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精编学案(新人教版)一、伤仲永王安石背景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

庆历进士。

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

仁宗嘉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

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卒谥文。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

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隶,属于。

○“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生长。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

啼:放声痛心地哭。

○生五年,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

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为:题写。

○不并自为其名。

识而求书具,奇;不学而能作诗,更奇。

但作者竭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要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聚、团结。

意:主旨。

一乡:全乡。

一,全。

读书人观赏。

:读书人。

○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就,完成。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文理:文采和道理。

可:值得。

○“立就”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写其才思敏捷,“文理可观”写其文才全面。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邑人:同县的人。

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奇:以……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为奇。

稍稍:渐渐。

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

宾客,这里作父亲去做客,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以“宾客其父”示奇,妙绝。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或:有的(人或物)。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利其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样有利可图,“利其然”之心态必导致“不使学”,“世隶耕”之不足可见。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日:天天。

扳(pān):同“攀”,牵,引。

环谒(yè):四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处拜访。

○“不使学”乃全文关键,为仲永的变化——学习。

“泯然众人”埋下了伏笔。

(本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

注意两点:一是仲永幼年才能非凡,一是其父贪利而“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余:人称代词,我。

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1033)。

先人:常指祖父辈以上的祖先,这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身在异乡却“闻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之也久”,仲永之声名远扬,实为其才华神异古今难得。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称(chèn):相当。

闻:名声。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自:从。

○从“生五年”啼求书年,(我)从扬州回来,具至今不过七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可见其才能衰竭之速。

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焉:他,此指方仲永。

泯(mǐn)然:消失。

指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矣,语气的)才能已经消失净尽,成为普通的人了。

”词。

○再七年即“泯然众人矣”,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

(本段写不过十四年,方仲永便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

与其年幼时天资过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这样的结局自会令人沉思。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

“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强调受之于天,意在强调才能不一般。

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天赋的才能自然超过一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卒:最终。

受于人:指后天学习所得。

天、人对举,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一指先天禀赋,一指后天教育。

不至:没有达到。

教育。

○不俗之人也沦为凡人,巨大反差令人吃惊于“不使学”之害。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再次强调天他接受了天赋的才华,是那样的聪明,(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也要才不学习也要成为凡人。

成为普通的人;为下文的推论做了铺垫。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才华的人,本来就是个普通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较之方仲永,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没有天赋才能的普通人,若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结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局必然更为可悲,最终恐怕连普通人更不如。

怕都不能够吧?(本段就方仲永的事例发表议论,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

作为随笔,它叙事的成分常占较大比重,不过这种叙事,跟单纯的记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的支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不太追求细节的生动性,而力求简洁、平实。

无疑,王安石正是朝着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你看,全文的叙事不过200多字,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之简省,以致于难以再删一个字。

但尽管这样可作者还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一方面采取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鲜明的对比,互为反衬地强调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特别令人警醒、惋惜。

另一方面,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来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便依次写出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段作者先是以“闻”详尽铺陈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而后作者又于第二段用“见”与“问”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方仲永的才能迅速衰退以致最终泯灭。

不但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而且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从而使一篇短短的文章极具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感受。

由于有了前文叙事的极好铺垫,后文的议论,特显得集中强烈而言简意赅。

“受之天”与“受之人”之差异的步步推进阐释,令人深悟“受之人”之重要。

寥寥的几十个字画龙点睛般使前面所叙的事例立即得以升华,赋予了典型的意义。

仲永之伤,作者之伤,顿弥全篇。

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现代人真难以企及。

二、木兰诗背景简介“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

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民歌,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

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唧唧,织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木兰姑娘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木兰姑娘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呀。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点兵:征兵。

军书:征兵名册。

十二:“卷卷有爷名”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后才得胜而归。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