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1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
②梦泽:云梦泽。
③图障:图画。
(1)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4 分)(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4 分)1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 其一 )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 注 ]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4 分)(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4 分)13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正宫·塞鸿秋薛昂夫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4分)(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
(4分)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 分 )南邻(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
(3分)答:(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5 分)答:13.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①汤式秋风江上棹孤舟② ,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③ 。
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旧。
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九日:重阳。
江:指长江。
②棹:划船。
③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
( 1)本曲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4 分)( 2)“山容瘦,老树替人愁”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 分)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从全诗来看,尾联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4 分)答:(2)颔联情藏景中,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 4 分)3答: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8 分)西江月秋兴程馞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
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滩头流下小鱼船。
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
(4 分)(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简要分析。
(4 分 )13.(8 分)(1)①颔联写洞庭湖春涨之时远连云梦、西近长安,用夸张手法正面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②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4分,画线处各 1 分)(2)洞庭湖风景壮阔美丽,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而途经此地只感到“苦” “难”。
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4分,画线处各 1 分)13.( 1)“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 1 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 2 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1 分)(2)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如答“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 1 分)(4 分, 1 点 1 分, 4 点 4 分)13.( 1)比喻( 1分)(答对偶也可)(步骤一)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像燕子一样奔波劳碌的时候,斯文消失,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如白练斑白。
( 1分)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
(1分)(步骤二)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
( 1分)(步骤三)( 2)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
对这些猥琐小人“尽道便休官!”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得分点:概括内容2分、揭露、讽刺各 1分)附注释①功名万里:《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②斯文:指旧时代的礼乐制度。
《论语· 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与。
”③光阴寸隙:形容光阴过得飞快。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焉而已。
④“尽道“二句:灵彻《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此用其意。
林下,指山林隐逸的地方。
⑤寂寞彭泽县:言隐居的人很少。
赏析《塞鸿秋》讽刺小令,尖锐地撕破了官吏们的鬼脸,假名士的画皮。
开头以四个比喻,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形象,这些痴迷于仕宦之途的可怜虫们,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度和尊严,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
但正当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的时候,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已经斑白。
但恰恰是这些卑鄙猥琐的小人,装扮出一副清高脱俗的样子,“尽道便休官!”这只是他们故作高致、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 。
“至今寂寞彭泽县”的有力反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口是心非,撕去了他们的伪装,“寂寞”二字与“忙如燕”遥相对比,使高唱归隐者原形毕露。
13. ( 1)①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
(1分)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
(1 分)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2 分)(2)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
远近结合:“隔岸” 远观,“近溪” 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
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
(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 分)13.( 1)山庄访隐江村送别(各 2 分,共 4 分。
意思相近即可)(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隐者( 1 分)。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1 分)。
从“儿童喜” 、“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僻( 1 分),诚恳而又热情( 1 分)。
13.( 1)本曲抒写了作者落魄江湖间的羁旅情愁( 1 分)。
首句刻画了萧瑟秋风中孤独泛舟,渺无去处的孤独者形象( 1 分);“伤心句”抒写了主人公落魄江湖,怀才不遇的悲慨(1 分);“相知几个白头” ,也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 1 分)。
( 2)本句用了拟人和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山瘦”、“树愁”,赋予山、树人的情思,同时营造出一派萧索、悲凉的意境( 1 分);景中含情,情融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无常、人生易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感慨及重阳佳节的羁旅情愁(对家人的思念)(1 分)。
13.( 1)①对友人依依难舍的别情;(1 分)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自幼失父、远役他乡、饱经困厄、绝少知音;( 2 分)③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 1 分)(2)①上句写故人沿路远去,阴云密布,天幕低垂,小路仿佛伸出寒云之外,此景阴冷、压抑,有力地烘托出离别时沉重、悲凉的心境。
②下句写客去人归,时值薄暮,又逢阴雪,郊原茫茫、踽踽独行,无限空寂凄凉,写尽诗人心中的孤独苦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