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从中获得启迪与熏陶。
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读”又是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
那么怎样让学生去“读”,理解文本内容、处理获取的信息、准确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给每个语文教师留下了一个难题。
要想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我们必须从“读”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在读中陶冶情操。
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1 快速阅读扫除障碍
阅读中用最少的时间,达到对文章的基本理解,使阅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初识文章的框架,从而达到统摄全篇,驾驭整体的目的。
阅读时如果有什么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标记,继续往下读。
在书的空白处记下我不同意或者质疑的东西。
通常等读到文章结尾,之前的许多问题如果作者已经作答了,那就用自己的方法标记或者圈阅。
2 复读熟读品出味道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
就是说:书读了上百遍后,其中的奥秘才会领悟。
所以,不管是要把教师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还是学生把课文中的真谛化为自己的知识,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读来完成,当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最后真正读懂了课文,就会感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喜悦。
例如,在教《唯一的听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那个被父亲和妹妹说成是音乐白痴的“我”,虽然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我”也十分沮丧,但拉小提琴的决心并没有改变。
当“我”到树林里练习拉琴时,有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且天天来听“我”拉琴,还时不时地夸“我”拉的不错,让我找回了自信,最后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了。
“我”的成功来源于那位老妇人,来源于那位老妇人善意的谎言。
与此同时,学生还感悟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均来自两种不同的力量——那就是批评与鼓励,有了老妇人的称赞,才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有了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
3 精读细读呈现画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通过阅读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画面。
例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朗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有羞愧,有悔恨,比挨打挨罵还难受。
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等语句,伯父与“我”的画面呈现在了眼前。
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披文入情,让学生看到一幅鲜活的画,并将之画下,共同欣赏,点评,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粗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语句,熟读体验情感。
在读中,学生应该要自觉、主动去阅读,用心去领悟文本的内容以及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同时,“读”也要结合语境,让自己更好、更快地理解内容,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做出正确的取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