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布置与建筑物结构设计说明

工程布置与建筑物结构设计说明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结构设计设计依据及基本资料6.1.1工程等别和设计安全标准6.1.1.1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克屯那木水电站位于新疆博州精河县境内,为精河流域支流乌吐劲河规划梯级开发中的第1级电站,为引水式电站,下游为罕尔那木水电站,本工程主要任务是发电。

工程主要由拦河引水枢纽(土石坝、泄洪建筑物)、引水闸、输水建筑物(输水隧洞)、气垫式调压井、压力管道及电站厂房等主要建筑物组成。

闸前正常引水位1704m,校核洪水位1704.84m,坝(闸)顶高程1706.90m,最大坝(闸)高14.9m,发电引用流量14.98m3/s,装机容量55MW,保证出力保证出力2.88MW,多年平均发电量1.59亿kW·h,装机利用小时数2893小时。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及《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5180-2003),电站装机容量位于300 MW~50 MW之间,由电站装机容量确定克屯那木水电站工程等别为Ⅲ等工程,工程规模为中型。

各建筑物级别为:(1)主要建筑物拦河引水枢纽、引水闸、输水渠道、输水隧洞、前池、压力管道、厂房为3级建筑物。

(2)次要建筑物尾水渠及交叉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

(3)临时建筑物为5级。

6.1.1.2洪水标准(1)拦河引水枢纽拦河引水枢纽推荐混合坝型(混凝土闸+复合土工膜斜墙坝,基础防渗型式为复合土工膜水平铺盖防渗),最大挡水高度10m,上下游最大水头差8.9m。

根据《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5180-2003)第6.0.2条、第6.0.10条,拦河引水枢纽挡水、泄水及引水建筑物洪水设计标准按平原、滨海区确定,洪水标准设计50年~20年一遇,校核300年~1000年一遇。

本工程洪水标准均取上限,即设计洪水标准均采用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采用300年一遇。

设计洪水标准为重现期50年一遇,洪峰流量Q=182.43m3/s;校核洪水标准为重现期300年一遇,洪峰流量Q=273.13 m3/s。

泄水建筑物消能防冲设施洪水设计标准采用30年一遇。

(2)发电厂房按50年一遇(P=2%、洪峰流量Q=204.57m3/s)设计, 200年一遇(P=0.5%、洪峰流量Q=281.86m3/s)校核。

(3)导流标准一期围堰挡水阶段:导流采用5年一遇洪水标准,相应洪峰流量75.54m3/s。

二期围堰挡水阶段:二期导流采用枯期时段(9月~次年4月)重现期5年一遇洪水标准,相应洪峰流量18.18m3/s。

6.1.1.3抗震设计标准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相应的地震烈度为Ⅷ度。

因此该工程建筑物按Ⅷ度地震设防。

6.1.2设计依据1)《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T 5020-2007);2)《防洪标准》(GB50201—94);3)《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5180-2003);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5)《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6)《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1996);7)《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DL/T 5082-1998);8)《水电水利工程泥沙设计规范》(DL/T 5089-1999);9)《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DL 5108-1999);10)《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11)《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12)《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13)《溢洪道设计规范》(DL/T5166-2002);14)《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SL285-2003);15)《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16)《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DL/T 5141-2001));17)《水电站厂房设计规范》(SL266-2001);18)《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DL/T 5353-2006);1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20)《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DL/T 5079-1997);2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l8-2004);2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23)《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DL/T5088-1999);24)《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98;25)《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 225—98;26)《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 231-982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8)《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2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3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33)《新疆精河支流乌吐劲河、冬吐劲河水力发电规划》(2011年5月);34)其它现行的行业技术标准。

6.1.3基本资料6.1.3.1规划设计指标(1)发电流量电站设计发电流量14.98m3/s;(2)气象资料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 -36.4 ℃,多年平均气温:7.5℃多年平均年降雨量: 1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 1625mm;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为 22m/s;多年平均风速: 1.8m/s;历年最大冻土深度: 1.41m(3)泥沙站址多年平均输沙量: 12.46万t;站址多年平均含沙量: 0.605kg/m3;(4)坝址及厂房尾水水位流量关系表:见表6.1.3-1。

·表6.1.3-1 坝址及厂房尾水水位流量关系表(5)电站资料电站装机容量:55MW(2×8 MW+2×19.5 MW);机组台数:4台(2台小机组和2台大机组);水轮机型号: CJxxx-L-140/4×110(小)、CJxxx-L-170/4×170(大);发电机型号:SF8-10/2700(小)、SF19.5-12/3900(大);机组安装高程:1253.60m;排出高度:+3m;发电最大净水头:450.40m;额定水头:427.16m;发电最小净水头:409.36m;单机额定流量: 2.2m3/s(小)、5.23m3/s(大);桥机型号:单小车双梁桥式起重机。

(6)主要地质参数工程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花岗岩岩、漂卵砾石层,各种不同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值见下表:表6.1.3-2 坝(闸)址区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地质建议值表表6.1.3-3 坝(闸)址区第四系地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地质建议值表表6.1.3-4 引水隧洞围岩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表 6.1.3-5 气垫式调压室及压力管道段围岩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表6.1.3-6 厂址区岩块物理力学性试验成果表表6.1.3-7 厂址区第四系地层物理力学地质建议值表(7)地震烈度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相应的地震烈度为Ⅷ度。

6.2坝址选择、坝(闸)线比选、厂址、输水线路选择6.2.1坝址坝型的选择、坝(闸)线比选本工程规划坝址位于埃姆劲河与乌吐劲河汇合口下游,汇合口下游河道纵坡陡约为4.1%,且河床砂砾石覆盖层深厚约为50~60m。

在规划阶段进行了混合式、引水式两种开发型式比较,其中混合式具有日调节功能。

混合式:坝址水库正常蓄水位1725m,死水位1718m,调节库容96万m3,日调节,电站尾水位1250m,电站装机容量58MW。

引水式:坝址正常引水位1700m,电站尾水位1250m,电站装机容量55MW。

两个开发方式比较:由于混合式开发方式库容不大,只具有日调节能力,因此与引水式开发方式的能量指标相差不大,混合式开发因设有日调节水库,电站运行相对要灵活,并能参与电力系统的调峰,混合式要优于引水式。

但混合式坝高42m,坝基需采用垂直防渗,而且需在两岸布置导流泄洪洞及溢洪道,增加投资较大;引水式坝高14.5m,可采用水平铺盖防渗,可以在河床布置泄水建筑物。

从投资及经济比较看,引水式开发方式经济上合理,相对较好。

因此,规划批准克屯那木水电站开发方式采用引水式开发。

规划坝址以上,埃姆劲河与乌吐劲河分叉,不利于工程布置和水能利用。

规划坝址以下,距两河汇合口下游500m另有合适坝址地形(规划混合式开发方案坝址),但由于河道纵坡大,在等水位的条件下,坝高达37m,坝基需采用垂直防渗,并增加两岸导流泄洪洞及溢洪道,增加投资大,且电量基本不增加。

因规划坝址明显较优,故本阶段不再做坝址比选论证,仅在规划坝址区内进行坝线比选。

本工程坝址区砂砾石覆盖层深厚,厚度约50m-60m,修建混凝土重力坝,基础处理难度大,故只适宜修建当地材料坝。

由于坝址处附近无合格防渗土料,故不具备修建粘土防渗体坝;本工程最大挡水水头10m,且坝长较短,可修建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沥青混凝土防渗体坝和复合土工膜斜墙坝,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的面板、趾板混凝土用水泥及钢筋需外购,材料单价较高,运距远;沥青混凝土防渗体坝需增加沥青混凝土生产设备,沥青混凝土方量少,设备摊销成本大。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规定“土工膜做为防渗体坝可用于3级低坝。

”复合土工膜斜墙坝,坝体结构简单,填筑料单一,坝体防渗与基础(库盘)防渗连接容易,施工方便,无需特种设备。

经工程类比,复合土工膜斜墙坝满足规程、规范要求,故本阶段采用复合土工膜斜墙坝作为拦河建筑物。

6.2.2坝(闸)线比选坝(闸)址区位于中山区,河谷呈不对称“U”型,总体走向近东西向,谷底宽150~200m,现代河床宽10~20m,偏向左岸发育,河床高程约1694m。

坝(闸)址上游100m 处,乌吐劲河由北西向转为近东西向发育,埃姆劲河近东西向发育,在该处与乌吐劲河汇合,其中埃姆劲河河床纵坡约72‰,乌吐劲河汇合口上游河床纵坡约58‰,汇合口下游河床纵坡约41‰。

坝(闸)址区左岸山体呈一凸出山梁,宽度约250m,山体雄厚,基岩裸露,岸坡走向约85°,岸坡坡度50°~65°,岸坡高度约100m;右岸山体雄厚,岸坡走向近东西向,岸坡坡度30°~40°,岸坡高度大于200m,高程1800m以下岸坡多分布洪坡积含土砂碎块石,高程1800m以上多基岩裸露。

左岸坝(闸)址下游200m 发育1条较大的冲沟,呈“V”型,冲沟延伸长约800m,沟内植被较发育,无常流水;坝(闸)址右岸岸坡发育一小冲沟,冲沟延伸长约200m,在右岸Ⅱ级阶地上形成小洪积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