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句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如何扩句

怎样扩句句子可以扩充的有五个地方:(1)“谁”的前面;(2)“是”和“动作”的前面:(3)“什么”的前面;(4)“怎么样”的前面;(5)“怎么样”的后面。

例句:英勇的战士狠狠地打击来犯的敌人。

(“谁”之前)(“动作”之前)(“什么”之前)刘胡兰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是”之前)(“什么”之前)海娃非常高兴。

(“怎么样”之前)海娃高兴极了。

(“怎么样”之后)一个地方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枝叶。

如“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在“英雄”的前面就加上了“一位”和“了不起”。

扩句应注意什么呢?一是不能违背原意;二是不能改变结构,三是必须搭配恰当;四是力求内容丰富。

如把“小兰上学去”扩成“小兰冒着瓢泼大雨和泥泞的小路上学去”,扩充的部分就有搭配不当的毛病。

又如:“禾苗点头”扩成“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当然是对的,但算不上好。

因为“禾苗”前可以扩充而未扩充。

如扩成“田里的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就比较好。

但仍不算很好,因为扩充的两个枝叶都是“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加上什么样的,怎样的一类词语,变成“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

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呢?画一画,看看扩充哪些地方;第一,第二,想一想,可以加进哪些枝叶;第三,连一连,看看搭配是否恰当。

缩句1缩句,就是减少修饰、限制的词语,把一个较长、较复杂的句子或者单句压缩成与原句意思基本相同的较短、较简单的句子。

这是一个大家认识都比较一致的关于缩句的概念。

但是,在如何准确的把握这个概念,以及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往往各1.1 我们把一个长句缩成较短的较简单的句子,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分析1.21.3 压缩后的句子,在其意思的保留上必须和原来的长句基本相同。

保持句子的清2.2.1 缩句练习就是句法的分析。

我们教师在教学缩句时,往往不顾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层次,把句法之类的知识一股脑儿的塞给学生。

虽然,句法分析和缩句练习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句法知识,但是指导学生却用不着直接的运用这方法,更用不着进行句法分析的具体教学。

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缩句时,只要运用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即: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样”、“是什么”。

这两个部分大多数的句子都不缺,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

例如“我们走了。

”、“小花是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

”等等。

有些句子在表示动词的后面,加了一些连带的成分,表示动词的对象。

如“爸爸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在这样的句子缩句中,只要先对一个复杂的单句进行结构分析,然后一层层的减去附加、修饰、限制的成分,最后就剩下了句子的骨干。

把它们连2.2 缩句就是把所有的附加成分都减去。

浓缩的就是精华。

我们认为,一个句子的缩减程度,要以不改变原来的句子意思为准。

如“一望无垠的大海里漂着一只白色的小舟。

”我们只要缩减成“大海里漂着小舟。

”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缩减成“海漂舟”。

又如“我的爸爸是一个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好人。

”若缩减为“爸爸是人。

”则让人有一种哭笑不3.我们对一些疑难病症怎么办如上所述,对一些较简单的句子,我们只要遵循不改变原来的句子意思即可,但对一些固定词语,如“汪洋大海”、“自行车”、“人民解放军”等,在缩句的时候,要整个儿保留。

因为它们一旦拆解,其原来的意思将会受到影响。

又如一些结合比较紧密的词语,“小同学”“小牛”“大海”之类,也可以视为固定词语。

因为它们一旦拆解,其意义也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当然,在一些句子中,若缩减去“小”“大”等词,意思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还是可对于同位词组的处理。

所谓同位词组,即由两个部分重叠在一起,指示的是同一个事物,作同一个成分。

在作这样句子的处理时,只要保留能表示人或物的主要词语即可。

如“身穿整洁服装的工人叔叔一起去参加工厂的奠基大会。

”在此句里,缩为“工人参加大会。

”就可以,若缩为“工人叔叔参加大会”也行。

因为缩后的句子并不是很长。

但对于较长的同位词组如“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则要缩为“孔繁森”,因为不缩显得不简单。

对于时态助词的处理。

一些表示小、时态的词,如“着”、“了”、“下去”等,要予以保留。

因为它们附在动词的后面,表示时态。

如“叔叔在今年夏天到了北京”若对于连动词组的处理。

连动词组是指两个动词直接连用在一起,它们之间没有修饰、限制的主次之分。

只是在动作上的先后而已。

如“走上去握手”,都表示干什么,应对于“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处理。

“把字句”和“被字句”都是两个比较特殊的句型。

“把字句”的作用是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的前面,以加强动作的结果。

而“被字句”的作用是以“被……”为状语,用“被”引进主动者,同时指明主语是被动者。

所以,在缩句的过程中,“把对于兼语词组的处理。

兼语词组指的是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连在一起,动宾词组的宾语兼作主谓词组的主语。

如“让我走”等。

在“妈妈托在城里的叔叔给我捎来了一件毛衣。

”此对于后补词组的处理。

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

后一个部分补充说明前一个成分。

如“干的好”“听得不清楚”等。

在对于此类的句子缩减中,应加以保留,否则意思会觉得别扭。

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子,如“我笑得流下了眼泪。

”后面的“流下了眼泪”是对“笑”的补充其实,在具体的缩句中,针对不同的句子,我们要做不同的处理,但应保持和原来的句子意思基本不变。

浓缩的不一定就是精华。

缩句练习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2、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3、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6、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7、年轻的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8、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9、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10、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在这棵树上做窝。

11、小螃蟹悠闲自得地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12、小鸟在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13、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 14、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脚的民工,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15、五彩缤纷的气球迅速飘向瓦蓝瓦蓝的天空 16、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18、孙平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 19、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

20、其实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标准答案1、刺猬缩成一团。

2、桑娜补帆。

3、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长城。

4、工程是奇迹。

5、小兔跑来跑去。

6、老人见到天安门。

7、脸上露出笑容。

8、学生做广播体操。

9、沙地上种着西瓜。

10、鸟做窝。

11、小螃蟹挥舞着钳子。

12、小鸟发出鸣叫。

13、雪花飘落。

14、民工撒下盐巴。

15、气球飘向天空 16、这是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柳丝。

18、孙平挡住了球。

19、脚落在松针上。

20、万里长城是象征。

一、下列句子的缩句各有两种,请你选择正确的一句,在()中划“√”。

1. 英勇的红军粉碎了敌人几次的进攻。

(1)红军粉碎了几次进攻。

()(2)红军粉碎了进攻。

(√)2. 我的妹妹高兴地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

(1)妹妹穿上了衣服。

(√)(2)我穿上了衣服。

()3. 银色的飞机在天空中飞翔。

(1)飞机在天空中飞翔。

()(2)飞机飞翔。

(√)二、判断下列缩句是否正确,不正确的修改。

1. 我的弟弟是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弟弟是实验小学学生。

(×)修改:弟弟是学生。

2. 小鸟在树上自由自在地叫着。

小鸟在树上叫着。

(×)修改:小鸟叫着。

3. 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

松鼠总是向上翘着。

(×)尾巴翘着。

三、下列10个句子,请你快速缩句.1. 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修改:雷锋是战士。

2. 我们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看录相。

修改:我们看录相。

3. 爸爸的书架上放着各种各样的书。

修改:书架上放着书。

4. 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修改:杨梅树吮吸着甘露。

5.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

修改:黄继光注视着火力点。

6. 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变成了鲜花的海洋。

修改:广场变成了海洋。

7.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

修改:它注视着水面。

8. 蓝色的天上飘着一片片白云。

修改:天上飘着云。

9. 北京的西山是著名的风景区。

修改:西山是风景区。

10. 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修改:孔繁森是榜样。

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

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

”“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

“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

“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

定语对中心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

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

例: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

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

问:什么耸立:江郎山耸立。

耸立在哪里: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是句子的主杆。

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

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

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

“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我认为缩句的原则是:留下主、谓、宾的中心词,去掉定、状、补,兼及句子基本意思不变和完整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