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提高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的几点建议

关于提高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的几点建议

关于提高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的几点建议
群众满意度是脱贫攻坚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脱贫成效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市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而又繁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困难,影响着脱贫成效和群众满意度的提升,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据调查,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总体向好,贫困户满意度较高,脱贫户较贫困户满意度略有下降,非贫困户满意度相对不高,贫困程度越深的村群众整体满意度低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村。

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部分扶贫政策连续性不够。

新旧政策差距过大,发展资源过于集中,不能兼顾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镇村缺乏工作主动权。

二是一些脱贫举措落实不到位。

对“边缘”贫困群众的识别不够精准,部分政策限制较大,落实不彻底,贫困户参与率不高,帮扶干部缺少自主权,帮扶工作成效低。

三是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

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政策宣传不深入,群众知晓度低。

一、在促增收上下功夫,强化产业支撑。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调动基层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的治本
之策。

一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在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中,总结推广“嵌入式”“搭载式”“菜单式”等产业脱贫新模式,依托产业项目,将贫困户置身于产业链中,实现利益捆绑,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的扶贫带动能力,形成一批规模大、体系完整、辐射带动力强的县域主导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双赢效果。

二是探索建立产业扶贫资金到户奖补制度。

每年量化一定额度的产业扶贫奖补资金,对积极发展产业的群众进行奖补,鼓励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树立起“干了才给、不干不给、干好多给”的观念,调动发展积极性。

同时,要重视全产业链发展,重点解决好农产品销路等问题,确保增产又增收。

三是给予镇一级更多的政策落实自主权。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镇村灵活掌握,确定具体产业的发展计划和项目,实行县级备案监督、镇级立项报账、村级组织实施的办法,保障产业扶贫更加精准,落实更加彻底。

二、在优环境上下功夫,完善基础设施。

加大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和覆盖面,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是提高非贫困户满意度最直接的有效手段。

一是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全面提高扶贫资金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比例,加大贫困村特别是当年预脱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好水、电、路、讯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政策落实能惠及全
体村民。

二是筹集资金保障非贫困村发展需要。

灵活运用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兼顾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共同发展,在养老保险、新农合、教育资助等具有普惠性的公共服务项目发展中做到同步实施、同向发力。

三是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

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五美”乡村建设工程,完善文化、互联网、电商金融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贫困地区覆盖、向贫困群众倾斜,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在扶精神上下功夫,做好宣传引导。

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和劳动技能培训,是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一是加大扶贫政策宣传。

利用春节、夏收等人员集中的特殊时段,采取组装宣传车、建立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大惠民政策和实用生产技术宣传,加强外出务工人员联络教育,吸收非贫困户参与重大脱贫活动监督工作,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度和覆盖面。

二是强化扶志扶智力度。

依托扶志扶智学校、道德讲堂等平台,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观念,做到既扶智又扶志。

加强对贫困群众的产业技能培训,把科技人员请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注重实操性教学,减少教科书式培训,提高贫困人口产业技能培训针对性。

三是宣传自强致富典型。

大力发掘宣传贫困户中积极发展产业、勤劳致
富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不断强化社会公众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以及创业致富、幸福快乐的氛围和理念,从精神脱贫方面引导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四、在聚合力上下功夫,协调各方资源。

统揽工作大局,汇聚各方力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是夯实工作责任。

进一步明确夯实县区负总责、部门协同、镇村主抓的工作机制,划清包村单位、帮扶干部与镇村的责任界限,让真正的主力发挥作用,确保各项措施精准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责任清、落实快、效果好。

二是支持帮扶活动。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要切实保障干部帮扶工作需要,在方法和措施上要加强指导,强化帮扶干部的政策理解能力、群众沟通能力和矛盾调处能力,夯实帮扶工作基础;在资源和自主性上要给予支撑,既保证政策的精准落实,又解决干部无力帮扶问题。

三是衔接政策措施。

加大对基层脱贫攻坚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解决基层落实中的困惑,纠正执行方面的偏差和不足。

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性的政策和办法以及基层反映集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多方听取意见,综合制定标准,书面下达要求,减少政策反复,提高政策的科学性、操作性和严肃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