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水蚀
水蚀导致耕地退化
风蚀
风蚀导致耕地粗砺化
保护性耕作的优点
1 节肥
保护性耕作从三方面节肥:秸秆还田补 充有机质;减少土壤侵蚀与扰动减少营 养物质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 物活动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
构造传递空气、水和 空气的通道
增加团粒结构和蚯蚓
2 节水
保护性耕作减少径流; 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抑制蒸发; 旱地农业可以提高水份利用效率20%左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耕作革命(从不耕作到刀耕火 种是第一次,从刀耕火种到人畜力耕作是第二次,从人畜力 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是第三次)。
2、世界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美国的保护性耕作
11
3-May-20
13
3-May-20
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
1)60年代黑龙江,江苏免耕播种小麦研究; 2)80年代陕西省,山西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开始尝试 研究等; 3)1992年,山西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引入澳大利亚保护
1)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时间 愈长,通道愈多。
2)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的孔道疏松土壤。 3)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 稳定疏松的耕层。 4)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趋向疏 松,孔隙度增加。 经澳大利亚昆士兰试验站15年对比试验表明,土壤中蚯 蚓数量:传统耕作19条/㎡、少耕23条/㎡、免耕44条/㎡,免 耕法具有明显优势。
性耕作技术; 4)农业部1999年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把保护性
耕作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计划; 5)从2002~2005年,以京津地区为核心建立两条保护性
耕作带,一条是环京津保护性耕作带,另一条是沙 尘源头保护性耕作带。 6) 2006~2012在北方特别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大面 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计划用7~10年的时间,基 本上在北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 等领域专家,开始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 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 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 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 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 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4 保护环境
农民为了抢农时赶季节,就地焚烧秸秆,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影响交通运输,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秸秆焚烧以及由 此产生的CO2和N2O,减少了温室气体 的排放.
河北农民焚烧 麦秸
飞机不能正常飞行
保护性耕作的不足
地表温度降低 多数研究表明,早春地温回升较慢
保护性耕作的内容
1 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收获后不翻耕,在留茬地上直接用特制的免 耕播种机施肥播种
2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 用大量秸秆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保证种 子出苗即可,
3 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 主要用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4 土壤深松技术 不翻转土壤,不破坏土层结构,提高土壤含 水量,降低土壤容重
1)免耕施肥播种 与传统耕作不同,种子和肥料
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
2)秸秆残茬管理 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减少
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 天然降雨利用率,作物秸秆、残茬 腐烂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3)杂草和病虫害防治 实施保护性耕作后会导致杂
草和病虫害增加。杂草用除草剂 或机械除去,病虫害靠农药和杀 虫剂灭除。
4)深松与表土作业 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 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 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 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 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面,尽量减少土 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搅动量,或是创造地表微地 形,增加地面粗糙度,既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 态环境,又要保证农作物苗齐、苗壮和正常生长,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原理
传统耕作依靠机械、物理的手段,立即改变土壤构造, 创造需要的孔隙度。但由于机器压实、雨水拍击地表结壳, 必须经常进行耕作,才能保持土壤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的松土则是缓慢的、长期的积累过程。土 壤中孔道愈来愈多,团粒结构愈来愈多,不用外来的干预, 即可以长期保持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原理
地块,应先进行一次深松打 破原有的犁底层,之后2-3年 深松一次,直到土壤具备自 我疏松能力。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 风暴”。1931年从美国西部干旱地区刮起的黑风暴 横扫美国大平原,厚达 5-30厘米的表土被吹走,30 多万公顷农田被毁。
1935年的第二次“黑风暴”横扫美国2/3国土, 3亿多吨表土被卷进大西洋,毁掉耕地300万公顷。 当年全美冬小麦减产510万吨,南部各州1/4多的人 口迁移。
右,相当节水20%; 一年两熟灌溉地,可以减少一次灌水,
节水50m3,占灌水量的20-25%。
3 节能
能耗大的原因:传统机械化作业工序多、能 耗大;农业机械利用率低、浪费大;大部分机 器性能差、油耗高;作业地块小、不平整, 机耕道路差。
保护性耕作减少作业工序,特别是耕作与运 输,显著减少燃油消耗。根据北方地区测算, 可减少田间作业油耗25-35%。
实施效益
1)社会效益 ● 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 ● 减少风蚀(农田扬沙)60%, 抑制沙尘暴 ● 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
2)生态效益 ● 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4%-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19% ● 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年提高0.03%-0.05%
3)经济效益 ● 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3%-17% ● 减少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10-20% ● 增加农民收入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