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仲永》练习题附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附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
1.文学常识:
①本文选自《》。

作者是(朝代)。


字,晚年号,是杰出的家、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
指唐朝的,宋朝的。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今义:
②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今义:
③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
古义:今义:
宾客其父
④稍稍
..
古义:今义:
⑤世.隶耕
古义:今义:
⑥泯然众人

..
古义:今义:
4. 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
其父:。

..
②父利.其然也:。

③邑人奇.之:。

④父异.焉:。

⑤伤.仲永:。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泯然众人矣。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伤仲永练习题
参考答案
1.文学常识:①《临川先生文集》北宋(朝代)王安石介甫半山
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②、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通假字。

“扳”通“攀”,牵,引的意思。

3.古今异义。

①、古义:代词,此,这。

今义:判断动词。

②、古义:有的,有的人。

今义:或许,或者。

③、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

④、古义:渐渐。

今义:略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⑤、古义:属于。

今义:奴隶,附属。

⑥、古义:常人。

今义:许多人。

4. 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把……当做宾客。

②、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③、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

⑤、形容词作动词,哀伤,叹息。

⑥、名词作状语,每天。

5.词语解释。

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3)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4)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天资聪颖的人,不学习的话尚且如此,何况一般的资质鲁钝的人呢。

这是在强调后天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6)、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7)不使学。

(8)“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首先,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却最终却“泯然众人”。

当然这不能全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其责任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不使学”,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

因此,第二是“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第三是“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作者在叙事部分和议论部分都体现出这种“伤”的态度。

(9)人不学习,即使天赋再高,也难以取得成就;而后天刻苦努力,永不自满,则定然会有收获,这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和每一位家长都是极有警示作用的。

(10)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凿壁偷光、韦编三绝);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万斯同闭门苦读、唐伯虎潜心学
画、王献之依缸习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