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4.3《沉与浮》名师公开课配套说课稿 大象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4.3《沉与浮》名师公开课配套说课稿 大象版

沉与浮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应备条件的猜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情感与价值观」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

难点: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材分析:本课包括“水中的物体”、“感知浮力”、“谁主沉浮”、和“拓展活动”四部分内容。

其中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1、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已的实验操作能力。

材料准备:
老师用:大玻璃缸、白菜、萝卜等常见的生活物品。

学生用:玻璃缸、木块、塑料块、铁块、石子、鸡蛋、盐、橡皮泥、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材料(木块、石头、鸡蛋、泡沫塑料、萝卜、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帮小红军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我们把盐藏在了什么地方?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材料。

二、猜想实验,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这些材料也会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吗?
师:我们猜测一下哪些会溶解在水中?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师:让我们动手也试一试吧!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刚才的猜想正确吗?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问题吗?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有些物体浮在水面,而有些物体则沉在水底?”。

谁能说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猜测。

这个问题曾经吸引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大科学家阿基米德也研究过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像
科学家那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中有所发现的小组,我们给命名为阿基米德小组。

三、感知浮力。

师:刚——同学们猜想水对浮在水面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大家试一试,是真的吗?。

学生亲身体验。

师:说说你的感受。

那沉在水底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了水对它的托力呢?
学生猜想。

(不止一种)
师:你猜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根据是什么?怎样为“我们的猜想”找到证据呢?
学生设计实验。

动手实验。

汇报交流。

师:像这样浸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

四、谁主沉浮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是太棒了,真像一个小阿基米德,那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怎样使鸡蛋和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谁愿意接受挑战?
动手动脑,大胆猜想和实验。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了吗?
学生汇报交流。

师:大家的表现太精彩了,下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游戏比赛。

游戏。

(看谁的橡皮泥能承受更多的玻璃球)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浮力的。

六、课堂小结
我们看看是哪个小组获得了“阿基米德小组”的称号?有请阿基米德小组的同学上台,我们来给他们合影留念!(教师给上台同学拍照)其实这节课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出色,都做到了科学家一样的严谨有序,相信我们班以后会出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的。

把实验的材料整理好,准备下课。

下课!
《沉与浮》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沉与浮》。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盐的“隐身”与“现身”,理解了溶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培养学生猜想、假设、合作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延伸。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感兴趣,并已经有了一定的猜想、探究合作能力,为本课时的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

结合教材,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浮力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浮力概念,初步了解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现象,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制订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浮力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浮力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改变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直观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三、教学具准备
教具:测力计、钩码、鸡蛋、量杯、水、盐、多媒体课件。

学具:水槽、泡洁板、石子、钩码、塑料球、橡皮泥、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猜想试验、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盐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学生会说溶解,我接着提问: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在水里都会像盐那样溶解呢?引发学生思考。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猜想与假设是本册教材的主要探究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我先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告诉学生: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有四样物品:泡洁板、钩码、石子、空心塑料球。

在小组内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溶解,哪些不会?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学生猜测后,每小组派代表汇报,大部分学生都会猜不溶解。

这时,我说: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放入水中后,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试验来验证。

动手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这里我设计了动动手活动,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1)将桌上的物品按次序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溶解了吗?
(2)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收获或疑惑。

(3)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二上。

各小组汇报时都会发现这四样物品不会溶解,同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有的物体沉下去,有的物体漂起来,浮起来了,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沉与浮。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1:为了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我设计了压泡沫板的活动,让学生把泡沫板放入水中,在小组内逐个同学尝试,用手往下压,用心感受,并把感受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说感觉有什么东西托着一样,教师引导学生
说出是水对泡沫板有一个托力,引出:浮力的概念。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浮力有个切身的体会有效的突出重点。

活动2:我抛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板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沉在水底的钩码受到浮力了吗?学生的意见可能不一致,我出示测力计,让学生简单了解后,用测力计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读数,再请一同学用手轻托钩码,发现读数变小了,使学生认识到,如果把钩码放入水中,读数变小的话,就说明水对钩码出有个托力,也就是受到了水的浮力,接着放入水中,让学生读数,引导学生说出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活动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浮力,
比如轮船、游泳圈等,老师课件出示各种图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浮力的普遍应用。

活动4: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我设计了“怎样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我说:“那么大那么重的船都能浮在水上,我们班同学这么聪明,能不能想办法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呢?”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能有几种方式:
(1)借助外力,如放到泡沫板上等。

(2)改变形状,如:做成船形、空心的等。

让学生大胆动手尝试。

并把学生的成功作品用相机拍下来,在电脑上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即使有学生失败了,我也及时鼓励:无论成功或失败,只要努力过了,就没有遗憾。

因为我坚信:科学,我能行!
第三个环节
小变魔术〔课外延伸〕
我设计了小魔术,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沉下去了,可把它放入另一杯“神奇的水中”鸡蛋却浮起来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可以了解一下死海的成因等。

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对学生提出希望:“同学们,科学是有趣的,科学
是有用的,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五、说板书设计
沉与浮
浸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做浮力。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