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与对策

上海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与对策

上海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与对策Study 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Development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of Shanghai■施嘉霖 Shi Jialin 唐 婧 Tang Jing张 凯 Zhang Kai【摘 要】 文章研究上海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市场与政策,针对上海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在建筑产业、配套政策、技术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PC;建筑;对策【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markets and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of Shanghai, in depth studies issues in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supporting policy, technical system and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of Shanghai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prefabricated type, PC, buildings, countermeasures施嘉霖,上海城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唐婧,上海城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张凯,上海城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总师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1 发展工业化建筑的背景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和东欧经验,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业化、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兴起中国第一次建筑工业化高潮,但从总体说来,我国的预制混凝土技术比较落后。

这一方面是由于唐山地震中大量预制混凝土结构遭到破坏,使人们对预制构件的应用更加保守;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外墙的防水、防渗技术比较落后。

由于当时的大板施工没有采用构造防水,且使用的防水材料质量不过关,过了两、三年之后容易出现渗漏现象。

所有这些问题,造成其居住质量和使用功能较差,大板施工法逐渐退出了建筑市场,业内也停止了对预制技术的研究,预制装配技术不得不“被0 引言工业化建筑是近年来国家提倡绿色住宅新理念下催生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其核心为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开发建设。

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了建设的高效率、高品质、节省人工、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选择,也将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DOI:10.13626/ki.hs.2014.11.001淘汰”。

但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国外普遍采用的框架剪力墙预制体系,在抗震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防水、防渗等主要问题也得到了很好解决,而且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预制建筑在质量方面较现浇结构更具优势,在一些国家和地方,预制住宅已成为品质建筑的代名词。

1995年以后,我国开始注重住宅的功能和质量。

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提出建筑工业化的口号,并提出了发展和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思路,从而使住宅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建设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建筑工业化。

2 近年来上海装配式建筑产业政策导向世博会后,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上海市住宅建造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综合性能好的产业发展新路,上海市在2011年6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本事住宅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对上海市未来5年的住宅产业化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进行了详细规划,为鼓励开发企业建设PC住宅,2011年同时出台了《关于本市鼓励装配整体式住宅项目建设的暂行办法》,在建筑面积、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成本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表1)。

2013年8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从2013年下半年起,各区、县政府必须在住宅土地供应中安排不少于20%的比例使用装配式建造,2014年和2015年分别要达到25%和30%;同时,公共建筑也应同比例安排使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此内容纳入市政府对各区、县的年度考核目标。

2014年6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再次转发了市城乡建所以随着预制装配式项目的大量落地,预制建筑产业仍然有较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3.1 建筑产业方面3.1.1 标准化程度低装配式建造最大优势在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施工,特别是类似于数量大、标准相对统一的保障房项目,更能体现其优势。

从目前的住宅建筑市场来看,建筑个性化程度大,不同开发商各有各的建筑风格,房型平面千变万化,立面造型更是纷繁复杂,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模数化、标准化程度都还比较低,通用化构件使用较少。

特别是大量的保障房工程,目前上海市还没有相应可组合拼接的设计选用图集,造成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效率还较低,成本较高,无法充分发挥产业化的优势。

3.1.2 产业链不成熟目前国内的PC住宅产业,由于市场尚处于培育期,对预制构件的需求较少,尚未形成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因此,上下游配套产业链还远不成熟,满足预制住宅需求的产品、部品(如PC构件、钢筋连接套筒、防水胶条、密封胶等)的生产厂家还比较少,可供选择的产品范围还不大。

产业链上设计、PC深化、构件制作、配套材料生产、施工企业等资源跟不上市场扩容的步伐,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

设和管理委员会等六部门制订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修改了各区县政府在本区域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的装配式建筑比例,2014年不少于25%,2015年不少于50%;到2016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

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上海市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使用已从政府鼓励方式转向了政府强制性推行方式。

根据上海市6年来的开发规模统计数据,预测上海每年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面积(表2),建筑产业化市场将迎来一个爆发性增长期。

3 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存在的问题上海地区从2006年起,由万科、上海城建开始推行装配式住宅,至今已完成100万m2的建筑,总体来讲,无论从建筑质量、建造工期、还是从现场节能、环境影响等方面都较传统方式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目前,上海已经在土地招拍挂或出让时纳入了装配式住宅要求的评价条件,并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示范项目给予经济上的政策奖励,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市场敏感度的企业迅速跟进,但也有一些设计、施工和构件生产企业,不管是否具备条件,也以装配式住宅为噱头,大有一哄而起之势。

表2 2014、2015年新开PC建筑面积预测表表1 激励性政策统计表3.1.3 装配式建筑总体成本高目前预制构件大多数没有模数化、标准化设计,且生产厂家较少,还未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达不到规模化生产,造成相应产品、部品的价格较高。

再加上构件蒸养、运输以及PC构件因生产、施工、构造要求而增加了钢材用量,造成建设成本有一定增加。

这也是目前影响市场开发商积极推进装配式住宅的主要因素。

3.1.4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从建筑预制构件生产情况来看,上世纪60~80年代是发展的黄金期,当时上海两大住宅建设主体单位建工局和住宅总公司分别建设了7个和4个预制构件生产厂,最大的占地约20hm2,生产构件供不应求,后来不少乡镇企业通过和国营大厂联营,也加入到构件加工行列,工厂总数在200家左右。

到9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住宅建设由预制+现浇逐步向全现浇转变,构件加工行业急剧萎缩,住宅构件订单减少,迫使构件加工单位逐步转向商品混凝土加工和市政构件加工,能够延续至今的住宅构件加工单位已屈指可数,这些工厂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主要还是靠依附于工厂其它主业产品,如商品混凝土、地铁管片、桥梁构件等,目前全国较有代表性的构件生产企业有:北京榆构(原北京第二构件厂)、上海城建物资(原住宅构件四厂)、上海建工三厂(原建工第三构件厂)、深圳海龙构件厂等。

近年来,由于鼓励政策的陆续出台,上海开始涌现不少构件生产厂家,但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具有多年生产经验的企业构件产品质量较好、产品质量较为稳定。

也有一些企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造成构件质量相对较差。

3.1.5 还未形成充足的产品供给目前上海市有上海城建物资公司、上海建工、远大、城业管桩等企业,从事预制构件的生产,年供应量约为250万m2左右,未来随着各家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上马和产能的扩大,将能实现约1 000~1 500万m2左右的产能规模。

但生产线的上马、技术工人的培训、产品质量的稳定都需要一个过程,还不能满足2015年上海市50%预制比例的需求(表3)。

3.1.6 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相对落后装配式建筑方式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目前很多企业自发地开展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但忽视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的建立。

管理制度和方式无法跟上,也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3.1.7 人才缺乏在技术推广初期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而目前,预制技术领域面临的人才问题比较大。

预制技术涉及到的人才涵盖面比较广,不光有设计、深化设计、预制生产、施工管理和操作,而且项目管理者也需要更新知识。

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上海市涉及到预制产业链的人才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3.2 配套政策滞后目前上海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装配式建筑的鼓励政策,对上海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走在全国的前列。

但前阶段的政策更多着眼于落实装配式建筑比例,明确鼓励措施等,项目进入建设阶段后的一些配套政策还未出台,亟需补充或修改。

同时,新的鼓励政策在实践中也出现一些新问题。

3.2.1 标准、规程缺乏目前已经出台的预制设计规程,只有2010年颁发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设计体系规程》,以及2014年10月1日出台的行业标准《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另外还有构件制作和施工方面的规程。

2010年颁发的规程由于当时建成实例还不够多,规程覆盖的范围比较少,装配式住宅的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技术标准还尚未建立,亟需修订。

上海市政府还鼓励在学校、医院、养老院、商业办公楼等建筑中推广预制技术,这方面的针对性规程目前还在制定中。

目前上海预制规范的广度和深度落后于北京地区。

北京市目前已出台的预制规程有《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 1003—201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DB11/T 1030—2013)、《装配式剪力墙住宅建筑设计规程》(DB11/T970—2013)、《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标准》(DB11/T 968—20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