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此观点,具体指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四个要素。
更好地展示了四要素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即是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即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一般性的特点。
一方面它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
其次,文学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它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而保持相当的独立自主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始终是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的。
审美的无功利,意象一直觉和评价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性质的功利、概念一推理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
可以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非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意象一直觉的,也是概念一推理的;既是评价的,也是认识的。
就两者关系而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共性制约着个性;同时,文学的审美意识性质使得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特殊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即个性显示了共性。
4、“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
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一样都是模仿者,模仿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第二种是根据神话传说,第三种(最好的方式)“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为什么第三种是最好的方式?)5、创作动机/接受动机(1)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有3种:a、表层动机: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艺术对象的一种动机b、深层动机:植根于作家心胸、融进作家血肉、构成作家生命一部分的心理原动力c、临近动机:两层意思,一是指更加切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良好感觉和充分自信;二是指临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语感动机(2)读者阅读作品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有5种(由于期待视野不同及其自身发展变化):a、审美动机:即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b、求知动机: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c、受教动机: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d、批评动机: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e、借鉴动机: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
6、创作个性/文学风格:(1)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禀性天赋、气质性格、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作,并在作品中以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2)指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3)二者关系: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
7、话语: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5要素:(1)说话人: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话语活动两主体之一(2)受话人:阅读或聆听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文本:供阅读或聆听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是话语活动的媒介(4)沟通: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或聆听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是话语活动得以进行的文化或社会背景8、心理距离: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提出此概念,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得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9、间离: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9年在《论实验戏剧》中提出的一种戏剧革新方法。
指用“陌生化方法”去取代传统的“引起共鸣”的表演方法,通过制作令人惊愕的新奇感,剥去人或事物的理所当然的东西,使观众获得陌生和新奇的感受,这种“陌生化”就是间离。
10、艺术真实/艺术概括(1)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追求“真”(历史理性)、“善”(人文关怀)、“美”(文体升华)。
主要特征: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a、内蕴的真实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b、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a、主观的真实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b、诗艺性“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加以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3)二者关系: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存在方式,而艺术概括则是实现这一方式的基本途径。
11、文学风格12、象征型文学: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3、情节:英国作家福斯特将“故事”与“情节”作了具体比较,认为情节是把在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情节的构成有两个条件:一是时间布局,二是逻辑顺序(举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是情节)14、文学典型/意境/意象(1)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美学特征:a、文学典型的特征性b、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2)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特征:a、情景交融(《送孟浩然之广陵》)b、虚实相生(《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一枝红杏。
)c、韵味无穷(3)中国古典文论的审美范畴,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审美意象的特征:a、哲理性(本质特征)b、象征性(表现特征)c、荒诞性(形象特征)d、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e、求解性和多义性(鉴赏特征)15、共鸣:“共鸣”一词来自物理学,它在声学里原指由声波作用而产生的共振现象。
如果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强有力地唤起接受者的思想感情的强烈反应,两者互相契合,就产生了审美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产生原因:(1)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两种情况:(1)个人共鸣: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共鸣(2)集体共鸣: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趋同倾向,是读者之间的共鸣1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或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层次:(1)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2)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3)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形成原因(影响因素):(1)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
(2)一定的文学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17、隐含的读者:伊瑟尔在姚斯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任何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经有了预设的读者,他们更多的时候不是现实存在的,而是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加以召唤。
什么情况下隐含的读者能与现实读者最大限度重合:文学接受的发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
一般说来,那些与隐含的读者相近的读者,往往最能理解文本的内涵,最易与文本之间形成交流,因此,也就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读者。
18、文学消费/文学批评(1)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
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
(2)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模式:a、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b、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文学批评五要: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3)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