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二)嵇康二嵇康:拄着一根傲骨上路今年6月,高温一直笼罩在洛阳盆地。
麦收过后,偃师市首阳山镇石桥村南面的一块地里种上了玉米。
这里曾经是刑场,曾经是魏都洛阳的东市,1700多年前,嵇康在这里赴死。
当我站在这里举目四望,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的刑场是何等模样,那个供嵇康从容弹琴的平台又在哪里呢?只有骄阳下的玉米苗,由于无风显得很安静;只有嵇康的故事,由于惨烈而余波难平,久久地在我心头回荡……一嵇康,你莫怨洛阳现在的洛阳人,在向外地人介绍洛阳的时候,他们面带笑容,会说这个城市曾是十三朝古都,很乐意说起她的过去。
然而,我知道,嵇康,你最不愿提起你所生活的魏晋时代,也最不愿提起当时作为都城的洛阳。
那个时代的寒冷,使人们不敢轻易说话,因为刚刚说出的话,很可能会被冻在半路,成为告密者随时捕捉的把柄。
而就在那个时代,你出现了,你来到了洛阳。
你什么也没带,一身傲骨,是你唯一的行囊。
你来到都城,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弄来一把大锤,叮叮当当地打起铁来。
可当时你已经名满天下了,有着高贵的节操,写就一流的文章,而且身材伟岸、相貌俊美,人们说你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你的好朋友山涛这样形容你:“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叔夜,是你的字;“独立”,是你的人格。
那真是洛阳一景:你打铁时,为你打下手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他安静地坐在一旁为你拉着风箱。
炉中的火尽情地燃烧着,你赤裸着上身,肌肉一块儿一块儿地紧绷着,怕是比当今的影星施瓦辛格还酷。
你就那样站着,站在一片惊讶的赞叹声里。
到了景元一年(公元261年),曹魏政权又一次遭到重创,妄图篡权的司马昭,竟然杀了曹髦。
为避弑君罪名,取得舆论支持,司马昭欲拉拢你来装点门面,于是指派山涛动员你从政。
你与山涛,是多年的好朋友。
他知道你不愿为司马氏装点门面,只好说自己身体不好,想退居二线。
他知道,只有你才有资格来接替他的官职——吏部侍郎。
这是个很大的官职,要是别人,早就趴下给山涛磕头作揖了。
但你一听,觉得山涛此举多余。
你说:“我不愿做官,你非要推荐,这不是强人所难吗?”你愤怒了,觉得受了侮辱,挥笔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与山涛断交,不再做朋友,同时也拒绝接受这个官职。
你在绝交书中说:如果我做官,就等于手拿屠刀,会沾上膻腥的血迹,实在龌龊得很。
你的话,山涛尚能理解,但却深深地刺痛了司马昭。
你还说“非汤武而薄周孔”,本来这是你蔑视封建礼教的宣言,并无特指。
但司马昭心虚,因为他擅立皇帝,并以周公摄政自居,还想通过“汤武革命”改朝换代,所以他认为你的话隐含攻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
且说你之为人,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若发现谁是小人,就会马上与之决裂,绝不含糊。
你的决裂方式,就是大大方方地写一封绝交书,把态度摊在桌面上,从来不搞小动作。
但正是这种光明正大的举动,使你屡遭别人暗算,结果断送了性命。
二这件事的起因,与你完全不相干,但你还是被牵扯进来了。
那是景元三年(公元263年),你的朋友吕安突然遇到了闹心事:他的哥哥吕巽,人面兽心,见弟媳貌美,生了邪念,把弟媳灌醉后奸污了。
吕安之妻羞愧难当,自缢身亡。
吕安回到家里,从仆人那里得知真相,虽恨其兄混账,但碍于手足情面,只好隐忍不发,只将此事哭诉于你。
谁知吕巽做贼心虚,怕这个把柄捏在你们手里对他不利,于是恶人先告状,向司马昭诬告吕安,说吕安对母亲不孝。
司马昭一贯标榜“以孝治天下”,而吕巽又是他跟前的红人,于是他下令将吕安抓起来。
吕安不服,揭发了吕巽的丑行,并说有人可以出来作证。
事情到了这一步,你还可以脱身,不出面就行了。
但为维护正义,你答应吕安随时可以站出来作证。
但司马昭不听吕安的辩解,将其判刑并流放。
你好气愤,认清吕巽是十足的小人!于是,你又写下了《与吕巽绝交书》,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无疑给了朋友吕安巨大的支持。
可是,你写给吕安的书信,屡被截获。
司马昭居心叵测,从中寻找你对社会的不满言辞,加以整理,胡乱定了个罪名,就下令把你逮捕了。
与此同时,吕安也罪加一等,由流放改为囚禁了你被下了大狱,本来已够倒霉的了,可钟会却又跑来落井下石。
他劝司马昭尽快把你判处死刑,理由是你乃是一条卧龙,不能让你腾飞。
于是司马昭决定杀你——唉,钟会这个人,他为啥非要置你于死地呢?三钟会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不过这个角色,真是又卑鄙又猥琐又狠毒。
公正地说,钟会也很有才学,还领过兵,打过仗。
这小子是魏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儿子,也算是一个有名的人物。
但他的才学,和你一比,就差得太远了。
已经当了大官的钟会,平时倒是很尊重你,并很想与你交朋友。
头一回,他去拜访你,你正在打铁,看到他威武的车队过来了,你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儿。
钟会在一旁等待多时,神情十分尴尬。
他要走了,你才说:“听到啥来的?看到啥走的?”钟会很狼狈,但也很强硬地说:“听到了所听到的而来!见到了所见到的而走!”这一次,他在街头百姓和自己的部下面前丢了面子,从此开始恨你。
但谁叫你的名气大、水平高呢?别人出了书,都想让你指点指点,写个序、跋什么的。
后来,钟会写了一本书,也想让你欣赏欣赏,评价一下,但他知道你太直率了,要是当着他的面说起文章的毛病来,自己岂不难堪?他既胆怯,又想炫耀,就将他写的书抛进你家院内,赶紧离开了。
钟会的这种阴暗心理,你当然不知道。
但他却窝了一肚子火,心胸狭隘的他,更加恨你了。
如今见你出事了,他就想借刀杀人,趁机向司马昭建议,要把你干掉。
余秋雨曾说:苏东坡太出众了,他周围的人就显得平庸了;苏东坡太明亮了,他周围的人就显得暗淡了。
其实苏东坡是步了你的后尘,被无端的陷害和算计包围了,始终没办法突围。
鲁迅很喜欢你,曾经多次校注你的文集。
许寿裳说:“鲁迅对于汉魏文章,素所爱诵,尤其称许孔融和嵇康的文章。
”想必鲁迅一向喜欢“硬骨头”。
但话又说回来,你也并非硬得像顽石,你的身上,有种不露声色的浪漫,铿锵有力。
四这种感觉,是在听《广陵散》时捕捉到的,这首曲子令你的风姿展露无遗。
此前,我知道天下有这么一曲《广陵散》,因你临刑前的弹奏而成绝响,打算此生只听一遍,成为“绝听”。
在一位朋友那里,我平生第一次听到了《广陵散》。
由于心绪不宁,听来觉得很平淡。
朋友说:难道你没听到曲子里蕴含的力量和激情吗?我实话实说:没有。
于是对《广陵散》有点失望,对嵇康有点失望,决定不再听了。
但《广陵散》始终萦绕我心,忍不住想听。
一个冰冷的冬日,我独自倾听这首曲子,也许是当时的音响太棒了,也许是《广陵散》本来就很美,我的心好似被针划了一下,感觉一下子就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拘谨,先由曲子的前端,轻轻划过两个滑音,犹如云中白鹤,忽然振翅。
这样一来,引子便有了,间歇便有了,然后是白鹤入云,倏忽不见了,而闪电、雷鸣却突然来了,接着是大雨倾盆,情绪愤怒起来,思绪驰骋开来,什么也挡不住了!拘谨呀,约束呀,统统滚蛋吧!我要自由!无拘无束的嵇康,再现了。
接着,曲子的节奏又舒缓了,静下来了,直至净化为一湖碧水,净化为一种心态。
其实,我知道《广陵散》并非你所作,此曲取材于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聂政的父亲以打铁为生,为韩王铸剑,因误了工期,被韩王杀了。
聂政决心为父报仇。
他得知韩王喜好音乐,就苦练琴艺,十年终成。
聂政事先把匕首藏入琴腹,韩王听他弹琴时,他突然抽出匕首,刺杀了韩王,自己也被杀死了。
壮士赴死,义无反顾,豪侠之气,蕴含在《广陵散》的每个音符里。
也许此曲很符合你的性格,所以曲子虽非你谱写,但你弹奏起来却是得心应手。
你经历坎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励志勤学。
文学、玄学、音乐无所不通。
你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也曾任中散大夫,于是后人就称你为“嵇中散”了。
“嵇中散”和《广陵散》,两个“散”字,都与你有关,冥冥之中,预示着什么?莫非你的鲜血,就要应在这个“散”字上?刑场上萧瑟冰冷,尽管是秋天,那冰冷还是从屠刀下隐隐散开。
三千太学生也散开了,他们勇敢地迎着刀枪,大声呼喊:嵇康无罪,刀下留人!人们的心被揪得紧紧的,而你的神情却很从容。
你几乎是幽默地说:既然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何不利用一下?哥哥,取我的琴来!悠扬的琴声,在刑场上缓缓响起,真正的千古绝响诞生了。
你一下一下地拨动琴弦,完全是用灵魂搏击灵魂,用尊严拨动尊严。
死亡,便被这沉静凄婉的琴音击碎,散落于无尽的深渊,变成了人们惊愕的钦佩和凝视。
这种受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经过你的升华,铿锵有声,成为永不散去的《广陵散》了。
但也有人会向暴君屈服,你的朋友王戎就是如此。
二.阮籍:你看你看阮籍的眼曹魏和西晋,都在洛阳建都。
魏晋时期,涌现出了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他们是阮籍、刘伶、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
“竹林七贤”名扬天下,却基本上隐而不仕,常常作出一些违背封建礼教的事。
譬如嵇康,就曾在京城洛阳的大街上赤膊打铁,弄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表明他沉默的存在。
- 这是个在今天看来非常另类的群体,他们个个经历奇特,人人耐人寻味。
首篇先说阮籍,他的个性非常鲜明——阮籍的故事,很出奇。
譬如他不经常用嘴说话,而是用眼睛“说话”。
他“说话”的时候,对待讨厌的人,用白眼;对待喜欢的人,用青眼。
你说怪不怪又譬如他到东平做官,离开洛阳的时候,只骑了一头小毛驴,两手空空,连一张工作方案的草稿都没有,但到那里没几天,他就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很快出了政绩。
他搞的改革,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拆墙办公”,他做得可真绝!阮籍的“现场办公”与“拆墙办公话说当年曹操的身边,有一个深受信用的书记官,名叫阮王禹。
这阮王禹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儿子就是阮籍。
曹操去世的时候,阮籍正好10岁。
当时正值乱世,到处可见鲜血和头颅,阮籍就有了避世的思想,对当官不感兴趣。
但他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从学问到人品都非常出众,这就引起了官场的注意,朝廷非让他当官不可。
阮籍当官,完全是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他的举动让人深感意外和新鲜。
第一个把他往政坛上引的人,是曹爽。
阮籍推辞道:我身体不好,还是隐居乡间为好。
一年后,曹爽倒台,他重用的几个文人跟着倒霉,而阮籍没受到牵连,逃过一劫。
司马昭斗败曹爽后,把持朝政,他想与名士阮籍联姻,让阮籍的女儿做儿媳,就托媒人来敲阮籍的门。
但每次来,媒人都看到阮籍喝得酩酊大醉,一直醉了60天,联姻的事儿也就搁浅了。
一次,阮籍无意中说:我曾去过山东的东平,那里的风土人情很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司马昭就让阮籍去东平做官。
阮籍想:反正东平那地方好玩,去就去,骑着驴就去了。
到了东平之后,他发现官衙办公是一人一屋,官员们商量公务时,还得到对方的办公室寒暄半天,很不方便,也影响办公效率。
他立即“现场办公”,下令把墙壁都拆掉。
框架结构的房屋,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这样一拆,房屋之间一下子就通透了,敞亮得很,既便于大家沟通,又便于相互监督,官员们不得不认真工作,效率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