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脏内科护理常规 (59)第一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 (59)第二节心肌梗死护理 (61)第三节心力衰竭护理 (63)第四节心律失常护理 (65)第五节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护理 (67)第六节原发性高血压护理 (69)第七节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护理 (73)第八节人工心脏起搏治疗护理 (76)第九节心包穿刺引流护理 (78)第十节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 (79)第二章心脏内科护理常规第一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冠状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冠状动脉血流与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性损害。
主要包括五种分型:无症状型冠心病(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
一、护理措施(一)活动和休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充分保证足够的睡眠。
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视环境可采用坐位或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严格控制探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3天,并落实患者生活护理。
(二)镇静和止痛症状发作时患者多感到紧张、焦虑,甚至濒死感;护士应主动及时听取患者主诉,给予患者安抚和心理支持,指导患者放松、缓解和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遵医嘱予镇静止痛剂。
(三)吸氧患者憋喘或呼吸困难时可给予氧气吸入(2~3L/min),以改善心肌缺氧,缓解疼痛。
(四)使用硝酸酯制剂时注意避光,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变化;控制静脉输液速度,防止不良反应(面部潮红、头晕、搏动性头疼、心动过速、低血压、晕厥)的发生。
(五)抗凝治疗坚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林、波立维等);使用前注意病人有无出血病史、消化性溃疡或肝功能不全等;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凝血指标,定期采血化验;教会病人自我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出血、血尿等出血倾向;听取患者主诉,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六)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可适当使用缓泻剂。
(七)健康指导1. 调整生活节奏,减轻身心压力。
焦虑抑郁患者可以咨询心理医生。
2. 避免劳累、情绪波动、精神紧张、饱餐、感冒等冠心病诱发因素。
3. 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少食多餐,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4. 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锻炼,不引起症状为宜,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症状立即停止活动,并及时就诊。
5. 教会病人使用硝酸甘油及其保管方法,熟悉药物副作用,并告知其随身携带。
6. 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7. 规律服药以及定期门诊随访。
二、主要护理问题(一)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二)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三)潜在并发症:出血,与长期抗凝治疗有关。
(四)活动无耐力:与组织缺氧和心肌损伤有关。
(五)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限制活动或长期补液有关。
(六)焦虑∕恐惧:与心绞痛频繁发作、担心预后害怕死亡有关。
(七)知识缺乏: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第二节心肌梗死护理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以及血清心肌酶和心肌结构蛋白的变化。
一、护理措施(一)卧床休息,并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
(二)持续低流量吸氧2~3L/分钟。
(三)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及时、定时检测心电图变化及心肌酶变化。
(四)心梗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剧烈疼痛、压榨感,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
疼痛时要尽快止痛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
(五)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24h液体总量建议不超过1500ml,过量及过速输液可致心脏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加重患者的病情。
(六)急性期要绝对卧床。
卧床期间,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及肢体的活动锻炼和皮肤护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等并发症。
(七)保持大便通畅;最初2~3天以半流食为主,随病情好转逐渐改为低盐、低脂饮食。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和纤维素,需少量多餐,一定要避免过饱和便秘。
(八)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突然,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为此患者需要一个安静、整洁、舒心的治疗护理环境,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同时,要鼓励患者调整心态,坚定战胜疾病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
(九)健康指导1. 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及激动。
根据气候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
2. 饮食应低盐、低脂,少量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3. 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做到循序渐进,以不出现任何不适为限。
4. 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诊。
平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药物,如有不适及时门诊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一)潜在并发症:猝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二)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有关。
(三)自理能力缺陷:与医疗限制,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四)知识缺乏: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五)焦虑:与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担心预后有关。
(六)有便秘的危险: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绝对卧床及进食减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第三节心力衰竭护理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
指在静脉血液回流正常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减弱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同时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系统瘀血,动脉系统灌注不足,引发血液动力学、神经体液的变化,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一、护理措施(一)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并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冬天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二)给低盐(每日食盐摄入量限制在 2.5~5.0克)、低脂、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
(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并记录。
(四)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整洁,防止压疮发生。
(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水分摄入量应小于1500ml,同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六)保持大便通畅,嘱其排便时勿用力,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七)应用洋地黄药物者,注意观察药物的毒性反应,每次给药前询问有无恶心、呕吐、头晕、视力模糊、黄、绿视等,听心率如低于60次/分或有严重胃肠道及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时,应停药并通知医生,不可轻易加量或减量。
(八)呼吸困难时,给半卧位,持续低流量吸氧3~4升/分。
如发生急性肺水肿应给予端坐位,两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水肿,高流量吸氧6~8升/分,湿化瓶内加入50%的酒精。
(九)加强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鼓励病人。
(十)遵医嘱给予利尿、扩血管等药物,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十一)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自主活动或下床行走,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十二)健康指导1.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诱发因素。
2. 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一)活动无耐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二)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全身水肿、营养失调有关。
(三)电解质紊乱的危险:与使用利尿剂有关。
(四)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危险:与长期使用洋地黄制剂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五)知识缺乏: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第四节心律失常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心律失常即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
临床上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一、护理措施(一)患者住院期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律/心率变化,如有不适,立即处理。
(二)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同时注意电解质的平衡,特别是血清钾的测定。
(三)遵医嘱给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护,一旦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连续出现两个以上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反复发作的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房室传导阻滞),立即报告医师,做出紧急处理。
(四)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备好除颤器及抢救药品。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备好心脏起搏器,准备随时安装起搏器。
(五)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焦虑、恐惧情绪。
(六)饮食要定时定量,不宜过饱,避免情绪波动,戒烟、酒,不宜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及饮浓茶、咖啡等。
保持大便通畅。
(七)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卧床休息,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八)健康指导1. 积极防治原发疾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饮食不当等。
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减量或撤换药物,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2. 定期随访,检测心电图,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教会病人自我监测脉搏和听心律的方法,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1分钟并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 适当休息与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加强锻炼,预防感染。
5. 正确选择食谱,应选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少量多餐饮食。
6.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应随身携带诊断卡。
二、主要护理问题(一)潜在并发症:猝死: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
(二)心输出量减少:与心律失常有关。
(三)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有关。
(四)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对治疗缺乏信心有关。
(五)知识缺乏: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第五节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护理射频消融术是指在临床中应用射频电流通过导管对心律失常进行消融的治疗技术。
一、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射频消融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疑虑紧张心理,告诉患者家属手术日务必到院。
2. 根据医嘱完善各项检查:血常规、肝功、肾功、凝血、感染七项、胸片、心脏超声等。
3. 房颤患者于术前须进行食道超声检查,以观察有无血栓形成。
4. 术前遵医嘱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手术中不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口服胺碘酮者,需要停药一个月后药物才能完全排出体外。
5. 手术当天暂停注射抗凝药一次。
6. 指导患者术前一日晚练习床上排尿,避免术后卧位改变造成排尿困难而出现尿潴留。
7. 手术区域备皮:颈部、腹股沟及会阴部。
8. 术前于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房颤患者须术前留置导尿管。
9. 术前6小时禁食,可少量饮水。
(二)术后护理1. 术后遵医嘱监测心电图及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2. 平卧12~24小时,患侧肢体制动。
穿刺静脉处加压包扎6~8小时;穿刺动脉处加压包扎6~12小时,并加压1kg左右的沙袋2~6小时。
3.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的温度、颜色,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
4. 严密观察有无心慌、气短、恶心、胸痛等症状以便早期发现心脏压塞、房室传导阻滞、气胸、血胸等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