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写作技巧培训资料

新闻写作技巧培训资料


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成人形了,成了勉强会走路的骷髅;同样的 天灾人祸,将使他们结束在这个地球上的短暂、不幸的一生。
1、标出事实 标明此篇消息要报道的是什么事,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这是 最常见的标题。 2、标出主题、焦点
标明消息想要说明的主题思想、观点是什么;员工最关心的 新闻焦点。 3、标出状态 告诉读者新闻事件正在“怎么样” “已经怎么样了” 。
4、标出结果 标明新闻事件的发展结果。 5、标出数字 标题以数字显示其新闻性和可以量化的成果及成效。 6、标出悬念 标题直接设立问题或悬念,吸引读者。通过悬念吸引读者, 看过正文才能明白结论如何。
看下面几则标题“标出了什么”: 《从严治官有了“铁尺子”》《最后一个荣誉灶拆了》 《千里行军一路静悄悄》 《叫停考核中的“假把式”》 《抓过了不等于抓实了》 《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坚决反对美国发表“西藏问题”总统报告》 《叫响“2010抗洪精神”,党组织是主心骨,党员干部是擎天柱》 《改造食堂为何不受欢迎》《到课率100%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2. 消息导语
导语分类 消息导语分为硬式消息导语、软式消息导语。
硬式消息导语6要素齐全,常用于动态消息。这种导语开门见 山,把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如:8月13日,技术中心组织开展了2010届新知识员工双选会,在 2010届新员工中选拔100名优秀学员提前进入岗位见习阶段。 软式消息导语常以描写式、引语式、背景式、反问式、悬念式 等表现形式。用来设置一种现场和气氛。 如: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大地复苏。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为纪念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激发广大女职工的工作热情, 团结 动员她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昂扬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3月5 日,技术中心提前给全体女职工渡过了一个温馨、浪漫的节日。
导语的写作方式
1、点题式
点明主题思想,开门见山。 如:8月21日至24日,工程院冲压工艺部开展了S-II项目典型断面工艺审查工
作。
2、引入式
利用引人入胜的关联事物、局部情节或常识性东西,使抽象事物具体 化。 一些经验性消息,因内容抽象,表达上很容易落入俗套,使人感到乏 味。比如消息《六连营产营具连续6年无丢失》就是一篇反映营产营具管 理的稿件,如果按一般写法,很难写出特色。可它的导语却换了一种手法: “在六连指导员的办公桌上,有一只陈旧的笔筒,但现任指导员刘丙刚已 是 它的第6任主人了。”从笔筒这一典型事例,引出连队营产营具管理的经 验。
三、会议新闻写作
会议新闻写作要点 1、边听边记边领会,从会海中“捞活鱼”,(哪些是 新的观点、新的举措;哪些是在新的形势下要贴别强调 和重中之重的内容)
2、“特写”(围绕新精神、新人物,做足“新”文章)
3、重视直接引语
四、旧闻变新闻
1、“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报道一个新近发 生的事实,这一事实是该报道的一个重要 内容,但报道的内容又不仅限于此。作者 往往以此导入,借此发挥,将此事放入一 个广泛的、纵横交错的背景下来展示。就 成了这样一种写作模式:即以点带面,以 一斑窥全豹。
1948年11月5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下了消息《中原我军 占领南阳》。这类写法既适合于横向式的综合,也适合于纵向 式综合。学习这类写法,不妨就从《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入手。 它先报道“我军占领南阳”这一最新战绩,然后引用较多的背 景材料,从三国时期曹操与张绣争夺此城写起,直写到在过去 一年里敌方对南阳的重视。这些材料集中说明了南阳历来是兵 家必争之地。因此,敌军放弃之、我军占领之,其意义就不只 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了。然后,报道顺势展示了两军近期内军事 形势发生的变化:我军在战场上连连取胜,不仅扩大了地盘, 还补充了约20万的人员;不仅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还 在这些地方实行了土改政策;“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1. 消息标题

2. 消息导语

3. 消息主体

4. 消息背景

5. 消息结尾
1. 消息标题
一篇新闻能否抓住读者的眼球,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标题是否醒目、标题思想是否重要鲜 明、标题语言是否生动引人等。因而,把标题 做实、做精、做巧、做得生动形象,对新闻稿 件来说是关键的“重头戏”。
标题应该标出什么?标题应该怎么写?


“求跳”
如:《羊春飞雪“漂白”上海》。“漂白”两字一用,整个标题就跳了,不 同寻常。 《真抓实干增效益》 《小卡片掀起大波澜》 《江泽民与法国总统通电话支持法德俄联合声明》 《江泽民与法国总统通电话中国支持三国"不战声明"》,"不战声明"四 字使整个标题跳了起来,且突出了联合声明反对对伊动武的内容。
下笔前,先思考的几个问题
1、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2、有什么最吸引受众的新闻事实? 3、用硬式消息导语还是用软式消息导语?
3. 消息主体


层次和段落 过渡和照应 主次和详略
4. 消息背景

对比性背景材料 注释性背景材料 说明性背景材料
5. 消息结尾扫描\P1000308.JPG 扫描\P1000309.JPG

网络新闻标题:快中求好
好中求跳 力求“立片言而居要”

“求好”
少林功夫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闻: 东方网:千年少林功夫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华社:"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美誉的少林功夫将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浪网:流传千年的少林功夫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流传" 两字,似更好 新华网:流传千年的少林功夫有望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有望” 两字,更确切。
3、反衬式
把客观事物中对立的两面,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比如消息《士兵一条建议 百万工程上马》的导语:“1月21日, 预算110万元的收油泵房改造工程在某油料仓库破土动工。出人意料的 是,这项工程的立项竟出自一名普通士兵的建议。”就是将“百万工程” 与“士兵建议”两个因素作对比,产生了鲜明的反衬作用。
6、类比式
将某些属性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调查性新闻,易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 的典型性认识,说服力较强。 比如:《10亿英镑用于喝酒 3亿英镑用于买书》的消息,它的导语这 样写到:“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英国大学生花在喝酒上的钱,是他们买书 与课程辅导材料的钱的三倍左右。”这条导语通过类比,反映了英国大学 生的价值取向。
学习使用复合型标题

《唐家璇在安理会阐述我国对伊问题立场》 《中国外长唐家璇在安理会伊拉克问题会议上发言》 新华网的标题把两者结合起来:《唐家璇在安理会对伊问题 发言阐述我国政府立场》,用了一个复式题,实际上,前者是 主题,后者是副题,做两行题,意思比较完整。 如《上海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上海第十二届人大一 次会议开幕陈良宇作报告》 又如:《李泽厚上海演讲:推迟婚姻可使爱的时间更长些》。 前者是主题,后者补充说明演讲的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
在语言表达上也可以力求创新
1、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动词。 路透社在报道德军入侵法国巴黎时的新闻导语里曾这样写到:德军的坦克 穿过协和广场,德军装甲车从爱丽舍宫的绿树浓荫下隆隆驶过。这里并没 对德军的侵略行径作激烈的抨击,而是用“穿过”、“驶过”两个动词作 客观报道,加之与“协和广场”、“绿树浓荫”相对比,从而形成了强烈 的感情反差,收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最、率先、第一”等词语在文中 应该慎用。 2、少用笼统概括性和评论性语言语言,多用具体生动的语言。 一些通讯员常常用一些笼统的概括性语言代替具体生动的语言。如:大概、 大约、预计、据悉。可注意抓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典型情节,使笼统 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画面化。 比如,《落实政策成群鸭子涌进合肥市》:“初秋的合肥街头,每天清晨可 以看到手持竹竿的农民,赶着千百只鸭子穿过闹市。鸭群一来,满街一片嘎 嘎声,大小车辆纷纷让路……”读了这个导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有声有 景的动人画面。
4、提要式
多用于内容并列的新闻,将稿件所要表达的内容一一列举出来,主 题鲜明,条理清晰。 比如:战士坐在马扎上看什么?战士围在饭桌前吃什么?战士躺在 床铺上想什么?在今天结束的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基层建设研究会上,政 委张明春代表集团军党委提出以上3个问题。
5、提问式
通过提问引起受众注意,有的只问不答,有的有问有答。 比如:“离退休老干部的年货准备得怎么样了?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 困难?春节前夕,军区司政后机关的领导和有关同志带着这些问题,分头 走访慰问了所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和干部遗属,积极为他们送温暖、办实 事,受到了离退休干部及其家属的高度称赞。”
3、选取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展示
特殊的视角,是引导读者观测整体事 实的一个“好望角”。如获过普利策国际 新闻奖的《五亿人在慢慢死去》,它综合 报道了当时横跨亚非两洲涉及五亿人口的 旱灾和饥荒。受灾面积大,人口多,从哪 儿下笔呢?请看这篇报道的开头:
太阳升起来了,它照耀着印度东部一个叫辛基马利·帕朱尼波的小 村庄。同一个太 阳,每天也都照耀着中非尼日尔一个叫卡欧的小小的 居民点。 辛基马抻的一个农村灾民收容所首先破晓。6岁的男孩萨库·巴尔 曼摇摇晃晃地站 了起来,跌跌撞撞地走出那间草坡小屋,在难忍的饥 饿中开始了烦躁不安的一天。 6小时以后,黎明降临在卡欧的一个撒哈拉游牧营地。那儿,一个 叫哈米达的骨瘦 如柴的小女孩艰难地站起来,也在饥饿中迎来了新的 一天。 两个孩子相距5500英里,然而,当他们来到阳光下时,他们的影 子却完全一样。
这条消息,粗看好像只是一条动态消息: 报道最新的战况——占领南阳。但仔细分析, 就会发现“占领南阳”只是一个导入口,作 者只是借着这个“题目”,重心在于展示当 时整个的战局。是一种借题发挥。
2、寻找一个新的时间由头来写” 比起前一种写法来,这种写法要容易把握些。从材料 的采集来看,作者往往是积累了一个时期的同类题材,可 能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当然就是 时间由头了。它并不比其他材料更典型,它的优势仅仅在 于它是同类事实中“最近发生的”一个,满足了新闻报道 的时效性要求。这个“事实”在报道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 故通常写在导语里。在全文中,它有可能不再被提及。 如《“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导语为:“危 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 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国已经连续10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 有关部门准备把这项重要成果推荐给全国科学大会。”显 然,这项成果推荐给将要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成了一个 报道由头。有了它,数十年的治蝗成果,乃至数千年的治 蝗史,都被牵引出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