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碱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一、烧碱的性质、危险性
性质:烧碱属第8.2类碱性腐蚀品,又名氢氧化钠,分子式为NaOH,分子量40.00,熔点318.4℃,沸点为1390℃,相对于水的密度为2.13。
有液体和固体两种,固体烧碱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易潮解的丸、片、团或硬块状固体。
液体烧碱是一种无色液体其纯品为无色的透明液体,吸湿性强。
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乙醚。
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具有强腐蚀性。
危险性:本品不燃,无特殊燃爆特性。
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发热。
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
健康危害性:对人体的侵入途径为吸入、食入。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黏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二、烧碱的装卸操作规程
(1)在装卸前,由生产组织部门根据“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单”内的危险品进行初步分类,根据其种类、性质在开班前落实装卸安全措施、急救方案,注意事项等方可下达作业指令。
(2)每班开班前会时,船舶装卸指导员(船舶作业)或理货员(后场作业)必须对本班工人(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宣读本班作业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急救方案。
(3)班前会时由船舶装卸指导员或理货员检查工人穿戴的劳动防护用品,有违反规定的不准参与作业。
(4)管道输送烧碱,装卸作业前调度值班员必须检查管道、管道封口、包装封口等有无渗漏,严禁破漏状态下作业。
(5)桶装烧碱,搬运时应轻装轻放,防止撞击,装卸工具不得沾有还原剂,堆装操作应按箭头朝上的标志,桶口、瓶口朝上,堆码要整齐牢固,靠紧,不得装在其它货物上面;
(6)装货前舱(库)内应打扫干净,不得留性质与之相抵触的物质。
(7)装卸烧碱现场应备有干砂、干土、清水等以应急救,包括运输车辆都要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8)远离易燃和可燃物。
严禁与酸类混装混运。
严禁火种接近现场。
(9)现场指导员、安全管理员在作业中应当加强安全监督检查,作业人员不得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10)由装卸指导员监督指挥安全装卸,必要时通知安全部协助监督。
(11)装卸船作业时,要挂好足够大的安全网(布),严格控制防止危险品掉进水中污染水源。
(12)装卸运输危险货物车辆不得客货混装,无关人员不得搭乘危险货物运输工具。
(13)凡在装卸运输过程中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人人有责制止或反映,作业人员有权拒绝不安全的操作或指挥,安全部及现场管理人员有权停止违章作业。
(14)凡在本港内装卸运输烧碱的必须指定专人沿途负责加强安全护运。
(15)工作完毕后,沾染在工具上面的物质必须清除,防止相互抵触的物质引起化学反应。
(16)装卸作业完毕后,应及时洗手、洗脸、漱口、淋浴。
如装卸人员出现头晕、头痛等中毒现象,应按救护知识进行急救,严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三、烧碱的储存规程
(1)设置独立的危险货物专用库场。
(2)与易燃、可燃物、酸类等分开存放,远离火源。
(3)由经过危险品培训合格的专人管理。
(4)烧碱仓库(场),应当符合有关安全防火规定,并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爆,防火,防晒等安全设施。
(5)储区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6)桶装烧碱入库前,必须进行检查登记,首先要检查包装的完整性和牢固性,有否玷污性质相抵的物质。
在检查中如果发现化学品不符合质量及安全要求,要严禁入库储藏;入库后应当定期检查,并建立入库验收,发货检查,出库入库登记制度,管理人员发现自装,标志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破损,残缺,渗漏,变形及物品变质,分解的,严禁出入库。
如发现包装容器发生锈蚀、破裂、孔洞、溶化淌水等现象时,应立即更换包装或及早发货使用,容器破损可用锡焊修补。
(7)离开仓库前应进行防火检查,关闭门窗,切断电源。
(8)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仓库,因事入库人员应履行登记手续,交出火种,仓库内不准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