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东政法大学法理学4

华东政法大学法理学4

65、法的效力的范围 → 重点! 、 重点! ? 通常表现为: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 ? 对人的效力 → 重点! 重点! a. 对人的效力的原则: ① 属人主义,又称国民主义: 法律对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和在本国登记注册的法人适用, 而不论他们在本国领域内或在本国领域外。

② 属地主义,又称领土主义: 凡在本国领域内的所有人都适用本国法律,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 而不论是本国人、外国人还是无国籍人。

③ 保护主义: 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法律的依据。

④ 结合主义: 以属地主义为基础,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相结合 → 我国采用这一原则 b. 对人的效力的法律规定: ① 对中国公民的效力: ⑴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一律适用我国法律,并且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⑵ 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原则上仍受中国法律保护,并负有遵守中国法律的义务。

② 对外国人的效力: ⑴ 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以内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一律适用中国法律。

在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享受外交豁免权,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⑵ 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之外的,如果侵害了我国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或与我国公民发生了法律交往,也可适用我国法律规范。

⑶ 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的犯罪, 最低刑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

? 对事的效力 → 重点! 重点! a. 对事的效力的原则: ① 事项法定原则:eg:罪刑法定原则 ② 完善设定原则:法律规定的范围应该是完整的、广泛的、明确的 ③ 一事不再理原则: 民事案件 → 一件事情处理过了,不能再提起诉讼 ④ 一事不二罚原则: 刑事案件 → 一个人被处罚过了,不能再用同一原则处罚 b. 对事的效力的对象:① 对社会关系的效力 ② 对行为的效力 ? 法的时间效力 → 重点! 重点! a. 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 ① 自法律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 ② 自法律明文规定该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③ 规定法律公布后到达一定期限或满足一定条件后开始生效 b. 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 ① 废止法律一般分为:明示的废止 & 默示的废止 ② 我国终止法律的效力的方式: 新法废止旧法: ⑴ 新法废止旧法:明示 新法代替旧法: ⑵ 新法代替旧法:默示 c. 法的溯及力: 指法溯及既往的效力,即新法颁布以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若适用,就有溯及力;若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 → 从旧兼从轻原则 → 我国刑法也采用这一原则 ? 法的空间效力 → 重点! 重点! a. 域内效力: 中国法律效力:全国性法律在全中国领域内有效 领域,包括陆地、水域及其底土和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 在本国领域外的本国船舶及飞机,而在该国主权管辖领域以外的则无效。

b. 域外效力 自行失效: ⑶ 自行失效:默示 ⑷ 抵触失效66、权利与义务: ? 法律权利 → 重点!→ 选择题 重点! 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 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 ? 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 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被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 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

) ? 权利的特征 → 重点! 重点! a. 权利的本质是由法律规范所决定的,具有合法性 合法性,得到国家的保护; 合法性 b. 权利具有一定的界限,一旦超出这一界限便不再是权利,不具有权利的属性; c. 权利是权利主体依据自己的意志来决定是否实施行为以及实施何种行为, 因此,权利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自主性和能动性; 自主性 d. 权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而采取的法律手段; e.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 义务的特征 → 重点! 重点! a. 义务是由法律规范决定的; b. 义务的履行不以义务人主观上是否愿意为转移,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c. 义务是为了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法律手段。

?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重点! 重点! a. 权利和义务在结构上的对立统一性 对立统一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对立统一性 b. 权利和义务在总量 总量上的守恒 守恒性: 总量 守恒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的绝对值总是等同于义务总量的绝对值。

c. 权利和义务在功能 功能上的互补 互补性:制约、限制,守法、合法; 功能 互补 d. 权利和义务在价值 价值上的一致 一致性:法律主体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价值 一致 ? 权利与义务的地位: 在整个法学以及法治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法学也被称为权利义务之学, 某种程度上它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权利义务这对范畴之上的。

67、权力和职责: ? 权力: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 权力的特征: a. 权力具有合法性; b. 权力行使的目的: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公益,因此,权力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 c. 权力具有合法侵犯能力和处分公共产品的能力; d. 权力的行使目的在于公共利益,因此,权力具有不可放弃的特征。

? 权力的分类:国家权力、社会权力、超国家权力 ?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 a. 联系:法律上支配他人的能力 b. 区别: ① 在使用的主体上: 权力:公共管理机关使用权力一词 权利:公民使用权利一词 ② 在性质上: 权力:公共机关管理社会的一种资格或能力,并且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具有公共性; 权利:社会成员享有的一种法律上的利益,不具有公共性。

③ 权力: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不能任由权力行使者选择是否行使; 权利:是对权利主体利益的一种确认和保障,可由社会权利主体自由选择行使或放弃。

④ 影响力不同: 权力行使一般可直接支配其对象,在多数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地伴随国家强制力; 权利主体只有在义务主体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才能诉诸公权力的保护, 权利一般不能自我救济。

68、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根源于思想社会关系 ? 概念 → 重点! 重点! 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 法律关系的特征 → 重点! 重点! a. 法律调整性: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b. 国家意志性: 为什么法律关系体现国家意志性? ? 为什么法律关系体现国家意志性?①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所建立的,法律就是一种意志关系,法律规范体现国家意志; ② 法律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和实现的; ③ 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法律关系建立和实现过程中的意志和国家意志 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④ 主体的意志只有符合法律规范中的国家意志才能构成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c. 权利义务性: 权利义务是法律的核心。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d. 国家强制性: 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特点。

? 法律关系的要素: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的内容,也就是权利和义务。

69、法律关系主体: ? 概念: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 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 重点! 重点! a. 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b. 法人 c. 非法人组织 d. 国家:特殊的时候 → eg:发行国债、国家赔偿、国际法律关系中等 ? 权利能力 → 重点! 重点! a. 概念:或称法律人格,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b. 一般权利能力是自然人自出生到死亡时止均能享有的权利能力。

c.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能力是始于其依法成立之日,终于其被撤销或者解散之时。

? 行为能力 → 重点! 重点! a. 概念: 是法律所确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意志、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 格。

b. 18 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16 周岁以上不满 18 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0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 10 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c. 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作为法律拟制的人,不存在年龄和健康状况的问题 → 完全行为能力 → 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关系: a. 联系:都是主体得以自主从事法律行为所必备的要素。

b. 区别: ① 权利能力:对权利行使范围的限制; 行为能力:对权利行使能力的限定。

② 权利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基础,没有权利能力,也无行为能力 ③ 各自设立的目的不同: 权利能力:为了限制主体的权力或者赋予主体以权利; 行为能力:为了保障弱者的权利。

70、法律关系客体: ? 概念: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重点! ? 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 重点! a. 物 b. 人(人身、人格) c. 精神产品 d. 行为结果 e. 国家权力71、法律关系运行的条件: a. 由于法律规范的规定 b. 由于权利义务主体的存在 c. 由于法律事实的出现72、法律事实: 概念: ? 概念: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 法律事实的分类: a. 行为 & 事件: 事件: ① 行为:(多数) 指主体有意识的某种实际行动,它是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 事实。

② 事件: 指与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是不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或者消灭的法律事实。

? 事件可以分为: ⑴ 自然事件:eg: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 ⑵ 社会事件:eg: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⑶ 个人事件 ? 事件也可以分为: ⑴ 绝对事件:eg:夫妇一方死亡引起婚姻法律关系发生变化⑵ 相对事件:eg:医疗事故造成人的死亡, 对行为人而言是行为, 对于死者的婚姻法律关系的消灭则是一个相对事件 b. 确认式法律事实 & 排除式法律事实 c. 一次性作用的法律事实 & 连续性作用的法律事实 d. 单一的法律事实 & 事实构成73、法律责任: ? 概念: 由于实施了违法、违约行为或出现了某些法律事实而使责任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

? 法律责任的特征 → 重点! 重点! a. 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出现了违法、违约行为或某些法律事实 b. 应由责任主体承担法律责任: 不能把违法主体和责任主体等同起来,只要是从事了违法行为的人或组织就是违法主体, 但是成为责任主体还要具备一定的责任能力,包括年龄的规定和精神状态上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