场流调和采样过程接触病原生物后,工作人员在离开现场时必须进行个人消毒;
4.1.3工作人员离开现场时,凡在现场使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应装入规定的容器并密闭,带回中心统一消毒处理或焚烧。

4.1.4在现场使用过的设备和交通工具,离开现场时均需按要求进行消毒;4.2病原微生物采样:
4.2.1 病原微生物检测样品通常有:人或动物的血液、尿液、鼻咽分泌物、咳
痰、粪便、脑脊液、疱疹内容物、活检(尸检)组织、试子、漱液等4.2.2 采样人员应穿戴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
应的设备:个人防护用品(隔离衣、帽、口罩、鞋套、防护眼睛等)、防护材料、器材和防护设施等。

4.2.3 采样人员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4.2.4 采集的具有感染性的物质应存放在坚固、不易破碎、不渗漏的容器内。

4.2.5 采集的样本应按能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存放条件(保温、冷藏等)
和技术方法放置在容器中。

4.2.6 盛放样本的容器应正确地贴上标签以利于识别。

标签上应有样品来源、样
品名称、采集日期、编号等必要的信息。

样品的有关表格或说明应单独放在防水的袋子里,防止发生污染。

4.2.7 在现场采集的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各类样品应按规定进行包装后,
放入密闭的专用容器送实验室或上级机构。

4.3 感染性物质的包装:
感染性物质是指已知或有理由认为含有致病原的物质。

根据感染性分为A,B两类。

4.3.1包装液体物质
a.主容器必须密闭、防渗漏;
b. 辅助包装必须防渗漏;
c. 必须在主容器与辅助包装之间填充足量的吸附材料,确保意外泄露时能吸收
主容器中的所有内容物;
d. 主容器和辅助包装必须能承受一定的内部压力;
e. 多个易碎的主容器装入一个单一的辅助包装时,必须将它们分别包裹或隔离,
防止彼此接触;
4.3.2 包装固体物质
a. 主容器必须防泄露,包装量不得超过外包装的质量限制;
b. 辅助包装必须防泄露;
c.主容器内容物如有残留液体,则必须使用适用于装运液体的包装和包装吸附
材料
4.4 感染性物质的运输
4.4.1 一类、二类菌(度)种不得邮寄,应派专人领送;三类菌(毒)种的邮寄
必须有邮寄单位的证明,并按邮寄与包装的有关规定办理;
4.4.2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

紧急情
况下可以通过民航运输,但须经民航主管部门批准。

4.4.3 通过民航运输菌(毒)种及样本,统一按国际标准进行包装和标识;
4.4.4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
泄露的,承运人(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承运人(单位)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应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4.5 感染性物质的保存
4.5.1 本实验室按《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的规定,仅保存三类、
四类病原微生物菌种和样本;
4.5.2 实验室配备符合生物安全要求、能保证所保藏菌(毒)种(株)和样本质
量的设施、设备、技术操作人员,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4.5.3实验室保藏菌(毒)种和样本应设专人管理(双人双锁),配备适合安全
管理要求的报警和监控装置
4.5.4实验室保藏的菌(毒)种和样本应有严格的登记(接收、分发或领用、传
代、销毁等)制度,建立详细的总账和明细账并定期核对库存数量;
4.5.5 实验室保藏的菌(毒)种至少制备双份,分别储存于两个适宜储存条件的
地方,以防止因低温冰箱停电或液氮罐内液氮干涸致菌毒种和细胞等变异和∕或
死亡;
4.5.6 保存菌(毒)种(株)和样本的容器应有牢固的标签(标牌),标明菌(毒)
种(株)名称和∕或编号、传代代次、日期、批号等。

标签(标牌)能耐受水汽浸泡或低温冷冻;
4.5.7 保存菌(毒)种(株)和样本的容器如发生破损,应按生物安全的应急处
理办法进行处置,并填写事故报告及相关处理记录;
4.5.8 保存的菌(毒)种(株)和样本如发生丢失,应向主管部门报告。

必要时
还应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4.6 感染性物质的操作
4.6.1 本实验室仅限于三类、四类危害程度的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样本的检测活
动;
4.6.2感染性物质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以减少由于气溶胶暴露所造成的
实验室感染和培养物交叉污染,保护实验对象和环境;
4.6.3 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应由经过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实验室应限制人员进入;儿童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4.6.4 从事感染性物质的操作人员应按要求穿戴合适的工作服或防护服;经批准
获准进入实验室的非工作人员亦须穿戴防护服,并告知本实验室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生物危险因子及注意事项;
4.6.5 BSL-2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4.6.6 从事感染性物质操作的工作人员应每年定期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免
疫接种(必要时)、并保存基线血清。

实验室应制定感染性物质操作职业暴露或实验室人身感染事故处置规程;意外事故处理程序;灾害应急预案和紧急撤离计划等。

4.7 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
4.7.1 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对象
a. 病原菌的样本和培养基;
b. 毒菌种及保存液;
c. 病人、疑似病人的排泄物;
d.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器具
4.7.2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a. 化学消毒剂消毒灭菌
b. 物理消毒灭菌:压力蒸汽、焚烧
4.7.3感染时废弃物的处理原则
a. 实验室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有效消毒或灭菌处理;
b. 以规定的方式包装,以便就地焚烧或运送到其他地方进行焚烧;
c. 避免处理过程中人员受到伤害或环境污染;
4.7.4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
4.7.4.1废弃物的鉴别分类:
a. 可重复使用的非污染性物品;
b. 污染性锐器――注射针头、手术刀(剪)、碎玻璃等;
c. 通过高压灭菌和清洗清除污染后重复或再使用的污染材料;
d. 高压灭菌或消毒后丢弃的污染材料;
e. 直接焚烧的污染材料;
4.7.4.2 污染性锐器应放在带盖的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如需要先高压灭菌的,锐
器盛放不能过满;盛放的污染性锐器达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即应进行处理(高压灭菌和∕或焚烧);
4.7.4.3 其他废弃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在丢弃前应放置在有颜色标识的、
防渗漏的容器中高压灭菌。

高压灭菌后再放入运输容器送株洲市医疗废弃物垃圾处理站统一处理。

株洲市医疗废弃物垃圾处理站提供的运输容器应防渗漏、有盖密闭,并经清洁消毒。

4.7.4.4 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必须在高压灭菌或消
毒后进行清洗、重复使用;
4.7.5 实验室工作台上放置的盛放废弃物的容器、盘子或广口瓶,尽可能使用
不易破碎的容器(如塑料制品)。

当使用消毒剂时,应使废弃物与消毒剂充分接触(即不能有气泡阻隔),并根据所使用消毒剂的不同保持适当的接触时间。

盛放废弃物的容器在重新使用前应高压灭菌并清洗。

4.8生物安全培训
4.8.1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拟定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计划,经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

4.8.2 培训对象为实验室所有相关人员:包括实验人员(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清洁工、修理工,流行病学医生等。

4.8.3 培训内容包括:(不限于以下内容)
a.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感染途径、致病性、临床症状和诊断、治疗及预防;
b. 病原微生物样品采集、检测、储存、运输、销毁的生物安全;
c. 实验室操作技术和设备使用规范;
d. 人员防护要求和防护设备;
e.职业暴露与救治;
f.意外事件处理;
4.8.4 培训方法:可采用专题讲座、宣传板报介绍、网络教学、示范练习、模拟
演练等。

4.8.5 培训效果评估及方式
每次生物安全知识培训都要进行评估,以判断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