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报告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报告

养 猪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报告 

覃丽,彭炎森 

(广西容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容县537500) 

摘要: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猪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或血浆中引起的以急性、黄疸、贫血和发热为 特征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2003年以来,由于容县各养猪户从县外大量引进未经检疫的断奶仔猪、外二元母猪、杜 洛克公猪等品种,导致了各乡镇养猪户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疫情。经临床观察、病理解剖、实验室诊断等方法诊断和分 析后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采用附优特乐、尼可苏、土霉素等拌料有良好的预防效果;采用中、西药结合针剂注射和药 物拌料治疗的方法,治愈率达85% ̄X上,大大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本文对这次疫情防控作了归纳,提出有关职能管 

理部们要做好相关的防疫管理和服务工作,使用行政加技术、群防群治的手段是控制该病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病;附优特乐;中西药结合 

DOI:10.3969/J.1SSN.1671-6027.2012.08.046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或 

血浆中而引起猪、牛、人等共患的传染性疾病。猪附红细胞体 

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播途径多,病猪以高热、贫血和黄疸为 

主要特征,感染发病率高达70%一90%,是养猪业的一大顽 

症,危害性很大。该病多为隐性,常与猪的其它疾病混合感 

染,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因是一种新病,常造成误诊。 

1928年从小鼠血液中首次分离到病原,命名为球状附 

红细胞体。1950年Splitter首次发现猪的附红细胞体病,证明 

猪的贫血、黄疸的确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1982年许耀成等 

首次在江苏南部红皮病猪血液中查到附红细胞体,随后(尤 

其是93年)病例逐步增多。到2007年就已在国内半数以上 

省市发现此病。近年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流行呈明 

显上升趋势,感染率均在90%左右,其发病率在15%~22%, 

有的地方发病率已达到50%~60%,甚至高达90%。 

该病病原既有原虫的特征,又有立克次氏体目的特点。 

兔、猪、牛、山羊、绵羊、马、骡、骆驼、鸡、犬、猫、小鼠、狐狸、人 

等均可感染。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 季节,猪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 

都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但血清学调查表明,老 

病区感染率高,但发病率、死亡率低(猪除外),有明显的条件 

性才发病,不强调季节性。 

猪通过舔食断尾、伤口,相互斗殴可直接传播该病,在交 

配时,只有公猪将被血污染的精液留在阴道内才可能发生传 

染。节肢动物如疥螨、虱子、刺蝇、蚊子、蜱、蠓等能够携带附 

红细胞体传染给猪,蚊子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中占有重 

要地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多头猪共用同一注射针头,断 尾、打耳号、阉割、外科手术等是人为传播该病的主要因素。 

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妊娠母猪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 

产,产下的仔猪也造成感染。 

1发病情况 

2003年4月20日开始,本县疫控中心陆续接到了养猪 

●・ 户和乡镇畜牧兽医站报告,从县外购进的断奶仔猪中出现发 

病急,传播快(1~2d内全群发病),病猪前期以持续高热、全 

身皮肤发红,体温一般在40~42℃之间,食欲减退或废绝。 

病初皮肤发红,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 

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后期贫血和黄疸,皮 

肤苍白,耳、腹部、四肢内侧瘀血,有的鼻端和耳尖变干、边缘 

向上卷起、脱皮,粪先干后稀或发病初泄泻,呈稀糊状,尿黄 

如橙黄色或血尿,有的发病开始时,尿正常,后期成血尿。用 青霉素、安乃近等药物无明显效果。感染发病率高达70% 

98%,死亡率为26%~80%,经济损失相当严重。 

由于疫情严重,加之本县从未见过此类疫情,我们一方 

面自己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检查采病料 

检验;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并向广西大学动 

物科学技术学院和区疫病防控中心进行技术求援。在有关专 

家的帮助和指导下,经采病猪新鲜血液、病料进行实验室检 

验,最后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在查出病因后,笔者将结果和对全县15个乡镇的发病 

情况、流行趋势调查报告及防控该病的部分措施及时递交主 

管局,当时全县15个乡镇先后有9个乡镇的猪发病,群众乱 

用药情况十分严重,病猪不及时隔离,甚至将病猪出售、将病 

死猪随意抛弃,造成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至5月中旬,我县先后聘请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有关专家为我县畜牧系统和大猪场的技术员进行该病的专 

题培训,印发相关防疫法规和技术资料到养猪户,提高他们 

的防疫意识和科学养猪技术水平,向武汉回盛公司等采购高 

效药满足防治需要;同时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加大对病 

死猪的处理(按农业部的“四不准一处理”)力度,防止病原进 

一步扩散。经过努力,2.5个月后,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2007年4-6月,“猪高热病”流行期间,我县的发病猪 

95%都带有附红细胞体,近2年从许多猪场采集的血样镜检 

中发现,许多未发病的猪场几乎都携带附红细胞体,因此该 

n . 2012年第8期 61

 养 猪 

病的致病力已经发生了改变,发病已无明显的季节性,长途 

运输、防疫注射、突然换料、营养不良、气候恶劣、仔猪阉割、 

母猪配种、分娩等应激反应致使猪抵抗力下降时发病较多。 

以群发病居多,其他感染病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等,也可引起 

本病的暴发(这也是发生猪的“无名高热病”的主要因素之 

一)。该病治愈后,如遇应激仍可复发。 

2临床症状 

2.1哺乳仔猪5 El龄内发病症状明显,一般7 10 13龄多 

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变黄(贫血或黄疸),四肢抽 

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腥臭;死亡率在10% 

~90%,小部分猪很快死亡,大部分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 

地,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2.2断奶仔猪、育肥猪断奶仔猪一般转入保育猪舍后 

3~5d发病,4O~60日龄为主要发病期。病猪精神沉郁,嗜睡, 

扎堆,体温升高至40.5℃一42.5 oC;部分猪全身皮肤呈浅紫 

红色,尤其是腹部及腹下部,部分猪皮肤呈土黄色,病程再长 

一些体质差的猪皮肤苍白;大部分猪眼结膜发炎,严重的上 

下眼睑粘住使眼无法睁开;个别耳部发绀,少数猪后肢内侧 

及腹部有出血斑;提起两后肢可见仔猪乳头基部呈蓝紫色, 

特别是后边的几对乳头更明显。耳外侧,特别是腹部皮下几 

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较规则的深蓝墨水样瘀血点,一般没有 

呼吸困难症状。部分猪步态不稳;少数猪发病10d左右出现 

急性死亡,死亡时口腔出血,解剖胃出血。群发病初期忽然饮 

水增加、尿频、栏舍湿度加大。病初皮肤皱褶、暗红粗糙(土杂 猪明显),毛孔渗血点大小、颜色不同。有的猪呈针尖大小的 

红渗血点,但有的猪呈碎麸皮状汗渍,用指甲可刮掉。结膜 

炎、睫毛根部棕色,眼圈周围、肛门发青;部分猪后肢麻痹,可 

见行走时后躯摇晃,个别猪可见两后肢交叉。黑色或棕色猪, 

渗血点不明显,但可见鬃部毛孔有湿润感,其上有尘埃粘附, 

耳内可见渗血点。后期个别猪贫血、黄疸和尿如浓茶,耳发 

绀。 2.3繁殖母猪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患该病精神差,喜卧, 

高热,大部分发病猪全身皮肤发红,个别猪中、后期皮肤黄染 

或苍白,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早产,尤其是临产母猪的流产 

率、早产率高,不流产的产出死胎,有的即使产活仔,仔猪弱 

小,发病死亡率高。皮温不均,背部厥冷。个别母猪有乳房、外 

阴水肿,持续1~3d后消失,产奶下降,受胎率低,不发情,流 

产、产弱仔等症状。断奶后的母猪长时间不发情或发情后屡 

配不孕。食欲始终很低,但一般情况下不绝食。 

3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贫血,黄疸,发病猪皮肤和粘膜苍白黄染,部 

分猪全身皮肤发红,以耳、鼻、腹部严重;尸僵不全,血液稀 薄、淡黄色、凝固不良;皮下组织和肌问胶冻样浸润;颌下、肺 

门、膈淋巴结肿胀多汁呈土黄色;心肌变性,质软色淡,心外 

膜、心冠状沟脂肪出血;肺水肿,有出血性肺炎变化;脾脏瘀 

血、肿大、柔软,有滑腻感,呈黑红色或蓝灰色;部分病猪肝脏 

肿大,脂肪变性,质脆,土黄色,有出血点或坏死点,胆汁渣滓 

2012年第8期 样浓稠;肾脏贫血,局部有瘀血;胃底黏膜瘀血溃疡;肠道有 

不同程度的炎症,结肠淋巴滤泡变性,淋巴结充血。病程较长 

的猪皮肤黄染,剖检可见肝、。肾、脾淋巴结等脏器有不同程度 的黄染。 

4实验室诊断 

4.1新鲜血液检查取耳静脉血(或抗凝血)1滴于载玻片 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0 600倍暗视野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呈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使 

红细胞呈菠萝形、锯齿形,齿轮状、菜花状、星状、花环状或多 角状。单个附红细胞体有很强的运动性,可前、后、左、右做翻 

滚或扭转运动,一般单个大型附红体活动力弱于小型附红 体,而聚成团状者,接近或附着于红细胞者其活动力减弱或 

无活动力。 

4.2血片染色检查取耳静脉血(或抗凝血)涂片,姬姆萨染 

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 

体,当调动微螺旋时,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 

红细胞边缘不光滑,凹凸不平。瑞氏染色镜检,虫体呈蓝紫 

色。如不能现场检查,则采取抗凝血lmL(加肝素或柠檬酸 钠),加10%福尔马林液lmL混匀,送实验室用丫啶橙染色 

检查,可见附红细胞体呈浅至深桔黄色。 4.3血液培养无菌取含虫体血液,分别接种于肉汤、营养 

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为阴性。 

4.4血清学检查包括IHA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r)和 

ELISA法,但抗体的产生与病原数量的增多(而不是与感染 

发生的时间)有暂时的相关性。这意味着抗体的产生呈波浪 

形,即使数次急性发作后,抗体滴度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维 

持较高水平,之后便会下降到阀值以下,这表明假阴性是常 

见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只适用于群体检查。 

5防治措施 5.1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接种,所以预防本病主 

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尤其要驱除媒介昆虫,做好针头、注射器 

的消毒,消除应激因素。 

(1)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种。 

(2)在引进外地猪种时应严格检疫,并隔离观察至少一 

个月,在此期间分别在第1、5、10、20、30d采血镜检,若完全 

为阴性,则可以与其它猪合群。 

(3)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生猪交易市场的检疫检验,杜 

绝病猪进入市场交易,防止疫情传播。 

(4)切断动物传播途径:夏秋季必须搞好消灭蚊蝇等害 

虫工作,定期用伊力佳或阿力佳驱杀猪体内外的寄生虫。根 

据实际情况适当改造猪舍,将猪舍敞口处装上细孔防蚊纱 

窗,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率。 

(5)杜绝机械传播途径。在疫苗接种、疫病治疗需要注 

射时应准备足够针头,保证每只猪换一枚针头。在打耳号、阉 

割、外科手术时应当每完成一头猪都要对器械进行严格消 

毒。常规消毒法比较麻烦,所需时间也过长,较为便利且能保 

证效果的消毒方法就是火焰消毒,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打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