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

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工作,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护理质量的提升。

同时,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也越来越自信,在工作中能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及态度来面对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采用自我管理模式之后,我科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显著增强,有利于科室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1]王益民,金瑜.自我管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2,25(4):453‐456.[2]黄敬亨,邢玉健.健康教育学[M]畅5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5.[3]曹晓翼,刘晓虹.护士自我效能及其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5):1129‐1131.[4]孙晓敏,薛刚.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06‐113.[5]胡其秀,倪焕娟.自我管理模式在改善护理人员工作情绪状态、工作质量及自我效能感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11‐13.(收稿日期:2013‐08‐30) 作者单位:030200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古交矿区总医院护理部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马在萍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心血管内科病房患者多数年龄偏大,表面看似平静,却常常突然发病,病情危、重、急、险,护士工作紧张,压力大,而患者或家属认识不到疾病的危险性,发生病情变化时往往不能接受,导致护理风险系数增大。

因而,加强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在心血管内科病房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心血管内科病房常见安全隐患1.1 心血管内科疾病特点:①心血管疾病发病较急,且常常突然发病,要求护士有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

②心脏病突然发作,如发生心肌梗死或并发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往往在数分钟内就能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发现病情和抢救生命必须及时,要求护士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

③心脏病表面看似平静,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往往危及生命,患者或家属难以接受,要求医护人员有良好的预见性和处置、沟通能力。

1.2 护理人员因素:①护士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护士心电图理论知识不扎实,还有的护士责任心不强,观察病情不到位或发现病情不及时,导致疾病发展或恶化。

②部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当患者病情发生紧急变化时,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正确措施,使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③护理记录不及时或记录缺陷,如对患者病情变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不全面、不具体,易引起医疗纠纷;或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医学术语应用不规范而影响诊断治疗。

1.3 管理因素:①管理者水平有限,无风险预见能力或没有能力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导致隐患未能得到及时排除,最终发生不良后果;或管理者虽然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但由于种种原因,采取的措施不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②管理者态度不端正,对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比如认为某些护士不落实制度是护士自身的原因,而不去积极想办法促使护士认真执行制度;或者一些管理者认为自己只负责传达上级的精神,只要传达到了,执行不执行与自己无关,对科室的护理工作监管不到位。

③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和业务培训不到位、监督不严格等因素而影响护理安全,不仅可引起医疗、护理纠纷或事故,也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如管理制度不具体,护士无章可循;交接班制度落实不到位,危重患者不执行床头交接班,医嘱未能完全执行到位,危重患者特殊处理不及时而造成不良后果;心脏病患者突发猝死常常在夜间,未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巡视患者或护士的心电图知识掌握不够好,对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和抢救不及时,导致严重后果等。

④科室的急救仪器、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或仪器、设备虽有专人负责管理,但有时流于形式,有检查记录,但并没将所有仪器逐一检查,如患者突然发生室颤,需要立即行体外非同步电除颤,但在使用时发现仪器充电不足或故障,导致抢救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或患者突然发生窒息,而科室的吸引器或吸引装置故障,导致清理呼吸道不及时,对生命造成威胁。

1.4 患者因素:①心血管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听力、视力减退,行动迟缓,身体虚弱,再加上本身疾病因素,尿急、尿频、夜尿增多,患者在匆忙行走,起身困难或夜间光线昏暗的情况下,易发生坠床、跌倒等意外。

②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认识不够,医生在进行医患谈话,向患者讲解疾病可能的预后或疾病突发可能导致的后果时,部分患者抱不相信的态度,认为自己目前感觉良好,没那么严重,故在治疗上有时不积极配合,如不按时服药、住院期间自行回家等。

1.5 社会因素: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患者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总想着根治疾病或药到病除。

②由于人口老龄化,而独生子女在增加,每对夫妻面临着要照顾4~12位老人,加之夫妻双方又要工作,又要照顾自己的子女,由于精力有限,导致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由配偶来陪侍,增加了非住院老年人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风险。

2 管理对策2.1 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①严格落实三基三严培训计划,选派合适人员外出参加专科培训,定期进行医院内部专业培训,结合本科专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本科护士业务学习和操作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对各项操作从掌握到熟练;对护理文书书写做到规范、准确、及时;对患者入院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抢救程序、心电监护系统的正确使用等。

②鉴于心内科病房的的特点,要求护士能够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同时科室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演练,使医护人员在遇到紧急抢救患者时能够默契配合,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2.2 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流程: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流程,可以防止差错事故。

没有最完美的制度,只有更完善的制度,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同时,适时修订各项制度、职责,让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使医疗、护理质量与安全得到保障。

2.3 多方面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①定期对护理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使各级护理管理者端正态度,学习管理知识,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对待护理管理工作;护理部应定期组织护士长进行管理经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护理管理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对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易发的环节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实施管理:如心血管内科病房必须执行双岗排班,护士长在给护士排班时做到合理搭配,互补不足;严格护理带教工作,护理带教老师必须是护师职称以上的护士,对实习护士不能完全放任,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危重患者必须执行床头交接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等。

③护士也是病房患者的管理者,护士长要教育护士加强工作责任心,培养护士的管理意识及管理能力,如有坠床危险的患者要教会或协助患者使用床挡,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解决处理或向护士长汇报,防止隐患发展为差错、事故。

2.4 倡导人文关怀,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①护理纠纷的发生,往往与沟通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护理部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讲座,引导护士正确有效沟通,避免临床上“沟而不通”的现象。

②在进行护理操作培训时,有意识地将沟通内容贯穿在操作过程中,使护理人员逐步养成沟通、告知的良好习惯。

③护理部主任要与护士长常沟通,护士长也应经常与护士沟通,多关心护士,及时疏导或解除护士的工作压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尽可能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保证护理安全。

2.5 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意外情况发生:①由于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占大多数,老年陪护人员也多,所以各走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且所有走廊配备扶手,增加安全系数。

②地面应防滑,保持干燥无水,防止摔倒事件发生;卫生间应配备坐便器或坐便椅、挂钩及扶手等,防止患者突然站起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发生晕厥。

③充分使用床档、床上小桌等设施,方便患者的同时,进一步保证了患者安全。

④老年或危重患者外出检查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医护人员在护送危重患者转科或检查时,途中必须携带必要的急救设备。

3 讨 论安全管理工作是一切护理工作的基础,心血管内科病房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有很多,护理管理者及护士都要具备充分的护理安全管理意识及较强的专业知识,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善于找出各种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安全隐患,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达到预防风险发生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3‐08‐26)・病例报告・ 作者单位:710077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胃镜确诊先天性食管闭锁一例赵凤兰 患儿男,6h,二胎二产,胎龄40周,经阴道娩出,因“喉响伴吐沫3h”入院。

生后3h试喂水,不久即出现非喷射性呕吐,伴呛咳,喉响,1h后予患儿约10mL奶液,再次出现吐奶,喉响,并伴有吐沫。

患儿已排胎便及小便。

入院查体:体温36畅8℃,呼吸56次/min,心率136次/min,体质量3畅3kg。

反应可,口唇微绀,胸廓对称,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大量痰鸣音。

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

腹饱满,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活跃。

四肢肌力、肌张力可,握持、拥抱、觅食、吸吮反射可引出。

入院后予以洗胃,插入胃管约15cm时明显感阻力,考虑可能存在消化道畸形。

再次试喂患儿,食入不足10mL,即呛咳、吐奶。

口咽部伴有大量分泌物,喉响,吸痰后明显缓解。

故经家长同意行胃镜检查,可见胃镜插入至食管开口处,见食管闭锁盲端及一瘘口。

胸部正位片:两肺支气管肺炎。

确诊为:①先天性食管闭锁;②吸入性肺炎。

讨论 先天性食管闭锁是新生儿严重的先天畸形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占活产儿的1/4000~1/3000[1]。

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绝大多数病例为散发性。

目前认为,初级前肠的异常发育是导致食管-气管畸形的根本原因。

目前临床多采用Gross5型分类法。

凡新生儿生后即出现涎液增多,不断从口腔外溢,频吐白沫,呼吸时喉部呼噜作响,生后第一次喂奶或喂水时,咽下几口即开始呕吐或呛咳、青紫等,经咳嗽或迅速清除咽喉部积液后症状即消失,若从鼻孔或口腔内插入胃管有受阻感,应考虑有食管闭锁的可能。

为进一步确诊可行食管造影,但此项检查具有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和射线的影响[2]。

在20世纪70年代胃镜即应用于新生儿胃肠疾病的检查[3]。

胃镜检查具有直观、准确、安全的优势。

本例胃镜下可见闭锁的食管盲端而确诊。

早期诊断奠定了手术治疗成功的基础,赢得了在肺炎、脱水、酸中毒等并发症发生前进行手术,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患儿生存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