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工作的意见(草稿)“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是指社区居民从居住地出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舒适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力量和居民个人提供的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机制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以及特色服务。
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加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实施,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政府引领,社会参与。
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利性特点。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发挥多元主体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中的作用。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网络的作用和功能,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逐步实现各级各类社区服务平台的联接与融合。
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三)工作目标到2011年底,在全市建成300个以上“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
到2015年,基本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全市60%以上城市社区的目标,全市构建起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队伍健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圈层联动、网点互补、条块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二、进一步规范“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内容体系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状况,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特色服务有效衔接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内容体系,逐步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志愿互助服务经常化、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社会化、社区特色服务个性化。
(一)社区公共服务。
依托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警务工作室、社区来京人员和出租房屋服务站(或新居民互助服务站)等社区管理服务平台, 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环境美化等服务项目,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切实保障优抚对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低保对象等社会特殊群体服务需求。
(二)社区志愿互助服务。
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动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组织,为居民提供生活照料、家庭应急抢修、扶贫济困、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社区巡逻、矛盾调解、精神关怀等公益服务,构建新型人际关系。
(三)社区便民利民服务。
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整合辖区服务资源,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缴费、日常修理、美容美发、洗(收)衣、家庭服务、邮政、物流配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度。
(四)社区特色服务。
结合居民需求和社区特点,协调活动场所,组织社会服务商定期到社区为居民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三、进一步健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设施网络(一)合理统筹规划。
按照人口规模适度、管理服务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要求,由区县统筹,以街道(乡镇)为推进主体,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服务设施。
在设置模式上,原则上在服务人口规模1.5万人左右的地区,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社区规模较小、人口居住密度较高的,可以突破社区的地域限制,实行“多社区一圈”形式。
社区规模较大、管理区域较分散的,可实行“一社区多圈”形式。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应与社区现有配套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相衔接。
对于同一地域内不同主体兴办的服务设施、资源,区县、街道(乡镇)在征得相关单位同意后,可纳入“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统筹规划和管理,切实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健全服务设施。
根据本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相关设置规范和规划要求,“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一般建有“一校二栏三中心四场五室六站九网点”(见附件),并配备相应的设备,逐步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室内外设施相结合的设施网络。
提倡“一室多用、一站(点)多能”,提高设施的综合使用效益。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老旧小区,应确保社区相关服务功能的覆盖。
(三)加强网络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96156社区服务平台、96156社区服务热线和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支撑“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工作,并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有效衔接。
总结推广西城区广内街道“智慧社区”、朝阳区吉祥里社区“幸福圈”经验,通过绘制电子地图,开通社区服务网站、社区便民服务热线,公布“菜单式”服务目录,发放便民服务卡(手册)等方式,提高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方便居民获得信息和申请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运行机制(一)建立服务站点认证机制。
认证机制包括申报、认证和公示等制度。
由愿意进入“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商业服务站点、社区社会组织提出申请,经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由街道(乡镇)或相关组织与其签订协议,将其认证为签约服务商。
签约服务商要向本地区居民公布具体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和服务专线。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签约服务商实行“统一服务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制度”的标准化管理。
鼓励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的商业服务企业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错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多种便捷服务。
(二)建立辖区单位参与机制。
总结推广西城、朝阳等区经验,倡导“共驻共建,共融共享”的理念,强化辖区单位的社会责任,加强不同系统、不同隶属关系之间服务资源有效整合,推动驻区单位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和食堂、停车场等生活设施定期错时、低偿或者无偿义务向社区居民开放,将服务性、公益性、社会性事业向社区开放,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建立街道(乡镇)牵头,纳入服务圈管理的有关单位或相关组织参加的社区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三)建立社会监督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和工作评估体系。
街道或相关组织要制定管理规范、考核标准,建立社区服务满意度评价和奖惩制度,公布监督电话。
社区居委会定期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征求社情民意,对服务商进行民主评议。
社区服务站要主动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和具体服务需求,并及时反馈给服务商。
年底,由街道(乡镇)指导成立社区监督委员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服务商进行监督和评价。
对于年度评比优秀的,街道(乡镇)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服务有缺陷、居民不满意,且拒不改正的,取消其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中的服务商资格。
五、切实加强对“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工作的领导(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认真调查了解社区需求,科学制定本地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的行动方案并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组织落实。
市、区县相关部门要把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工作纳入的重要议事日程、年度折子工程,按照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业务指导,配齐服务设施,搭载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及时研究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问题,确保各项服务落实到位。
各街道(地区)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加强综合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动员辖区单位、社区组织、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规范完善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年人协会等群团组织在社区的机构,支持其发挥各自优势,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二)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等经费,要按有关规定采取财政保障、财政部分补助、购买服务、社区自筹、资源共享等方式予以解决。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
(三)加大典型培育力度。
深入挖掘基层实践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典型。
要把“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工作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与落实《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相结合,与解决居民生活难题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表彰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区县、街道(乡镇)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订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附件:“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服务设施附件:“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服务设施名称具体服务设施一校市民学校(或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党校)二栏社区综合宣传栏、事务公开栏三中心社区室内多功能活动中心(含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室外体育活动中心(含全民健身工程)、文化中心(广场)四场菜市场、公共停车场(含存自行车处和居民汽车场库)、垃圾分类投放场所、公共厕所五室社区党组织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图书阅览室(或社区书屋)、人民调解室、日间照料室(或托老<残>所)六站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警务工作室、巡防工作站、来京人员和出租房屋服务站(或新居民互助服务站)、再生资源回收站九网点餐饮店(含养老<助残>餐桌)、便利店(或小超市)、理发店、洗(收)衣店、药店、金融网点(含自助缴费点)、邮政网点、家政服务点、公用电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