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学(上课)
香农--韦弗模式的优劣
香农--韦弗模式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 识,并采用物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使人们能够更精确地研究传 播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为后来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应该指出的是,香农一韦弗模式描述的毕竟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 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因此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 类的社会传播是缺乏可行性的。因为在社会传播中,与“发送--接收” 这种电子通信过程不同的是,社会传播的双方往往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 体,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之一,所以香农--韦弗模式缺少反馈要 素是其重要缺陷之一。除此以外,由于研究本身仅局限于技术科学的范 畴,该模式未能更多地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也忽视了讯息的内容、 传播的效果等。
二、农业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农业和农村社会内部与外部之
间的传播机制、传播模式、传播类型、传者、
受众、媒介、效果等。关注农业传播系统中传
者与受众的角色,传播信息内容的构成、来源 和渠道,系统运行模式和效果,以及媒介与传 播系统的关系。
9
三、农业传播学的传者研究
(一)分类
1. 按传播系统分为外部传者和内部传者2类; 2. 按传播状况分为自我传者、信息传者、交 流传者3类。 3. 按传播机构分为个体传者和组织传者2类。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升农业水平,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是“ 三农”工作的主要核心。 我国农业受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制 约,经济状况差别大。
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双重
约束的现阶段, 实现农业信息传播现代化是解决“三 农”问题的关键要素。
“旧三通”与“新三通”
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农业系统上应用的过程。这些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 遥感技术等。现代农业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传播工 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 史过程。
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
3)促进“三农”工作的开展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好
农业机械
传播需求重点突出
粮 食
医疗保健
农民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调查
五、农业传播学的模式研究
传播过程是一动态过程,因此对其研究探索存有 一定难度。一般多用模式来表述传播的结构和运动过 程。 模式是以文字、图形或公式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 方法,其具有双重性质:一是现实事物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描述;二是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但只是对理论 的一种解释或描述,不等于理论本身,因此一种理论 可有多个模式支持。 模式可多种多样,主要符号分为:文字模式,图 表模式模式;数学模式。按作用分为:结构性模式, 功能性模式等。
以对话沟通形式进入传播,通过交流提高传播效
果。
6. 个体传者
主体包括农民工、农村大学生、回乡青年等。
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和以信息为中心进行传播。
7. 组织传者
主要通过乡村经济组织、乡村社会组织、乡村 基层组织进行传播,其中包括合作社、农工商公司、 产业机构等,传播方式主要以信息和交流为主。
四、农业传播学的信息研究
季节性:生产的
一切活动都要按季节 顺序进行,并有一定 的变化周期。
应对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时空传播信息。
信息缺乏是农业损失的主因
芒果积压
西瓜腐烂
香蕉滞销
荔枝发黑
柑橘霉变
葡萄过熟
(二)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特点
1. 需求类型多样化
涉及农业科技信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生活医疗信息,
生乐信息,教育培训信息等。 2. 需求重点突出
4)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鉴于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 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领域,因此施拉姆又提出了一个大 众传播过程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传播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 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 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新闻源、艺术源相连接,通过大量加 工后的讯息与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分属于 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 特定的传播关系,群体内部呈现不同的传播结构(如同事 间口耳链状相传、领导给全体员工传达上级指示的放射状 相传、网络论坛的互动交流相传等)。但无论如何,每一 个传播者和受众都在进行译码、释码和编码,特别是受众, 会在传播中加入更多自己的理解。
序模式等。
策划传播:宣传传活动模式、效果层次阶梯模式、公共关系模式等。 新媒体信息:信息流动处理模式、体制和传播政策模式等。
国际传播:国际信息流动模式。
1)“五W模式”
在传播学发展史上,首位提出传播过程的是美国政 治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 拉斯韦尔,他长期从 事与宣传相关的研究。1948年,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 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五种构成传播过程的要 素。 谁?(Who) 说了什么?(What) 通过什么渠道?(Which ) 对谁?(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这五种要素按照上述的顺序排列就形成了后来人们 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这种文字模 式的提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4)促进农业现化化建设 5)促进农业科技化建设
1)农业推广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农业推广是通过教 育农民将科学研究和新 知识传播到农业实践过 程的活动。包括农业、 农业营销、保健及商业 研究等。目的是应用传 播或行政服务等方式, 提供农民终身教育机会 ,协助利用当地资源, 发展地方产业之业务。
2)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通路
通水
通电
通电话
通广播电视
通网络
4)促进农业现化化建设
农业传播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 容; 三电合一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广播电视是农业传播技术现代化建设重要手段和媒介; 网络传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途径;
5)促进农业科技化建设
通过交流和传播,多种渠道为农民提 供科技服务,促进农业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二讲 农业传播学概论
一、农业传播学的研究意义 二、农业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三、农业传播学的传者研究 四、农业传播学的信息研究 五、农业传播学的模式研究 六、农业传播学的媒介研究 七、农业传播学的制度研究
1
一、农业传播学的研究意义
1)是农业推广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2)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3)促进“三农”工作的开展
1. 传播学中的主要模式
基本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占德 --施拉姆模
式、丹斯模式、格伯纳模式、马莱茨克模式等。
短期效应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等。 传播对文化与社会影响模式:效果依赖模式、沉默螺旋模式、“知
沟”效果模式等。
受众中心模式:满足模式、选择和欣赏模式等。 媒体组织、选择与生产模式:媒体模式、“把关人”模式、制作程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旧三通”与“新三通”
已完成的“旧三通”
通水
通电
通路
建中的“新三通”
通电话
通广播电视
通网络
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两个显
著的特点: 地域性、
季节性。 地域性:空间的 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 域差异,不同的地域, 生产的结构品种和数 量都不同。
(一)当代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
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必须保障农民便捷地获
得充分而有价值的信息。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露天作业, 生产周期长, 需要
农民利用各种信息积极加以应对。
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因已不
再是资本的缺失, 而是信息的贫乏。
15
三农工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2)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从通信效果的角度触及传播问题。香农为贝尔实验室工作, 这个实验室是美国电话系统的著名的研制中心。1949年,在香农和韦 弗两人合著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式, 用来解释物理学上传递讯息的信道能力问题,香农只是要建立一个电子 通讯过程的模型,并没有联系到社会的传播。具体馍式如下: 信源:发出讯息。 发射器:将讯息转换成信号。 信道:传递信号,发出的信号与接收到的信号不同。 接收器:将信号还原成讯息。 信宿:讯息的目的地。 噪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厂扰。
急需的重要信息主要分布在粮食相关信息和疾病预防与治疗、
饮食营养 健康保健信息等几个领域。 3. 传播的信息满足程度低 所提供的针对农村和农民的信息不能满足农民个性化极强的需 要,在获取农技、粮食、政策、医疗等重要信息方面显然力不从
心。
农民对传播类型需求多样化
医疗保护
文化娱乐
体育运动
计划生育
种植技术
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在C.E.奥斯古德相关观点的启发下,威尔伯· 施拉姆在1954年 发表的《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一模式。这是一个高度循 环的模式,此模式与直线模式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这个模式没有传播者和 受传者的概念,传收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交往相互 作用,此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 受双方的角色功能,即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 译码(将符号还原为信息的过程)者、释码(实现信息和意义相互转化 的过程)者和编码(将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者的角色。
宣传和学习雷锋活动的五个“W”
Who: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 What:向雷锋同志学习
Which :《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
Whom:部队广大官兵 With:部队中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 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蔚然成风。
“五W模式”的优劣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抓住了传播活动的核心问题,奠定 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包括控制(传播者)研究、内 容(讯息)分析、媒介研究、受众(受传者)研究以及效果分析, 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研究。由于人类社会信息传 播活动的急剧增长,信息传播形式也日新月异,因此,对以上各 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也没有止境。 这一模式是早期的线性模式,即传播单向流动的直线型模式, 它对传播学研究的功绩卓著。但不足的是,模式过高估计了传播 的效果,没有提供一个反馈渠道,也忽视了传播是循环往复的双 向流动过程,这是早期过程研究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