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学基础变换-几何纠正 地形图的纠正
– 四点纠正法或逐网格纠正法。
四点纠正法,一般是根据选定的数学变换函数 ,输入需纠正地形图的图幅行、列号、地形图 的比例尺、图幅名称等,生成标准图廓,分别 采集四个图廓控制点坐标来完成。 逐网格纠正法,是在四点纠正法不能满足精度 要求的情况下采用的。这种方法和四点纠正法 的不同点就在于采样点数目的不同,它是逐方 里网进行的,也就是说,对每一个方里网,都 要采点。
611 深度10~20 m 611452
611
深度120~300 m
611611456 河流类型的层次分类编码方案
深度300~500 m
611457 611
深度>500 m
611458 611
属性数据的采集
多源分类编码法
– 又称独立分类编码法,是指对于一个特定的分类目标,根据 诸多不同的分类依据分别进行编码,各位数字代码之间并没 有隶属关系。


属性数据编码方案的制定
① ② ③ ④ 列出全部制图对象清单; 制定对象分类、分级原则和指标,将制图对象进行分类、分级; 拟定分类代码系统; 代码及其格式。设定代码使用的字符和数字、码位长度、码位分 配等; ⑤ 建立代码和编码对象的对照表。这是编码最终成果档案,是数据 输入计算机进行编码的依据

编码方法
铁路和公路 主要构筑物
航运 港口 空运
地形与土质 植被 其他
… …

GB11708-89 城市主干道
城市次干道 城市支线 GBJ124-88 城市其他路
GB/T4754-94
国土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体系
属性数据的采集
属性数据的编码
– 原则:
1. 编码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 编码的一致性和唯一性 3. 编码的标准化和通用性 4. 编码的简捷性 5. 编码的可扩展性 过程
① 层次分类编码法 ② 多源分类编码法
属性数据的采集
层次分类编码法
– 层次分类编码法是按照分类对象的从属和层次关系为排列顺 序的一种代码,它的优点是能明确表示出分类对象的类别, 代码结构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河 流 6 可通航河 61 62 时令河 612 长度<2 Km 6112 宽度1~2 m 611 61142 宽度2~5 m 611 61143 长度<5 Km 6113 宽度5~20 m 61144 6 611 深度20~30 m 611453 613 长度<10 Km 6114 消失河 不通航河
乌鲁木齐—小渠 子
玉门镇—玉门市 银川—贺兰山
数据源特征
共享数据
– GIS数据共享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已有 数据的共享也成为GIS获取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
– 但对已有数据的采用需注意数据格式的转换和数据精度、可信度的 问题。
多媒体数据
– 由多媒体设备获取的数据(包括声音、录像等)也是GIS的数据源 之一,目前其主要功能是辅助GIS的分析和查询,可通过通讯口传 入GIS的空间数据库中。
数学基础变换-几何纠正
原因:
1. 地形图的实际尺寸发生变形; 2. 在扫描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操作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如 扫描时地形图或遥感影像没被压紧、产生斜置或扫描参 数的设置不恰当等,都会使被扫入的地形图或遥感影像 产生变形,直接影响扫描质量和精度; 3. 遥感影像本身就存在着几何变形; 4. 地图图幅的投影与其它资料的投影不同,或需将遥感影 像的中心投影或多中心投影转换为正射投影等。 5. 扫描时受扫描仪幅面大小的影响,有时需将一幅地形图 或遥感影像分成几块扫描,这样会使地形图或遥感影像 在拼接时难以保证精度。
数字图像
数字图像
分类
彩色CRT及胶片等模拟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处理系统
分类 (classificati on) 区域分割
遥感数据的基本处理流程
匹配
属性数据的采集
属性数据一般采用键盘输入。
– 对照图形直接输入; – 预先建立属性表输入属性,或从其它统计数据库 中导入属性,然后根据关键字与图形数据自动连 接。
遥感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
投影仪等 扫描仪等 遥感 器
图像重建 再生 校正 图像复原
通过胶片、扫描 仪等进行A/D转换
一次处理(变换到CCT 等通用载体上)
辐射量校正
几何校正 镶嵌
数字图像
再生、校正处 理 分类处理
变换处理
遥 感 数 据 处 理
灰度信息变换 变换
空间信息变换
几何信息变换 数据压缩 总体测定 (earning)
属性数据编辑 内容:
1.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是否正确关联,标识 码是否唯一,不含空值。 2. 属性数据是否准确,属性数据的值是否超 过其取值范围等。
方法
1. 利用逻辑检查,检查属性数据的值是否超 过其取值范围,属性数据之间或属性数据 与地理实体之间是否有荒谬的组合 2. 属性数据打印出来进行人工校对,这和用 校核图来检查空间数据准确性相似
– 具体采点时,一般要先采源点(需纠正的地 形图),后采目标点(标准图廓),先采图 廓点和控制点,后采方里网点。
数学基础变换-几何纠正 遥感影像的纠正
– 般选用和遥感影像比例尺相近的地形图或正射影 像图作为变换标准,选用合适的变换函数,分别 在要纠正的遥感影像和标准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 上采集同名地物点。 – 具体采点时,要先采源点(影像),后采目标点 (地形图)。选点时,要注意选点的均匀分布, 点不能太多。如果在选点时没有注意点位的分布 或点太多,这样不但不能保证精度,反而会使影 像产生变形。另外选点时,点位应选由人工建筑 构成的并且不会移动的地物点,如渠或道路交叉 遥感影像纠正选点示例 点、桥梁等,尽量不要选河床易变动的河流交叉 点,以免点的移位影响配准精度。
数据源特征 遥感影像数据
卫星遥感影像局部
航空影像局部
数据源特征 实测数据
–实测数据主要指各种野外实验、实地测量所 得数据,它们通过转换可直接进入GIS的空 间数据库以用于实时分析和进一步应用。其 中,GPS点位数据、地籍测量数据等通常具 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现势性,是GIS的重 要数据来源。
数据源特征
河流编码的标准分类方案 通航情况 通航: 1 不通航:2 流水季节 常年河:1 时令河:2 消失河:3 河流长度 <1 Km: 1 <2 Km: 2 <5 Km: 3 <10 Km 4 >10 Km 5 河流宽度 < 1 m: 1 1~2 m: 2 2~5 m: 3 5~20 m: 4 20~50 m:5 >50 m: 6 河流深度 5~10 m: 1 10~20 m: 2 20~30 m: 3 30~60 m: 4 60~120 m: 5 120~300 m:6 300~500 m:7 >500 m: 8
文本资料数据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流程
数据源 地图数据 影像数据 野外实测数据 统计数据
采集方法 扫描数字化成果 野外数据采集 摄影测量 遥感图像处理
数字数据 数据交换 多媒体数据 文本数据 键盘输入
空间数据采集的基本内容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流程
数据源的选择
– 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是否能够满足系统功能的要求 ;②所选数据源是否已有使用经验。如果传统的数据源可用 的话,就应避免使用其他它的陌生数据源。一般情况下,当 两种数据源的数据精度差别不大时,宜采用有使用经验的传 统数据源;③系统成本。因为数据成本占GIS工程成本的 70%甚至更多,所以数据源的选择对于系统整体的成本控制 来说至关重要。 根据所选数据源的特征,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
测量控制点
GB917.1-917.2 JT0022-90 JTJ073-96 GB920-89 GB/T919-94
城市快速路
公路路线命名编号和编码规则 公路管理养护单位代码编制规则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公路路面等级与面层类型代码 公路等级代码 公路桥梁命名编号和编码规则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常年河
611 长度<1 Km 6111 宽度<1m 611 61141
长度>10 Km
6115
宽度20~50 m
61145
宽度>50 m 611 61146
611 611 m 深度30~60 611454
611
611
深度5~10 m 611 611451 深度60~120 m 611 611455
611
第四章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第三章 空间数据结构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①数据源的选择; ②采集方法的确定; ③数据的进一步编辑与处理,包括错误消除 、数学基础变换、数据结构与格式的重构、 图形的拼接、拓扑的生成、数据的压缩、质 量的评价与控制等等,保证采集的各类数据 符合数据入库及空间分析的需求; ④数据入库,让采集的空间数据统一进入空 间数据库。本章将系统介绍数据采集与处理 过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
空间数据编辑
在建立拓扑的过程中发 现
不正规多边形
多边形不封闭 结点不重 合 过头
不及
碎屑多边形
伪结点
数据错误示意图
空间数据编辑
其它图形数据错误检查方法:
– 叠合比较法 – 目视检查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逻辑检查法 根据数据拓扑一致性进行检验,如将弧段连成多边形 ,数字化节点误差的检查等
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形编辑功能 点编辑 删除 移动 拷贝 旋转 追加 水平对齐 垂直对齐 线编辑 删除 移动 拷贝 追加 旋转(改向) 剪断 光滑 求平行线 面编辑 弧段加点 弧段删点 弧段移动 删除弧段 移动弧段 插入弧段 剪断弧段 目标编辑 删除目标 旋转目标 拷贝目标 移动目标 放大目标 缩小目标 开窗口
数据源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