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是由血液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自1928年Schilling等首次报道鼠的附红细胞体病以来,目前在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动物和人群中检出了该病,呈全球性分布。

在我国先后报道了兔、猪、犬的附红细胞体病,1982年以来又报道了人附红细胞体病。

不仅对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的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该病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在养猪密集区域已呈爆发流行的趋势。

但该病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病原生活史、流行病学仍然没有研究清楚,在临床中也缺乏权威性的诊断参考标准,给该病的诊断和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一、病原:猪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

无细胞壁,无固定形态,呈多行性,可通过细菌滤器。

革兰氏阴性,姬姆萨染色呈淡紫色,抵抗力较强,耐干燥,5℃15天有感染性,在脱纤血中可保存83天,冻干可保存2年。

(附红细胞体易感动物众多,附红细胞体能感染猪、牛、绵羊、山羊、马、骡、驴、骆驼、犬、猪、兔、狐、貂、貉、鸡及鼠等多种动物,人也可被感染。

据有关资料表明:猪的隐性感染率为95%、牛为80%、绵羊为88%、山羊为82%、马为95.8%、驴为98%、骡为85.7%、犬为49.5%、兔为66%、鸡为75.8%、人为86.33%。

在目前发现的14种附红细胞体中,猪与绵羊的附红细胞体致病力最强。

但是,在猪的血液中发现有附红细胞体存在,猪只不一定就会发生附红细胞体病。

)二、流行病学1季节性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季节,猪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9月份,在北方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

2易感年龄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3 潜伏期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天(3~20天),但大部分猪常呈隐性感染。

4 传染源患病猪与隐性感染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患病羊与猪有交*感染性,老鼠可携带附红细胞,并将其传染给猪群。

5 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传播猪通过舔食断尾、伤口,相互殴斗可直接传播该病,在交配时,只有公猪将被血污染的精液留在阴道内才可能发生传染,子宫被认为不可能传播猪附红细胞体。

(2)虫媒传播节肢动物如疥螨、虱子、刺蝇、蚊子、蜱、蠓等能够携带附红细胞体传染给猪,蚊子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3)老鼠传播猪场的老鼠可携带病原,并将其传染给猪群。

(4)机械传播多头猪共用同一注射针头,断尾、打耳号、阉割、外科手术等是人为传播该病的主要因素。

(4)垂直传播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妊娠母猪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产下的仔猪也带虫。

6 环境影响应激是导致该病爆发的重要因素,分娩、过度拥挤、长途运输、恶劣气候、饲养管理不良、更换圈舍或饲料以及其它疾病感染时都会诱发该病。

三、临床症状1 哺乳仔猪5日龄内发病症状明显,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变黄(贫血或黄疸,具有示病诊断意义);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腥臭;死亡率在10%-90%,小部分猪很快死亡,大部分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2 断奶仔猪、育肥猪断奶仔猪一般转入保育猪舍后3-5天发病,40-60日龄为主要发病期。

病猪精神沉郁,嗜睡,扎堆,体温升高至40.5℃-42.5℃;部分猪全身皮肤呈浅紫红色,尤其是腹部及腹下部,部分猪皮肤呈土黄色,病程再长一些体质差的猪皮肤苍白(具有示病诊断意义);大部分猪眼结膜发炎,严重的上下眼睑粘住使眼无法睁开;个别耳部发绀,少数猪后肢内侧及腹部有出血斑(具有示病诊断意义);部分猪步态不稳;少数猪发病10天左右出现急性死亡,死亡时口腔出血,解剖胃出血。

3 繁殖母猪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患该病精神差,喜卧,高热,大部分发病猪全身皮肤发红,个别猪中、后期皮肤黄染或苍白(具有示病诊断意义),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早产,尤其是临产母猪的流产率、早产率高,不流产的产出死胎,有的即使产活仔,仔猪弱小,发病死亡率高。

四、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贫血,黄疸,发病猪皮肤、粘膜苍白黄染,部分猪全身皮肤发红,以耳、鼻、腹部严重;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组织和肌间胶冻样侵润;颌下、肺门、膈淋巴结肿胀多汁呈土黄色;脾脏肿胀呈蓝灰色;部分病猪肝脏肿大,脂肪变性;肾脏贫血,局部有瘀血。

五、诊断1.主要依靠临床症状。

2.实验室诊断(1)新鲜血液压片检查取耳静脉血(或抗凝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0~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呈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

单个附红体有很强的运动性,可前、后、左、右做翻滚或扭转运动,一般单个大型附红体活动力弱于小型附红体,而聚成团状者、接近或附着于红细胞者其活动力减弱或无活动力。

(2)血片涂片染色检查取耳静脉血(或抗凝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当调动微螺旋时,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红细胞边缘不光滑,凹凸不平。

瑞氏染色镜检,虫体呈紫蓝色。

如不能现场检查,则采取抗凝血1ml(加肝素或柠檬酸钠),加10%福尔马林液1ml,混匀,送实验室用丫啶橙染色检查,可见附红细胞体呈浅至深桔黄色。

镜检应当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联系才能对该病进行确诊。

(3)血清学检查A、补体结合试验:病猪出现症状后的1~7d可呈现阳性反应,于2~3周后即可转为阴性。

该法用于诊断猪的急性病例效果较好,检查慢性病例常呈阴性反应。

B、间接血凝试验:该试验滴度140定为阳性,灵敏度较高,能检出补体结合反应转阴后的耐过猪,现已多用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

C、荧光抗体试验:发病后第4天出现抗体,并随着感染率的升高,第28d达高峰。

用于诊断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效果良好。

D、ELISA试验:适用于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急性病例的诊断,且与其他疾病无交叉反应,是一种敏感、快速、特异的检测方法。

(4)PCR用PCR技术检查,证明猪被附红细胞体感染后2h即可出现PCR阳性。

用DNA探针技术检查,能区别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猪和非感染的猪,并且不与猪感染的其他疾病血清中的DNA发生杂交反应。

六、鉴别诊断1 与猪瘟的鉴别诊断(1)猪瘟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2)猪瘟无贫血和黄疸病症。

(3)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在皮肤、浆膜、粘膜、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扁桃体、胆囊等组织器官都有出血,淋巴结周边出血是猪瘟的特征病变。

(4)在发生猪瘟时,约有25%-65%的病猪脾脏边缘具有特征性的出血梗死病灶。

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特别是会盲口有许多轮层状溃疡。

2 与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的鉴别诊断(1)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无贫血和黄疸症状。

(2)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呼吸困难明显,剖检肺部有明显的病变。

(3)猪附红细胞体病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3.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多见当前在临床上常见猪瘟、猪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耳病、呼吸道病综合征、圆环病毒Ⅱ型感染及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与附红细胞病混合发生或继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增大死亡率,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在广大农村养猪户中由于缺乏兽医技术,免疫不科学,出现该病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病例更为多见。

七、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坚持自繁自养在引进外地猪种时应严格检疫,并隔离观察至少一个月,在此期间分别在第1、5、10、20、30天采血镜检,若完全为阴性,则可以与其它猪合群。

2 切断动物传播途径夏秋季必须搞好消灭蚊蝇等害虫工作,定期驱除猪体内外的寄生虫,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造猪舍,将猪舍敞口处装上细孔防蚊纱窗,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率;坚持每月灭鼠一次;猪场禁养其它动物如羊、禽类等,看护犬要定期用药预防感染。

4 杜绝机械传播途径在疫苗接种、疫病治疗需要注射时应准备足够针头,保证每只猪换一次针头。

在打耳号、阉割、外科手术时应当每完成一头猪都要对器械进行完全消毒。

常规消毒法比较麻烦,所需时间也过长,较为便利且能保证效果的消毒方法就是火焰消毒,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打耳号和阉割手术刀。

5 确保全价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不良应激。

6 药物防治方案方案一:适用于发病初期的治疗处方一:贝尼尔5~7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d。

处方二:长效土霉素肌肉注射,如瑞普公司伏红灵,每天1次,连用3天。

方案二:适用于发病严重的猪群处方一:贝尼尔+土霉素贝尼尔5~7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d。

同时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如伏红灵)。

针对贫血严重的猪群在用药3天后给猪补充铁剂、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肌苷。

大量临床实验证这是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最有效的处方。

方案三:适用于怀孕母猪的防治处方一:产仔前30天,每周注射长效土霉素(如伏红灵)。

方案四:适用于仔猪的防治处方一:仔猪产后24小时内注射长效土霉素,以后隔4-7天再注射2次,可有效控制仔猪附红细胞体。

七、公共卫生冯立明和崔君兆于1982年,张沼勇于1983年先后报道了我国人附红细胞体病。

许多资料证实,与患附红细胞体病的犬和羊接触的人和兽医被感染发病,感染的蚊子叮咬人也可发生传播。

人群的隐性感染率为83.33%,婴幼儿感染率高于成年人,男性略高于女性。

人的附红细胞体可通过母体传给胎儿。

人发病表现为发热、黄疸、贫血、出汗、疲劳、嗜睡、淋巴结肿大、关节酸痛、食欲不振,骨髓增生,心电图有变化,肾功能不全,RBC、Hb,血细胞压积,血小板降低。

小儿患病、尿色加深。

病人可用四环素类、庆大霉素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饲养员、兽医、管理人员接触患病动物时注意自身保护,防止感染。

疯牛病医学上称为牛脑海绵状病,简称BSE。

1985年4月,医学家们在英国首先发现了一种新病,专家们对这一世界始发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于1986年11月将该病定名为BSE,首次在英国报刊上报道。

10年来,这种病迅速蔓延,英国每年有成千上万头牛患这种神经错乱、痴呆、不久死亡的病。

此外,这种病还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如法国、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国。

据考察发现,这些国家有的是因为进口英国牛肉引起的。

医学家们发现BSE的病程一般为14~90天,潜伏期长达4~6年。

这种病多发生在4岁左右的成年牛身上。

其症状不尽相同,多数病牛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变化,行为反常,烦躁不安,对声音和触摸,尤其是对头部触摸过分敏感,步态不稳,经常乱踢以至摔倒、抽搐。

发病初期无上述症状,后期出现强直性痉挛,粪便坚硬,两耳对称性活动困难,心搏缓慢(平均50次/分),呼吸频率增快,体重下降,极度消瘦,以至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