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产业升级及经验和教训_黄湘燕

新加坡产业升级及经验和教训_黄湘燕

新加坡产业升级及经验和教训□黄湘燕内容摘要2008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领导干部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班”的学习,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受培训。

通过学习培训和参观访问,我对新加坡的产业升级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吸取教训。

新加坡产业升级及经验和教训2008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领导干部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班”的学习,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受培训。

通过学习培训和参观访问,我对新加坡的产业升级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吸取教训。

新加坡产业升级的发展历程产业升级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发达国家快速增长的经济,都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上的。

新加坡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5年正式成为独立国家,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一个建国初期经济极不发达的城市小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一个人均GDP达不足320美元的简单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人均GDP达30000多美元的城市经济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目前新加坡拥有了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硬盘生产国;世界第二大钻井平台生产基地;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典范。

40多年间,新加坡平均增速超过8%,西方发达国家花了一、两百年时间实现的产业升级,新加坡只用了短短的40多年就完成了,新加坡创造了经济奇迹。

新加坡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无疑更加直接而有益。

新加坡的产业升级大约是每十年一次,其产业升级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主要发展转口贸易。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岛国,没有资源,淡水主要由马来西亚提供,不能抽地下水;大米要从马来西亚和泰国进口,填海用的土也要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运过来。

在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土上,怎么样来发展经济呢?新加坡唯一的好处是它有一个停泊环境良好的天然港口,加上又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必经之地,是发展贸易的理想口岸,于是就发展转口贸易,选择了实施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

这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新加坡在世界港口贸易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今天世界最繁忙的海港之一。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发展劳动(低技能)密集型的产业。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面临英殖民地留下的满目疮痍,经济结构畸形,种族矛盾纷杂,社会政治动荡,特别是失业率高达14%。

为了应对大量失业和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上当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又受到了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原材料供应不足因素的等严峻挑战,于是新加坡政府及时调整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提出出口导向型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了大批的服装、纺织、玩具、木器等产业的进入,新加坡工业化进程由此初步展开。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

由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涌入,就业率不断提高,失业率下降到4%。

这时新加坡政府及时调整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的换代升级,鼓励发展高技能密集型产业,淘汰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是通过工资政策引导产业升级,用提高工资成本的方法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实行投资和税收政策引导投资方向,扶持高技能密集型企业;三是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在此期间,一批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和石化业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相继落户新加坡,建立起了精密仪器、机械工程和航空工业,高技能密集型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70代年以来,新加坡吸引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尽管这10年里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超过10%,但新加坡仍然还只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链条中的生产加工基地,产品在海外设计,只是借用新加坡工厂的生产线来生产。

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就是,仍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所以,到了8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出“全商务”概念,打造“全商务”产业链。

鼓励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从“制造基地”发展到“总部基地”。

把新加坡发展成为具备全商务能力的全球化城市,为此推出商业总部计划,奖励并协助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或企业,将其技术扩展到本区域,并提供商业、技术和专业服务,走商业区域化、国际化道路。

日本跨国企业纷纷在新加坡设立营运总部,如夏普、三洋、富士能、美乐达等。

一些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鼓励,如集成电路制造、计算机、工业电子设备和特殊化学产品等。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经济步入了成熟阶段,增长速度放慢。

为3企业家天地2009年3月中旬刊此新加坡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强调技术与知识含量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政策。

一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投入60亿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二是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计划,通过鼓励产业集群的竞争,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时期的最大的动作是,推广“新加坡一号计划”-填造裕廊岛工程,政府规划投资,把位于新加坡西南海滨的裕廊七个小群岛通过填海连结起来,整合成一个化工基地,政府建设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如共用码头、共用管道、集中运输,大大降低了企业各种费用和物流成本,提高了聚集效益和外部效益,也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

目前,裕廊岛上的垂直集成化工综合区已成为世界级规模的石油和化工生产基地,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加强了在新加坡的投资,使新加坡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石化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

第六阶段:1998年之后,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在反思亚洲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后,面对着中国和印度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加坡为了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变,政府希望借着产业前沿的拓展,产业技术与人力资源的提升,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等,来带动企业投入知识取向的研发、创新等活动,以此提升国际竞争力。

新加坡政府一是加强对生物医学、信息产业等世界级科学工程的基础研究;二是设立全国科学奖学金,吸引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三是政府投入巨资,建设新加坡科技研究中心———纬壹科技城。

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信息产业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工业迅速发展。

以往的增长,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国外的投资。

未来的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价值创造、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这些最终取决于全新的人力资源。

所以在2000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跨世纪的文化发展战略《文艺复兴城市》,加大文化领域的投入,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充满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艺术城市”。

政府将增拨资金,加大投入,构建文化“软件”,通过文艺复兴城市,推动文艺复兴经济。

2002年新加坡公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未来10年内使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翻一番,希望到2012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能提高到全国GDP的6%。

新加坡产业升级的经验教训纵观新加坡产业升级的过程,不单纯是依靠市场机制的诱导,主要是政府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结果。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产业升级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升级。

40多年来,新加坡政府通过经济发展计划、建立工业园区、努力提升投资环境、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充分利用跨国产业转移的机遇等种种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及产业的转型,从而建立起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

这种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升级的经验是:制定产业政策合理引导。

新加坡产业升级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适时地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新加坡政府决策层有强烈危机感,在每一次转折关头,面对变化了的世界经济形势,他们都能够及时调整政策,制定新的发展政策。

在新加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过程中,产业政策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灵活运用经济政策,调整税收和财政资助,提供投资贷款,促进产业发展。

制定鼓励企业投资发展的政策,如实行“新兴工业地位”政策,凡是获得了新兴工业地位的企业就可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而且政府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

在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时,实行进口配额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保护新兴工业。

在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时,取消出口配额,对出口厂商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

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局出台技术培训基金政策:要求雇主必须为低工资收入的工人上缴相等于1%工资数额的基金,政府可用这笔基金支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训练费用,迫使企业使用高技能人才,促使企业升级。

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

加强内部资金积累,成功引进外资,新加坡是最成功的招商引资典范。

早在1961年新加坡就成立了经济发展局,在明晰的经济战略指导下,该局将最大的精力用在招商引资上。

无论内资还是外资,都针对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全力争取。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他们没有搞人海战术,没有搞全民招商,遍布全球的招商团队只有四五十人,他们是一支队伍精干、善于学习、乐于奉献的招商引资队伍。

他们中大多熟悉国际通行规则,而且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他们专门研究国际产业动态,善于抓住机会。

70-80年代当时抓住了就欧美发达国家内受工资成本大幅提高和工人运动的压力,吸引了大批欧美企业包括通用电器、惠普、飞利浦等跨国企业到新加坡投资。

找准目标,锲而不舍,经济发展局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在世界范围内瞄准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指定专人长期追踪,认真研究其生产情况,发展战略,结合本国情况,写出可行性报告,有的放矢的争取,不但费用节省,而且成功率相当高。

提供优质服务,经济发展局早在60年代就首创了“一站式”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尤其在2000年以后,新加坡强力推行电子政务,有许多种服务可在网上完成,一些小型企业投资,只须在网上申请就可完成,极大地简化了办事程序。

对于每个有前途的项目和产业,政府总是不遗余力地引进。

新加坡政府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尤其是以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为重点。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超过700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机构或总部,“总部经济”已构成新加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立工业园区提供载体。

新加坡推动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就是园区体制。

新加坡园区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哪种园区,都是单一层次体制,机构之间的协作简易、信息流动被极大地简化,与政府相关的交易成本很低,这种园区的制度安排保证了较好的规模经济,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这些专业的园区可以提供便利完善的水电等基础设施、高效率的服务和较低的初期投资成本,这都是吸引外商进驻的有利条件。

4企业家天地2009年3月中旬刊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工业园区的国家之一,如裕廊工业园区,已成为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工业园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