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定位测量方案

施工定位测量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2)三、现场测量 (3)1、测量放线准备 (3)1.1 技术准备 (3)1.2 主要仪器及工具准备 (4)1.3 测量机构组成及人员准备 (4)2、控制网的布设与精度要求 (5)2.1 场地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5)2.2 场地标高控制网的测设 (7)2.3 轴线的竖向传递与精度设计 (7)3、标高的竖向传递与精度设计 (9)3.1 ±0.000以下标高传递 (10)3.2 ±0.000以上高程传递 (10)4、分项工程及细部放线的测量控制 (10)4.1 平面定位线 (10)4.2 标高定位线 (11)4.3 装饰施工抄平放线 (12)5、施工测量主要技术指标 (13)6、验线、沉降观测及桩点保护 (14)6.1 验线 (14)6.2 沉降观测 (14)6.3 桩位保护 (16)7、提交的测量资料 (16)8、测量管理规定与安全注意事项 (17)一、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28-20113、建筑施工手册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6、太原市武家庄城中村改造地块施工相关施工图二、工程概况太原市武家庄城中村改造地块七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南中环西街以南,冶峪河北街以北,千峰南路以西,20米规划路以东。

包括20#、21#、22#和23#住宅楼以及地库、商业部分组成。

太原市武家庄城中村改造地块七的总建筑面积为136984.68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含保温):99044.27m2,地下建筑面积:37940.41m2。

本工程±0.00相当于绝对标高黄海高程785.2m。

场地自然地面平均高程为781.4m,相对标高平均为-3.8米。

20#楼基础底板垫层底标高为-9.27m(基础顶标高为-8.0m,筏板厚 1.1m),消防电梯集水坑底标高为-10.95m,电梯基坑底标高为-9.75m,独立基础底标高为-2.6m。

21#楼基础底板垫层底标高为-9.17m(基础顶标高为-8.0m,筏板厚 1.0m),消防电梯集水坑底标高为-10.95m,电梯基坑底标高为-9.75m。

22#楼基础底板垫层底标高为-9.47m(基础顶标高为-8.0m,筏板厚 1.3m),消防电梯集水坑底标高为-10.95m,电梯基坑底标高为-9.75m,独立基础底标高为1.5m。

23#楼基础底板垫层底标高为-9.47m(基础顶标高为-8.0m,筏板厚 1.3m),消防电梯集水坑底标高为-10.95m,电梯基坑底标高为-9.75m。

地库筏板基础底板垫层底标高为-8.67m,外墙基础垫层底标高为-8.97m,下柱墩的垫层底标高为-9.17m。

集水坑的底标高为-9.50m。

三、现场测量1、测量放线准备1.1、技术准备1.1.1与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一起对现有的测量控制点坐标进行校核,进行建筑红线的交接及书面资料的交接,以作为施工测量放线的依据。

1.1.2 了解设计意图,熟悉施工图纸,基础工程整体布局,工程特点、施工布置、进入情况、周围环境、现场地形、定位条件,组织测量人员对图纸进行详细的会审,对存在的问题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及时解决,并做好内业计算工作。

1.1.3 进行测量仪器的检定和配备,所有计量仪器均应按《计量法》规定进行检验。

1.1.4 收集施工坐标和测量坐标系统的换算数据。

并准备测量资料和表格。

1.1.5 组织测量人员学习有关高层建筑的测量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熟悉施工图纸,对分包专业单位进行全面的交底。

1.1.6 测量人员需经过岗位培训,持有效的岗位证书上岗。

1.2 主要仪器及工具准备根据本工程的规模、质量要求、施工进度确定所用的测量仪器,所有测量器具必须经专业法定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使用时应严格遵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要求操作、保管及维护,并设立测量设备台帐。

日常仪器使用过程中轻拿轻放,由测量负责人负责监督,仪器使用责任到人。

所有仪器定期到有资质的的专业仪器检测单位进行检测与保养。

施工测量仪器设备1.3 测量机构组成及人员准备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测量的总体把握。

我公司属总包单位,现场拟配备测量负责人:1名;测量技术员:1名;配合人员:3名。

负责该工程的基准点、测设点的维护和使用。

配合现场施工,对施工作业面进行测量放线、抄测标高,并按规定程序检查验收;负责测量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为施工技术人员提供准确数据供项目工程师技术决策。

2、控制网的布设与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网的控制线,包括建筑物的主轴线,其测距精度不低于1/20000,测角精度不大于5"。

标高控制网闭合差为±5 mm(n为测站数)2.1 场地平面控制网的测设我方进场时业主提供三个城市坐标控制点,以及相关城市水准点,根据业主提供的城市坐标点使用全站仪引测到场内,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我施工单位共同见证下,引测到场内三个坐标值为:引测1#坐标:X=54970.815m Y=13968.257m Z=782.345m引测2#坐标:X=54983.331m Y=14036.469m引测3#坐标:X=55040.538m Y=14046.375m。

坐标控制桩埋深1.5m,用混凝土浇筑并用红油漆作标记,测定其高程作为工程定位放线的依据。

坐标控制桩位置见下图:待基坑第一层土开挖完成,边坡注浆、喷锚完毕,基坑边沉降变形稳定后,在距离基坑边3m处混凝土地面设置建筑物主轴线控制网点。

控制网点的间距控制在20~40m之间。

根据控制桩用全站仪引测出轴线控制网点-1(ZK-1)、(ZK-2)、(ZK-3)、(ZK-4)。

用角度测绘法验证四个点是否闭合方正,对边距离是否相等,如有偏差反复调整验证,至正确为止。

(见下图)控制网点的布置位置要求便于通视,施测简便易于操作,便于查验。

尽量避免复杂的施测方法。

本控制网主控点按Ⅰ级建筑方格网进行测设,测角中误差±5",边长相对中误差1/20000,相邻两点间的距离误差要控制在±2mm以内。

为保证控制网的精度,在土方施工阶段每10天对控制网进行一次校核,在基础施工阶段每15天进行一次校核,施工期间,每60天进行一次校核。

在校核后若发现桩点位移超限时,应及时修正桩点,结构的坐标值。

在施测面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可对控制网进行局部临时加密,以便于用常规方法进行细部测量。

平面控制点经我方质检部门验收并经监理复测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使用。

2.2 场地标高控制网的测设2.2.1 布网原则2.2.1.1高层建筑附近至少要设置3个水准点或±0.000水平线,一般建筑物附近要设置2个水准点或±0.000水平线。

2.2.1.2整个场地内,东西或南北相距100m左右要有水准点,即在场地内任何地方安置水准仪时,都能同时后视到2个水准点,以便使用。

并且使场地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校核。

2.2.1.3各水准点点位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和地面沉降范围之外,水准点桩顶标高应略低于该处场地设计标高,深度为1-1.5m为宜,以便于长期保留。

2.2.2、水准控制点的测法水准点引测采用附合水准测法。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引测。

根据业主提供的城市水准点,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引测(100m)mm(n为测站数)或±(L为测线长度,以km单位)时。

应按测站数成正比例进行闭合差调整。

实测时应使用精度不低于S3级的水准仪,视线长度不大于70m,且要注意前后视线等长,镜位与转点均要稳定。

使用塔尺时,要尽量不抽出第二节。

有条件时可用两次镜位法按“后-前-前-后”的次序观测,再次镜位高差要大于100mm,转点间再次镜位测得高差之差小于±5mm时取其平均值。

2.2.3、检测、与复测整个场地内各水准点标高和±0.000水平线标高经自检及有关质量部门和甲方检测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使用,桩位保护方法与平面控制桩的保护相同。

土方施工阶段每10天进行一次复测,,雨季前后各复测一次,结构施工期间每60天进行一次复测(也可结合沉降观测同时进行)。

2.3轴线的竖向传递与精度设计±0.000以下轴线采用对穿直线法,将经纬仪置于轴线控制网点上,后视前方控制点,将轴线投测至施工层上;轴线投测后,仪器置于施工层校测角度是否与理论值相符,用检定过的50m钢尺丈量相邻轴线间距离,距离若在规范规定之内,投测正确,否则应重新投测,直至正确为止,最后将轴线墨线于施工层面上。

±0.000以上开始使用激光铅直仪采用内控法进行轴线的竖向传递控制。

内控点设在±0.000板处,内控点的间距控制在50m左右,每个施工流水段内不少于4个。

控制点在选点时要避开梁、柱托及构造上有特殊要求的部位;要保证通视,便于丈量。

内控点必须连测,平差后才能使用(轴线控制网见附图)。

A.内控点埋件的埋设:在首层底板上布置内控点,内控点处埋设1块100*100*8的钢板,在钢板下面焊Φ12钢筋,且与底板焊接浇筑。

以后在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对应控制点垂直正上方位置预留出200mm*200mm孔洞,以便用激光铅直仪向上投测轴线。

B.内控制点的测设待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将内控点分别投测到预埋铁件上,经校核无误后,刻十字线即为各控制点平面位置。

C.轴线投测方法每层楼板浇筑后,将全自动激光准直仪安置在作好的控制点上,对中整平后,使仪器发射激光束,穿过楼板预留洞而向上直射到激光接收靶上,激光垂准仪操作人员转动仪器,使激光点在接收靶上形成圆圈,上面操作人员见光后移动接收靶,使靶交点与圆圈中点重合,此时固定靶位,在预留孔边做好标记,在混凝土上弹十字墨线,该点即引测完毕,用同样方法将其余各点投测在同一施工层上。

控制点投测后将经伟仪分别置于各点上,检查相邻点间夹角是否为90°,然后用检定过的50m钢尺校测每相邻两点间水平距离是否与对应的控制点间距离相等,分析边、角是否相匹配,若相匹配证明投测无误,若不匹配证明投测有误,应重新投测,直至正确。

控制点投测正确后,用DJ2经纬仪根据控制点施测出各轴线,并弹墨线于楼板面上,以后各层轴线投测方法均相同。

轴线投测时,测量人员互相之间用对讲机进行联络。

因本工程各楼座层数都在二十四层及三十二层,轴线垂直传递不可能从首层一次传递至顶层,故要在楼层间设置一处轴线传递中转点,20#、21#住宅楼中转点设置于12层,22#、23#中转点设置于16层。

待轴线传递至本层后,将本层放线预留洞封堵,然后将本层轴线延伸形成交点,做好标志并加以保护,如下图:D、边线及控制线的施工测量(1)利用各层传递的轴线控制点,用钢尺排出墙、柱(暗柱)梁的边线,用墨线弹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