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方法论(1)
(十)社会学解释
法社会学的思维与法律形式主义的思维。 如果同样的法律,可以进行不同的解释, 那么如何在其中做出选择,其实就是比较 哪一种解释方案具有更多的妥当性。这种 妥当性的判断,就必须结合社会学的分析。 考虑社会效果来做出解释。
总结
法律解释的操作性的技术。 首先确定解释所试图指向的目的,建构相 应的解释路径。 同时尝试进行解释立场上的“翻转”,从 攻击的角度寻找自己的解释策略中存在的 漏洞和弱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七)目的解释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法律解释技术。 法律是一种人类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论逻辑与因果论的逻辑的区别。 目的解释的基本切入点:这样来提问,“我们面 对的这条法律规则,立法者为什么要规定它,立 法者试图通过这条规则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我们对法律赋予的涵义,不吻合于立法者规 定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我们对法律的理解和执 行就必定是有问题的。
体系解释的局限性
在性质上,体系解释的效力依附于法律结构形式 的逻辑性。但是,法律的内涵的核心毕竟是具体 的规范意义,因此,不能把解释的落脚点完全建 立在体系解释的基础上。这最多是一个辅助性的 论点。 体系解释的主要功能是消除法条之间的可能存在 的表面上的冲突,因此更多的是在理论研究中加 以运用。
法律的“目的”的判断
不同的层次:具体规范的目的;该法律的 目的;最广泛的整个法律体制的目的。
法律的“目的”与法律体系的基本价值: 从法律基本价值的角度去分析法律的目的。 安全价值,效率价值,正义价值等等。
(八)合宪性解释
关于宪法的规范性特征的争论。 宪法规范的“第三人效力”:直接效力说,间接 效力说。 中国宪法司法第一案。 未来的发展趋势:合宪性解释将要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合宪性解释的内涵:多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与 宪法的精神相吻合的解释。另外,法律解释的过 程应该尊重宪法的价值判断。
(二)体系解释
体系解释所主张的要点:对于单个的法律条文和 单个的词语,不能孤立地看它的内涵,而必须在 体系上来分析它的内涵。 进行体系解释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1)需要解 释的法律规则在整个法律文本结构中的位置。在 不少情况下,位置中也蕴涵了一定的信息。(例 如第64条)。(2)结合整个术语体系来解释单个 词语的意义。例如解释悬赏广告的时候可以从法 律上的单方行为与双方行为的理论来分析。
法意解释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法意解释在对于新近出台的法律进行解释 的时候比较有效,但是如果需要解释的法 律本身已经久远,那么法意解释的作用就 会具有局限性。 物权法的解释与合同法的解释,也许可以 运用;但是对于民法通则的解释,这种运 用,其效果就不同。
(4)律文本的字 面含义过于狭窄,不能全面包含立法的意图,所 以必须扩张文义的范围。只有通过扩张文义的范 围才能够得到对法律的正确的理解。 扩张解释的特征:当某个规范的解释,可以比较 窄也可以比较宽,二者都是可能的文义范围的时 候,取含义比较宽的那种解释。 例子:关于支出的“必要费用”的解释。
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一)文义 解释
文义解释原则上是一切法律解释活动的起点,法 律解释不能超过可能的文义范围。如果超过文义 范围,其实就很难说是在解释和适用法律了。 文义解释,一般是就词语的通常的意义来进行解 释。普通文义解释的依据,就汉语而言,如果是 普通词汇,可以根据《新华字典》之类的语言工 具书所提供的解释。 如果涉及专业词汇,那么就不能依据一般人的理 解,而必须按照专业群体的通常的理解来进行解 释。
(六)当然解释
当然解释是根据通常人所认可的事理的逻辑来做 出法律解释上的结论。 举重明轻;举轻明重:根据规范目的的判断,如 果包括了A,那么必然包括B。那么认为B也属于 法律规范处理的对象,就是当然解释。 例子:如果规定过失需要负责,那么故意更加要 负责。 需要注意是是,是否允许“反对解释”?方面的 推论。例如法律禁止甲从事行为,是否就意味着 允许“除甲之外的人”从事有关的行为?
文义解释的基本规则
同一性规则:原则上同样的法律在不同的地方如果使用的 是相同的概念,那么应该做相同的解释。如果确实要给出 不同的解释,必须进行特别的论证。 可期待性规则:通过解释赋予某一词语以一种含义,必须 是可以合理期待一般的人都理解这种解释为前提。 唯一文义下的排除规则:如果某一词语只可能给出一种解 释,那么就要排除运用其他方法来进行解释。只有当存在 复数解释可能的情况下,才可以进一步运用其他方法,在 这些可能的解释中进行选择。
(三)法意解释
法意解释所主张的要点:法律的真正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内涵是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所具有的规范意图。符合 该规范意图的理解,才是对法律文本的准确理解。 能够用来表明立法者的规范意图的文献资料:最主要是是 立法说明(准法律效力);立法理由书;制定法律过程中 出现的草案。 关于法意解释的理论争论。是主观法意还是客观法意?究 竟是否可以寻找到立法的时候立法者的意图?并且即使寻 找到这种意图,它就一定是合适的吗?通过这些论争,可 以进行不同目的的论点操作。
(九)比较法解释
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共通性的原理,援用 国外的立法和判例来作为解释中国法律的 参考因素。 这种法律解释方法,虽然不具有形式上的 拘束力,但是往往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尤 其是在中国这个后发的继受法国家,这种 法律解释方法,往往能够得到较多的认同。
比较法解释的运用
必须掌握基本的比较法的知识。 必须选择具有基本的可比较性的对象。大 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分。 不是简单的法律对比。必须关注判例和学 说。 分析中国的制度的“来源”,然后运用比 较法方法。【混合继受问题】
(5)限缩解释
限缩解释的解释学操作方向与扩张解释相反,是 指法律文本中使用的字句的“自然”含义过于广 泛,这不符合立法者的意图,因此必须限缩其指 向的范围,这样才能够得到对法律规范的正确的 解释。 例如;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行为无效。这里的 “法律规定”就需要进行限缩解释。另外,有的 时候法律笼统地讲“合同”,必须限制性解释为 债权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