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
二、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覆盖和减少耕作,有效的提高了土
壤肥力,构成保护性耕作增加产量的又一 个重要方面。 1、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 2、蚯蚓数量增加
三、简化作业、缩短农耗、延长生育期 保护性耕作取消了翻耕等作业,实行免(少)耕播种,缩 短了农耗,延长了作物生育期,在华北一年两熟区有利于 选择高产优质品种,或改革耕作制度,由两年三熟改一年
• • •
•
少免耕运用的前景
• 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应用面积可扩大 • 真正免耕有问题,少耕发展前景较好 • 少免耕与常规耕作轮流实施,互补互惠 • 低毒安全化学药物应用起决定作用 • 配套技术应加强,在高产稳产上有突破
20世纪初,瑞典、德国、匈牙利 和英国等国几乎同时制造出以柴
孪生工程师兄 弟哈特和帕尔 油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原
亨特〃福特
因,劳动力不足和农产品价格上 涨,促进了农田拖拉机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广为发展新式畜力农具,
如步犁、耘锄、播种机、
收割机和水车等。50年代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19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
使用拖拉机翻耕土地,数千万公顷干旱、半干旱草
原被开垦成为粮田,获得了几十年不错的收成。但 到了20世纪30年代,持续耕作使裸露疏松的农田无 法抵挡大风的袭击,成千上万吨表土被刮走,沙尘 遮天蔽日,形成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我国称
为“沙尘暴”)。1934年5月的一场沙尘暴,从土地
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 • • 1. 多年少免耕后土壤仍有变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土壤更为明 显,不利于根系的发育和增产。但短期内仍可维持在可允许的土壤容 重与孔隙度范围内。不同土壤表现很不一致。 2. 耕作表层(0-10厘米)富化而下层(10-20厘米)贫化。 在少、免耕的条件下,土壤养分有向表面富集的倾向,而耕层下 部趋于贫瘠化,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减少,持水量变劣,土壤变紧,根 系变少,最后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出现早发早衰的现象。 3. 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壤难于融合,肥料的利用 率低,氮素的损失加重。 4. 杂草虫害增多。 除草剂对多年生的杂草往往难以奏效,因而需要有高效、广谱的 除草剂,要求有性能不同、残效期不同的几种除草剂混合使用,从而 提高了成本。 5、 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从而导致高纬度地区春作物的播种和 出苗的推迟,对安全成熟是个大问题。
位免耕农民的妻子巴巴拉.弗朗西斯说,
“除电的应用外,免耕法是对我的生
活质量改善最大的事情”。
对农业机械化工作来说,以往农业机械化谈论最多的是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只要农业生产任务按时 完成、增产增收了,农业机械化就完成任务了。没有认 识到农业机械化和资源与环境保护密切深翻、开荒种地,
专题二 保护性耕作
一、保护性耕作的产生背景
耕作历史上的三次革命
第一次:
不耕→刀耕火种
释义: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 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出处:《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 刀耕火耨。”
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 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 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 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由于经营粗放, 亩产只有50千克左右,俗称“种一偏坡,收一萝萝”。
用。
“黑风暴”惊醒了人们,推动了 各种保土保水耕作方法的研究。 人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开 发出了保护性耕作法和植树、种 草等措施,有效地扼制了沙尘暴 的再度猖獗。
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产量大幅度上升,
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
不争的事实。
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 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
发展了生产,也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问题,引起 人们对机械化的质疑。但是,机械化也是治理环境的最 重要手段之一,如机械化秸秆还田减少秸秆焚烧导致的 大气污染;覆盖减耕节约农业用水;保护性耕作治理沙
尘暴等等。
二、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的保护性耕作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 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就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走了,是无用的损失;其二是地表蒸发,也是
无效的消耗;第三才是供给作物生长的有效耗水。根据测定,我国北方 地区平地径流占降雨的10%左右、坡地可以达到30%多,蒸发占降雨的60
~80%、是主要消耗,有效耗水占10~20%。要想增加有效水分,只能减
少径流、减少蒸发。
1、减少地表径流 2、减少蒸发 3、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
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保护性耕作是人类由不耕作到刀耕
火种,由刀耕火种到汉代发明铧式
犁进入传统人畜力耕作,由传统人 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又 一次革命。
保护性耕作对农民本身将带来观念上、 生活质量上的革命性变化。1997年5月
美国保护性耕作信息中心年会上,一
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比如耕翻
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 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 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 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 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 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 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
•
•
少免耕法的优点
• • • • • • • • 1. 水蚀和风蚀明显减少 2.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保持水分 3. 表土层中的土壤有机质增加 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 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其矿化。另一方面,耕层下部的土壤有 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 农耗时间减少 在前作收获后,少耕或免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又 减少了农忙的紧张程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在南方多熟 制的地区尤为重要。 5. 节约成本 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的消耗,但增加了除草剂 的消耗.
我国的保护性耕作定义: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 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
耕作技术。
我国是在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国情提出的。
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广的扩大, 发现完全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1980年以后改称保护 性耕作法。
后期,中国开始建立拖拉
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制造工 业。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于 1959年建成投产。
拖拉机引发了农业机械的革命——— 拖拉机牵引犁进行耕地。
带动了播种机、中耕机、收割机、摘 棉机、脱粒机、割草机和打包机等农 业机械的问世和广泛应用。
前三次革命,人类都是通过耕作干预自 然,带来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特别 是机械化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强有力的 耕作工具,成为“自然的主人”,可以 随意改变土地的原有状态,提高劳动生 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土壤耕作进入传统的人畜力耕作
第二次: 传统的人蓄力→拖拉机的发明
1876年,德国人奥托设计并制 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火
花点火式四冲程内燃机。
1886年,德国机械 工程师卡尔〃本茨 制成第一台用内燃 机驱动的新型交通 工具——汽车。
这一舞台的中心则是拖拉机的发明
拖拉机的诞生,大大加快了农业机 械化的步伐。
两熟或一年两熟间套作改一年两熟平作。
四、增产的不利因素 1、降低地表温度 2、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3、杂草控制较困难
保护性耕作存在的不利因素与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只 有加强管理,注意克服或减低保护性耕作的不利之处,充分
发挥它的优越之处,保护性耕作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常规耕作的优点
• • • • • 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一定深度和适宜松紧度的土壤 耕作层; 当年控制田间杂草和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较好; 犁壁翻转土壤垡片,覆盖效果好,有利于耕茬、肥 料的翻入,耕后地面较为清洁。 但是,常规耕作也有较多的问题,主要是: 干旱地区易蒸发失墒,多雨湿润地区易蓄水积墒, 在水分上很难调节; 耕层土壤常太松,地面裸露,易遭受水蚀和风蚀, 改变了耕层原有的土壤微生物区系,促进好气性分解, 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甚; 破坏土壤耕层构造较重; 耗能增加,成本较高。
二、保护性耕作原理
以“免耕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是如何疏松土壤呢?保护 性耕作松土原理可概括为4点: 1、根系松土 2、蚯蚓松土 3、胀缩松土 4、结构松土
三、保护性耕作基本技术
1、秸秆覆盖技术 2、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
4、深松技术
3、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四、保护性耕作增产机理
一、增加土壤水分 旱作农业没有灌溉,土壤水分基本来自天上降雨。雨水消耗分三 部分,其一是径流消耗,它是指在降雨的时候,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
第二次: 刀耕火种→铧式铁犁的发明
秦、汉,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 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 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 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 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 右。
植被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连续3天,横扫美国2/3 的国土,把3亿多吨土壤卷进大西洋,使16万农民 倾家荡产,逃离西部,不少人死于由沙尘暴引起的 肺炎。
“黑风暴”灾难惊醒了人们,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与环 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保护性耕作
这一命题,推动了各种保土保水耕作方法的研究。在
这种情况下,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开始研 究改良传统的翻耕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 土的农机具。1967年,“保护耕作”一词在美国的伊 利诺伊州为取得政府对减少耕作形式的支持而首先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