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空间、能量和物质》摘要:本文结合《易经》的阴阳图对宇宙的构成做进一步的描述,阐述了电场、磁场生成的原因和微观粒子除电子和质子外都是能量粒子。
关键词:阴阳图、正能量、负能量、电子、质子、能量通道、能量粒子。
本文作者已在《空间,能量和物质》一文中对空间的构成,物质和能量的关系给出了一个初步框架。
宇宙空间存在的能量包括:1. 物质辐射和释放出来的能量(如太阳光,地球热辐射,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释放的热)。
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3. 基态的零点能量。
如果我们将1和2定义为宇宙的正能量,将3定义为宇宙的负能量,则正负能量相互转化是守恒的,这是宇宙最基本的守恒定律,由此可以得出;物理学中放出四海皆准的"能量守恒定律"需做出如下修改:在理想化的空间中,物质运动所携带的能量是不变的,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势。
但当空间能量不可忽视时,能量对物质运动有阻尼作用,和能量的转化作用,定会对能量守恒定律进行破坏。
(注:本文提及的能量皆指空间存在的能量,而非指物质携带的能量,建议应这两种能量以不同的命名和定义)。
宇宙是一个永恒的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运动系统,不存在宇宙的开始与终结。
宇宙起源的问题,是现代物理对宇宙认识不足带来的,是认识论和世界观的问题。
由于物质的运动,使宇宙中的能量运动起来,宇宙正能量是朝着热力学第二定律方向发展,负能量朝着相反方向发展,正负能量互补,使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正负能量是不断运动,相互转化。
由于宇宙中物质总量是不变的常量,使得宇宙中正负能量也保持在一个不变常量的动态平衡的运动状态。
宇宙正能量或负能量体积的大小,决定着宇宙的大小,由于正负能量是重叠在一个宇宙空间中,因此只要我们知道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能量的总量是多少,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宇宙的半径和体积。
正能量的运动是体积膨胀、频率降低、波长被位长的能量运动,负能量的运动是体积收缩、不显示频率与波长的能量运动。
能量的运动是有一定的动量和惯性,它们动量表现为对物质运动的阻尼作用,它的惯性表现为地球朝着阳光的一面是白天,背着阳光的一面是黑天。
对于体积一定的正能量运动,能量密度高的正能量快于能量密度低的正能量达到波动传播形式。
正能量密度高时,它膨胀就快,当达到和某一正能量密度低的值时,它的能量传播已获得了一个大于低能量密度时正能量传播能量运动的初速度。
由此可以得出:热水比冷水冻的快。
对于某一物质A的DNK来说,它的DNK膨胀作用于周围的DNK和物体,由此产生反作用力作用于A,使A运动。
火箭燃烧,在火箭尾部形成其DNK的快速膨胀,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高空。
炸弹爆炸,子弹射出枪堂,都是其DNK膨胀的结果。
一个被烧红的铁块,它的DNK不断向四周膨胀,并作用于地面形成一个反作用力,致使被烧红的铁块比没被烧的铁块轻。
这是重庆学者冯劲松展示的实验结果。
宇宙是一个即简单又复杂的运动系统。
简单是指它的组成,复杂是指它的变化无穷。
宇宙是由正能量、负能量,电子和质子组成的,借助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图更能形象的说明宇宙的构成,运动和能量转化。
阴阳图是圆的,宇宙是圆球形的。
如果将阴阳图上方的阳鱼代表正能量,鱼眼代表电子;阴阳图下方阴鱼代表负能量,鱼眼代表质子,则可表示正负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电子和质子可以不断结合和分离。
这证明了《易经》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才能产生运动,阴阳互动才生生不息,才有生命力的道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是孔子对《易经》的解释。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是宇宙,二是能量和物质,三是电子,质子和能量,无穷是自然。
质子吸收GNK(负)能量,使GNK产生收缩,GNK的收缩又产生引力(包括:核力,弱作用力和万有引力)。
在原子系统中,电子是吸收质子释放出来的正能量,但是在电子单独存在时,电子是吸收宇宙背景辐射能量的,将其转化为更高频的能量。
电子或质子吸收能量是通过能量通道进行的,能量通道及方向就是它们的电力线及方向。
当某一能量通道缺失能量时,电子或质子就向这一方向靠近形成电场力,当电子或质子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即加速运动,它们的能量通道遭到破坏,对外辐射能量从而产生辐射(如电磁波)。
能量通道不是封闭的,它是电子或质子将它周围的能量按不同的频率进行有序化的排列后进行吸收或释放形成的,当电子或质子静止时,能量通道是球对称的,符合平方反比关系;当它们运动时球对称的能量通道发生变化,其能量通道改变成类似艏波的形状,使能量通道在空间疏密均匀和对称发生改变,从而使能量通道表现出磁(极)性,即产生磁场。
当一定数量的电子或质子定向运动产生电流时,电流周围形成无数个艏波形的能量通道,使得电流周围的磁场形成轴对称的形式,即右手定则。
当电子和质子相遇时,它们的能量通道自动连通,形成质子直接向电子输送能量的通道,这时它们相互吸引。
当电子和电子或质子和质子相遇时,它们之间的能量通道相互排斥。
由此得出:当电子或质子单独存在时不存在电场力,只有当它们相遇时才形成电场力。
由于电子不吸收GNK(负能量),其万有引力是单向和被动的。
也就是说,与质子质量相等数量的电子其万有引力是质子万有引力的一半。
自然界存在两种最基本的作用力,一个是DNK的膨胀力,另一个是GNK的收缩力。
而GNK的收缩力按作用范围又可分为核力,弱作用力和万有引力。
作用力是能量运动作用于物质后表现的,正能量产生膨胀力,负能量产生引力。
电子和质子是产生能量运动和组成物质最基本的粒子,其他粒子都是能量运动所产生的能量粒子,由于能量是有别于物质第二个客观存在之物,因此能量粒子也是客观存在的。
能量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具有某些物质特性,如惯性和动量等。
由无线电技术我们知道,由一系到简谐波可以叠加成波包,这种波包具有一定的动量和惯性。
能量波包虽然没有质量,但是它在能量传播过程中极象某些物质粒子。
波包还具有自旋,有时它还和某些能量进行能量交换。
现代粒子物理主要是以动量和能量宽度去寻找和区别粒子。
如果用这种方法测量到一个能量波包的动量或能量宽度,就认为它是某种物质粒子,这样做会造成人们认识的错误和假象。
在能量运动过程中,特别是能量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能量粒子,它们不稳定,寿命短。
现代粒子物理所发现的大量粒子,除电子和质子外,其余的都是能量粒子。
在电子和能量的作用下,在电子外壳可以屏蔽一定的能量,形成了一个由能量包裹着的电子。
它除了动量大以外。
其他性质和电子一样,µ子就是一个由能量包裹的电子。
能量粒子有时不是由几份不变的能量组成,而是由流动的几份能量组成,这样形成的能量粒子可产生象电子或质子一样的能量通道,从而显示出带电性。
能量和物质一样即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
能量是空间存在之物,它不能由物质产生和转化,能量只能在物质的作用下,从一种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如果宇宙中的质量和能量能相互转化,那么宇宙将是一个不停颤抖的世界,打破了宇宙和谐有序的结构。
所以说质量和能量是宇宙永恒不变的两个基本量。
也就是说宇宙中能量的总量,电子和质子的总量及大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常量。
由此还可以得出;宇宙是有限的。
波与不确定关系摘要:本文对能量波和粒子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别。
同时对不确定关系的适用性作出界定,给出了"波粒二象性"的实质。
关键词: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关系,波函数。
波是能量运动的一种形式,个体的物质运动不存在波的运动形式,但是大量个体物质的集体行为也表现为波的形式,例如,水波、麦浪和沙浪等,质子释放的一份能量子,好像是粒子,好象不显示波的行为。
但是,不管这份能量如何小,它总是存在一定的频率和能量密度,它是不断的膨胀,波长不断的被拉长,最后转化为宇宙背景辐射。
所以,质子释放的能量是能量的最小单位,它仍然是以波动的形式运动着。
而一个电子或质子不表现为能量波动运动这种行为。
电子的波动行为是通过电子的干涉和衍射实验来证明的,其干涉和衍射图象是由多张实验照片叠加出来呈现波的图像,不是电子连续运动的图像。
一条光线是由一份一份的能量子组成的,每一份是光线不同的能量子,即光线是由无数个不同的光能量子组成的。
它不是一个光能量子的运行轨迹,而是由无数个光能量子集体运行的图像。
电子波是一个电子运行的轨迹,或是一个电子在空间的概率分布。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电子波与光波有本质的区别,电子到底是粒子还是波或是用波可以进行描述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揭开量子力学真是面目的关键。
大庆石油学院物理系数齐绩发现了如下矛盾,对于某一粒子E= 1 Mv2=1pv=1 hv=1hひ2 2 2 λ 2这显然和E=Hひ相矛盾,也说明光波和粒子波是不同的。
在量子力学中,对粒子运动的描写采用不同于经典的,全新的波的形式进行的,也就是将粒子运动的轨迹化为波函数的形式对其做微观近似的,它的指导思想是以离散粒子大量出现的概率行为化作连续的波函数对其进行近似描写或逼近的,这样的指导思想同微积分以直代曲的求和思想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量子力学对微观世界用波函数进行逼近固然是个好方法,如果把它当作微观世界的真实表现,不加选择的用微观世界中每一个环节,必然造成认识的错误,偏离真实世界,海森堡不确定关系就是其中之一。
物质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存在状态,粒子性是物质的存在形态,波是能量的存在形态。
能量波是用波函数可以进行描写,如无线电波。
而粒子显然不能用波函数进行描写,但是,如果将一个粒子的运动,看成是由大量粒子的集体运动,如将一个电子的圆形轨道看成是大量电子组成的一个圆形的波动轨道,去近似逼近一个电子的真实轨道,这就是粒子的"波粒二修象性"的实质。
既然量子力学将一个粒子的运动化为波函数,所以粒子的物质运动特性完全消失,从理论上用波动性代替了粒子运动性,粒子化为波进行描述,它就受波动支配。
我们知道,任何波或波包进行叠加,要确定其位置就要损失其波长;要确定其波长就无法叠加而确定其位置,这是所有波的共性,这就是海森堡不确定关系的真实含义。
当我们不用量子力学或不用波或波函数对粒子运动进行描写时,海森堡不确定关系就不能适用,它只能对波行为进行负责和评判。
这也是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实质---量子力学是波动力学,是微世界的唯象理论,是近似理论。
对微观世界研究中,不加区别的滥用海森堡不确定关系,必然造成理论的不真实,甚至背离真实世界,有时还会走上唯心主义的认识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