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精读课的构成因素与教学模式

英语精读课的构成因素与教学模式

英语精读课的构成因素与教学模式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英语精读课要在我国的历史,指出英语精读课要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必须从综合效率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实施。

通过分析英语精读课程中学生、教材及教师三个因素,指出当今英语精读课已经超出了以教材为框架的教学形式,而成为以学生可接受为前提的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其教学活动均要以学生可接受为前提,以课文文本的理解为基础而展开读说听写译的训练。

在整个精读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均应以真实语境交流氛围中的参与者出现,逐渐把英语作为学习的对象隐现为进行交际的工具。

[标签]英语精读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教学因素精读课受到的重视程度不仅仅体现在课时上的倾斜,从教学大纲上看,英语教学的很多内容必须通过精读来完成;从教材上看,精读是所有英语教材(在读说听写译等基本技能方面)中最为完善的;在师资配备上。

每个学校都把最好的或者最放心的教师放在精读课上,特别是高年级的精读教学上;从学习者的角度看,除个例外,学生在精读方面的课上与课下投入精力最多,其在英语能力方面受到教师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也最大。

例如学生的语音面貌常带有精读教师的特色,而不是听说课教师的特色,其今后的语言发展模式或今后从事语言工作时的思维模式也都带有精读教师的特点。

总之,大学生英语能力与学习模式的主要影响来自精读课堂。

一、构成精读课的主要因素(一)学生英语能力所处的阶段与目标总体上说,第二语言的学习虽然有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但仍属于能力型学习。

这种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现有能力为基础逐渐提高的,而语言作为半开放式的能力系统,涉及的能力因素很多,并且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加。

与知识型学习相比,能力型学习必须建立在训练与互动而不是灌输的基础之上。

今天的教学已经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作为英语课程的主干——精读课必须以学生真实能力为出发点,以符合其学习目标为基础,这样才可能使精读课的教学效率达到最佳。

进入大学的学生已完成了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从高考的试卷上看,达到了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要求。

但是,除个别高校外,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较低,听说和写的能力较差,理解与表达能力则更弱,缺乏语言真实感。

学习英语的目标也非常复杂,而且学生间在具体的能力上,包括英语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的英语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与语言学习能力)分为不同的系统,如语法系统、语音系统、语义系统和文化系统等,而每个系统又可分出不同的子系统或更小的系统。

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涉及的系统将逐渐增多,越来越超出狭义的语言教学范畴,学生间能力构成与水平方面的差异也会加大,并变得越来越复杂。

进人大学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大都会经历如下的过程:一年级主要是调整英语学习的方法与目标,二年级初步形成自学能力,三年级形成自己特定的学习模式,四年级走向实用型。

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早地走向实用型。

符合学生需要又能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一定会促进学生的进步,而超出现状或没有实用价值的教学不仅会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浪费,更严重的是可能会把学生引入“应试”等歧途。

(二)精读课的教材与教学要求从理论上讲,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写出来的。

由于编者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别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看法,出现了不同的教材体系。

在编写教材时,编者大都不把教师的因素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是假设教师一定能够适应教材与学生的需要。

传统精读教材的教学内容少而精,以《新概念英语》和许国璋《英语》为代表。

目前全国高校中的精读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增加了很多,阅读的难度与数量也在加大,课后既有与课文相关的语义、语言符号和相关文化方面的练习,还有自成体系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练习或注释内容。

原因之一是入学的学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编写者认为学生在句型与结构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另一个原因是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编写者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必须以有一定的阅读量作为基础。

因此,今天的精读课因接纳了传统泛读课程的部分内容而发生了变化,但是根本的变化是把语言符号能力放在一个更大的语言能力体系中,把语言理解置于一个包括语言符号能力及很多相关能力在内的综合体系之中,目的是使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更接近自然的语言习得过程。

精读课教材由多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都有课文与练习两个部分。

练习的设计大都以课文为中心或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目的,一般只作为课文内容的附属或直接融入到课文的讲解中。

精读课文作为精读课的中心内容,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框架,其语言文字一定是authenic的,其内容一定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更主要的是应该具有相当高的代表性和可拓展性,使教学活动可以在多个方面展开,也就是说课文有讲头,学生有学头。

因为精读课文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为目标,所以文本的难度一般都控制在学生基本能够自己读懂的范围内。

由于人们对精读课的性质还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把精读课仅仅看成是增加单词量、讲解语法和补充文化背景等的重要途径,所以有些精读的课文文本难度过大,有很多生词、复杂的句法结构和深奥的内容,于是有些精读课的教学就变成了单纯的解码与对译教学。

精读课的根本意义在于教学活动能够依据课文文本而展开,对课文的基本理解是展开的前提,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美与复杂、语言世界的广袤和深刻;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规则变成具体的语言行为,体会到语言的精细差别;通过开展与课文有关的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来;通过课文的朗读,学生把有声的语言与文字的语言结合起来,这一点在我国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最需要加强。

总之,精读课要解决的问题远不只是读懂,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实现能力训练,即通过教学活动把所有的知识和规则变成实用的能力。

凡是引入到精读课上的知识与规则必须内化成学生的能力,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否则便失去了精读课的基本方向。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参与和角色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感到今天的精读课教学没有了基本的主线,因为传统的教学内容单一,把传授知识和语言对译作为教学主线,所以特别容易把握。

而目前教材的指导思路则是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精读课的中心位置,于是教与学双方都感到某些困惑,不知道语言能力在具体而又容易的词或语法等标尺上该如何度量,精读教学应该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种种考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今天的精读教材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拥有了更为宽广的教学空间,可以在不偏离教学大纲总体要求的前提下,以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但是,他必须面对学生在能力方面的差异,必须从教材课文中挖掘出与课文直接相关的(在精力与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挖掘与课文间接相关的)、学生可以接受且有意义的语言点或层面,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包括学生自学或自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具备相关能力和语言学习方法。

所以,今天合格的精读课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能力,必须站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语言能力的角度看待学生、教材和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语言作为一种能力,与知识有着明显的不同,必须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训练才可能获得;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与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活动必须是创造性的或是即兴的,因为主宰训练课的能力大都是无法准备的,而且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常会出现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或可能失去控制的场面,所以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大量的语言以外的能力)与经验非常重要。

在今天的教学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全能教师,所以才产生了所谓的有特色或风格的教师。

特色或风格教师具备全能型教师的某些标准,在教学中有所侧重,有所创新,使学生的某些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很可能会导致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例如善长语法而不善长语音的精读教师,可能会使学生的语法能力大大提高,而在语音方面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而过份强调语法能力也有可能降低学生的语感意识。

所以,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求助于其他课程的教师得到补偿。

在精读课的教学中。

来自教师的最有害的影响,是把语言作为知识的学习倾向,对语言抽象的理解而不是真实的理解,脱离感情层面的语言分析风格,对自学方法指导不足以及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等。

在精读教师所有的素质中,激情应该是最重要的,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以课文文本为剧本所创造的氛围中。

此氛围的真实程度决定着学生的投人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影响到文本扩展可能导致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理想的精读课教学模式理想的精读课应该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教学系列活动,教师以教材作为一个基本参考材料,为学生导演出所有的教学活动。

与一般演出不同的是,精读教学活动必须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即教材的使用必须以学生可接受为前提,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的,教师的存在与表现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参与为原则。

教学内容(包括能力训练)应依据教学大纲的语言共核理论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而确定,应包括需要掌握的部分和培养分析理解未知能力部分,前者属于语言的运用能力,后者属于语言的学习能力。

虽然精读课以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提高为目的,但它毕竟是以文本的解读为前提的,所以,在精读课教学中,语言的所有其它能力必须从属于文本的解读能力,也就是说精读课最根本的目标是提高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的深度与精度。

目前,很多人在不断探索精读课的媒体教学。

从狭义的精读角度讲,这可能是一个错误,因为它会把文本的解读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但是,从广义的精读角度讲,使用补充性的媒体,播放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碟片或电影也可能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至于说是否把精读的文本放在电脑上讲解,我们认为这与印刷在纸张上讲解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精读课的重点不是背诵或记忆,而是对语言更深入的理解(直至达到欣赏或评价层次)和使用。

语言的使用是达到深入理解的手段,即通过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交流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至于精读课的具体教学形式可能有多种多样,在不偏离精读课教学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风格与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要求,以教材课文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

评价精读课的根本标准是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效率,而不是教学形式。

理想的英语精读课应该是一种心理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进人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尽可能脱离母语与母文化的影响,共同探索以课文文本为中心形成的或拓展开来的那个世界。

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成员,都是这个氛围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互相取长补短。

在这种氛围中的学生是快乐的,他们常会忘记英语语言的学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透过语言所看到的那个认知世界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