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1、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1)甲同学利用图一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锥形瓶底铺一层细沙的目的;玻璃管的作用,气球的作用。
实验结果:白磷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变大,变小,不变),(能,不能)成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乙同学用A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小,原因是,若在燃烧的镁条正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则生成物体质量比镁条质量(大,小,不变)(3)丙同学用BCD实验探究,能成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实验,不能验证原因是,。
(4)结论: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装置中进行,才能判断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相等。
2、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实验能否不用气球,改为直接用橡皮塞使锥形瓶密封?且说明理由。
(2)实验中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3)该同学联想到以前测定氧气体积分数时也用到红磷,且当时红磷必须过量,请解释原因。
经过分析该同学认为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白磷也应过量,你认为她的观点正确吗?并加以解释。
(4)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后,该同学为了验证锥形瓶内是否还有氧气剩余,用如下方法:打开瓶塞,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锥形瓶,发现木条继续燃烧,说明瓶内还有少量氧气剩余。
请你评价其实验方法正确与否,并解释:。
3、某兴趣小组依据教材实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下探究。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甲组反应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乙组反应后天平指针会向(“左”或“右”)偏转,原因是。
某同学将乙组烧杯换成甲组中的带气球的锥形瓶装置,药品不变重新反应后仍达不到实验效果,则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干扰了实验结果;已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与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原理相似,请试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已知丙组反应前称量的装置总质量是118.4g,则反应后称量的总质量应该是g。
(4)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4、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紫教学中,甲、乙、两、丁四个组的同学分别做了A、B、C、D四个实验,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2)A、B、C、D四个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填序号)。
①元素的种类②元素的化合价③物质的总质量。
④物质的种类⑤原子的个数⑥原子的质量(3)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
反应为:CuSO4+2NaOH=Cu(OH)2↓+Na2SO4,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守恒的原因。
(4)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B实验说明质量不守恒”。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B、D两个实验的原因。
你认为B实验不平衡的原因是;实验D中镁燃烧化学方程式。
理论上镁条燃烧后的质量应该比反应前增重,原因是。
(5)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到的启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
5、请仔细观察下图,是测定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情况的实验,用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试回答:(1)实验A中锥形瓶底部预先铺一层薄薄的细沙的目的;(2)实验A中观察到锥形瓶内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实验A中观察到锥形瓶内红磷燃烧,气球现象是,装置放回天平后天平;为什么要冷却后再称量?。
(4)上述三个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均填实验装置序号)(5)实验B中,最终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6)实验C观察到烧杯内色铁钉表面产生,溶液由色变成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由实验A、B、C可知要设计探究验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改进方法是。
6、某兴趣小组依据教材实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下探究。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甲组反应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乙组反应后天平指针会向(“左”或“右”)偏转,原因是。
某同学将乙组烧杯换成甲组中的带气球的锥形瓶装置,药品不变重新反应后仍达不到实验效果,则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干扰了实验结果;已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与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原理相似,请试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已知丙组反应前称量的装置总质量是118.4g,则反应后称量的总质量应该是g。
(4)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7、为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以下三个实验: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生成物质量。
实验二: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碳酸钙粉末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倒出与碳酸钙粉末接触,过一会儿将试管放回烧杯中一起称量。
实验三: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过一会儿将试管放回烧杯中一起称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SO4)实验数据见表:(1)写出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这三个实验中,实验的数据能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从不能正确反映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实验中,任选一个实验并说明原因。
选实验:。
原因是。
(3)由此可以得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如果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实验必须在体系中进行。
(4)同学们改进实验装置后,用镁条重做了实验,还发现产物中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反思与交流】①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②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物MgO却远多于Mg3N2,合理的解释是:。
8、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
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反思评价】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甲组实验方案不合理。
【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容器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质量较反应前的小。
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变少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C.气球膨胀产生的浮力干扰了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改进装置后同学们再次进行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
【拓展应用】硝酸铵(NH4NO3)固体在不同温度下发生不同的分解反应,则下列各物质中不可能是该反应产物的是(填序号)。
A.NH3 B.H2O C.SO2 D.N29、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1)。
同学们观察到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产生的大量白烟弥漫到空气中,最后在石棉网上得到一些白色固体。
(1)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同学们通过称量发现:在石棉网上收集到产物的质量小于镁条的质量。
小马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你(“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观点。
你认为出现这样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小红按如图2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还发现产物中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2232理的解释是参考答案1、解:(1)在锥形瓶底铺一层细沙的目的防止生成的高温生成物炸裂锥形瓶;玻璃管的作用平衡装置内外气压,防止瓶塞飞出,气球的作用防止瓶内物质扩散到装置外;实验结果;白磷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能成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填:防止生成的高温生成物炸裂锥形瓶;平衡装置内外气压,防止瓶塞飞出;防止瓶内物质扩散到装置外;不变;能。
(2)乙同学用A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小,原因是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若在燃烧的镁条正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则生成物体质量比镁条质量大。
故填: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大。
(3)能成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C实验,这是因为铁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能验证原因是B中物质不能反应,D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故填:C;B中物质不能反应;D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4)结论: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才能判断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相等。
故填:密闭。
2、解:(1)不能,这是因为如果直接用橡皮塞使锥形瓶密封,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导致瓶内气压急剧增大,极可能导致瓶塞飞出,从而导致实验失败或发生安全事故。
(2)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导致瓶内气体急剧膨胀,气球变大,完全反应冷却后,瓶内氧气被消耗,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气球变小。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过量的红磷能使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不正确,这是因为即使白磷不足,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也是相等的,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不正确,这是因为打开瓶塞时,空气进入锥形瓶中,进入的空气能使木条继续燃烧。
3、解:(1)先膨胀后缩小;4P+5O22P2O5。
(2)右;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二氧化碳气体进入气球,导致气球膨胀产生向上的浮力;Na2CO3+2HCl=2NaCl+H2O+CO2↑。
(3)118.4。
(4)反应前后原子种类、质量和总个数都不变。
4、解:(1)A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膨胀后缩小。
故填:先膨胀后缩小;白磷燃烧放热,消耗氧气。
(2)A、B、C、D四个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元素的种类、物质的总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
故填:①③⑤⑥。
(3)C实验守恒的原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
故填: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
(4)B实验不平衡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实验D中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O22MgO;理论上镁条燃烧后的质量应该比反应前增重,原因是氧气参加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