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规律是指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 和分布的规律;非地带性规律是指在非地带性 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和分布的规律。
1.4 地域分异的尺度
以分异现象涉及的范围为依据,分为:
1.4.1 全球性分异 1.4.2 (全)大陆、 (全)海洋分异 大尺度分异 1.4.3 区域性尺度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通过小尺度区 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可以反映大尺度分异规律。
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 学观点进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 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 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
划分出苔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 草原地带、草原地带、干草原地带、 荒漠地带、潮湿森林地带,对地域 分异规律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地域分异(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1.2 地域分异的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 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 化(异),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的原因和因子。 地域分异规律:制约或支配地域分异的规律。
1.3 两类地域分异因素
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南北)分布不 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 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 素,简称为地带性因素。
洪堡1859年5月6日在柏林逝世。洪堡是近代自然地理学 的奠基者,近代气候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植物地 理学和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 了科学事业,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洪堡的主要著作有《 宇宙》5卷,《中部非洲》3卷和《新大陆热带地区 旅行 记》30卷等。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德国科学院 在1860年建立了洪堡基金会。
1.6
11.2
2.2
22.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5
28.9
5.7
39.9
7.8
37.0
7.3
0.8
0.1
海洋 (深度:m)
0-200 2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4000-5000 5000-6000 6000以上
148.9
29.2
各级深度所占面积
×106km2
占地表面积 (%)
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 275-前193)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纬度 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 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
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 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 异规律的认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水道1000多条,一一穷源 究委,详细记述了流经地区的山陵、原隰、城邑、关津 的地理情况。
Humboldt,Alexander (1769~1859)
德国探险家和科学家。早年赴南美考察五年,出版了30 卷本的《1799~1804新大陆亚热带区域旅行记》。洪堡 最先确定了等温线与等压线的概念。绘制了全球等温线 图。他也是研究动植物群落与地球环境关系的先驱。在 对火山的考察中,认识到了岩石水成论的局限。洪堡在 各个领域的贡献使他成为近代地质学、气候学、地磁学、 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河流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物候、山地气温的垂直变化。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地理考察、比较的方法,对河 流的侵蚀作用、岩石特征、腾冲火山现象、西南的岩溶 现象、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观察。
19世纪德国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 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
1.4.1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性地域分异有四种表现形式: 海陆分异 热力分带性(地带性分异) 海陆起伏分异 大陆外形格局
海陆分异
海洋和大陆的对比(四大洋和七大洲),如何造 成的?
大陆基本成对分布 海洋面积比大陆大 海陆分布在各纬度上分布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
于北半球
热力分带性
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 等导致不沿纬线方向(东西)的地域分异,其所 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 线方向延伸,相对于地带性而言,称为非纬度地 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因素和规律的区别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指①太阳辐射的 纬度分布;②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 关系、地势起伏、岩浆作用和构造运动。
五带划分
海陆起伏分异
海陆起伏曲线 地壳形态 两级最大的地貌形态:大洋盆地和大陆
8844.43
不同高度和深度所占面积比
陆地 (高度:m)
3000以上 3000-2000 2000-1000 1000-500 500-200
200-0 0以下
各级高度所占面积
×106km2
占地表面积 (%)
8.5
塔克拉玛干沙漠 青藏高原
北极熊 热带丛林
A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
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B 呢?
D
C
赫特纳(德国人,1859~1941 ):从 远古到现在,地理学的明确的主题 乃是认识地理区域之相互差异。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一节 地域分异:认识过程、概念、因 素与尺度
27.5
5.4
15.3
3.0
14.8
2.9
23.7
4.7
72.0
14.1
121.8
23.9
81.7
16.0
4.3
0.8
361.1
70.8
大陆的外形格局与面积分异
大陆外形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 环太平洋为地震火山带;西太平洋为岛弧分布区 海沟主要分布于大陆的边缘 南北大陆之间为“地中海”带 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小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 第三节 垂直带性分异、三维地带性、高
原地带性 第四节 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1.1 认识过程 1.2 概念 1.3 两类地域分异因素 1.4 地域分异的尺度
1.1 认识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 获得并加深认识的。
地球获得太阳能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 中天时太阳光线对该区的入射角以及太阳光线 经过大气圈时所发生的变化。
太阳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决定着气温、气压、湿 度、降水和风向等气象要素在地表呈带状分布。
热力分带横贯海陆的大气圈,是全球性的。
热力分带性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日地距离和黄赤交角是热量不均匀的背景或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