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实验原理(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2)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3)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实验过程(1)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
(2)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
(4)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
3.实验结果与结论彩球组合中,DD∶Dd∶dd比值接近1∶2∶1,彩球组合类型代表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桶内的彩球模拟的是F1产生的两种配子()(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总数一定要相等()答案(1)√(2)×据“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装置图,分析问题:1.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彩球必须相等,这是为什么?提示杂种F1(Dd)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
2.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1)抓取小球时应随机抓取;(2)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3)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4)重复多次。
3.有两位同学各抓取4次,结果分别是DD∶Dd=2∶2和DD∶Dd∶dd=2∶1∶1,这是不是说实验设计有问题?提示不是。
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该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二、对分离定律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测交实验遗传图解3.测交结果: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1∶1。
4.实验结论F1是杂合子,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接近1∶1。
归纳整合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分析(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与性状表现(正推型)亲本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子代性状表现AA×AA AA 全为显性AA×Aa AA∶Aa=1∶1 全为显性AA×aa Aa 全为显性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aa×aa aa 全为隐性(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与性状表现(逆推型)子代显隐性关系双亲类型结合方式显性∶隐性=3∶1 都是杂合子Bb×Bb→3B_∶1bb显性∶隐性=1∶1 测交类型Bb×bb→1Bb∶1bb只有显性性状至少一方为显性纯合子BB×BB或BB×Bb 或BB×bb只有隐性性状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bb×bb→bb(1)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2)杂合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测交后代也会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3)通过测交实验可确定性状的显隐性()答案(1)×(2)×(3)×果蝇的黑体(v)与灰体(V)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实验小组对果蝇的这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研究。
如果用含有某种添加剂的食物喂养果蝇,所有的果蝇都是黑体,现有一只用含有该种添加剂的食物喂养的黑体雄果蝇,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遗传因子组成。
(1)应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蝇与待测果蝇交配。
(2)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食物喂养子代果蝇。
(3)通过观察子代果蝇性状,推断待测果蝇的遗传因子组成:①若子代______________,则待测果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VV;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多只用不含添加剂的食物喂养的黑体雌(2)不含添加剂(3)①全为灰体②若子代全为黑体,则待测果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vv③若子代有灰体,也有黑体,则待测果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Vv三、假说—演绎法、分离定律1.假说—演绎法(1)研究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对假说的判断: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则说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2.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2)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3)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答案(1)×(2)√(3)√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提出了分离定律,请分析:1.下列内容属于观察现象阶段的是哪些?属于假说的是哪些?属于验证阶段的又是哪些?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③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3∶1④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提示属于观察现象阶段的是③;属于假说的是①②;属于验证阶段的是④。
2.是否所有生物的性状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提示不是。
只有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才符合分离定律。
3.要F2出现理论上的分离比,需满足下列哪些条件?①F1个体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②雌雄配子的数目相等③F2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同④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⑤观察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提示①③④⑤。
1.(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中)如图表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甲、乙两袋中的小球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产生的配子B.甲、乙两袋中小球的数量一定要相同C.该过程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每次抓完小球记录后需将小球放回原袋答案 B解析甲、乙两袋中的小球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产生的配子,A正确;甲、乙两袋中小球的数量不相同也可,只要保证每袋中两种“配子”的比例为1∶1即可,B错误;该过程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每次抓完小球记录后需将小球放回原袋,否则两袋中两种“配子”的比例不再是1∶1,D正确。
2.(2018·安徽芜湖高一下期末)下列关于测交的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B.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C.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都能稳定遗传D.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性状表现一定相同答案 B解析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但不能测定其产生配子的数量,A错误;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B正确;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不一定都能稳定遗传,C错误;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性状表现不一定相同,D错误。
3.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分离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B.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单独存在的,不会相互融合C.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单独存在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所以称分离定律D.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可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答案 D解析孟德尔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科学实验程序是:杂交实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分离定律(结论),A项错误;根据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可以知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这些遗传因子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B项错误;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C项错误、D项正确。
4.鸡的毛腿(B)对光腿(b)为显性。
现让毛腿雌鸡甲、乙分别与光腿雄鸡丙交配,甲的后代有毛腿也有光腿,数量比为1∶1;乙的后代全部是毛腿。
则甲、乙、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依次是()A.BB、Bb、bb B.bb、Bb、BBC.Bb、BB、bb D.Bb、bb、BB答案 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毛腿(B)对光腿(b)为显性,毛腿雌鸡甲与光腿雄鸡丙交配,后代有毛腿,也有光腿,比例为1∶1,故遗传因子的结合方式为Bb×bb,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毛腿雌鸡乙与光腿雄鸡丙交配,后代全部是毛腿,故遗传因子的结合方式为BB×bb,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
5.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中两种性状比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个体比接近1∶2∶1答案 C解析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假说成立,则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分离,测交后代会出现比例接近1∶1的两种性状。
6.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四组杂交实验结果(相关遗传因子用R、r表示)。
据表分析回答:(1)根据组合____________的结果能推断出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组合________中的两亲本肯定都是纯合子。
(3)组合________的杂交方法称为测交。
(4)写出A组合中两亲本可能的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圆粒(2)B(3)D(4)RR×Rr或RR×RR解析(1)C组合中,圆粒×圆粒的后代出现了皱粒,即发生了性状分离,则亲代的圆粒个体为杂合子,圆粒为显性性状。
(2)B组合中,皱粒×皱粒,都为隐性性状,隐性性状的个体肯定为纯合子。
(3)D组合中,圆粒与皱粒杂交,后代性状表现比例接近1∶1,则为测交。
(4)A 组合中两亲本均为圆粒,子代也为圆粒,则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Rr或RR×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