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基础知识1、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此后,中国确立了包产到户的基本经营制度,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所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三农”问题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3、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
4、经历了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三农”问题从不断积累、矛盾凸显到逐步得到解决。
“三农”工作围绕着“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这一主线不断拓展。
5、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其本质是农民不能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能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的问题。
所以农业社会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农业社会对农村是公平的。
6、农业税历史:始于公元前594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朝时形成制度,到2006年彻底废止农业税,整整是2600年。
7、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曾掀起一起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8、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对峙十年):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9、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土地所有制由农民所有制转化为了集体所有制,三大改造以前农民土地所有制是私有。
10、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三个一号文件,三个主题:农民、农业、农村,形成了新时期“三农”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11、新农村建设的特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2、新型农民的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较差。
(2)农业现代化与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3)农民知识技能水平不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
(4)对“三农”投入不足,拉动力不够。
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5、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按照公平的原则,制定公共政策,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不利于“三农”发展的缺陷,促进“三农”更快地发展。
坚持社会公平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阶层差别。
坚持县域为主原则——县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主要责任,进一步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着力增强县城、中心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能力,着力增强农村社区对城市文明的接纳能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
坚持合力推进原则——切实改变农口部门就“三农”论“三农”、农外部门与“三农”不相关的传统管理体制和工作格局,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心、合力、合拍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当地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工作上采取一些相应的“统筹”举措,促进城乡一体化,避免坐失良机,形成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围绕城乡一体化目标、各有侧重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格局。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类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2、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产业。
3、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
城镇化1、城镇化要农民自愿,同时要遵循规律,不是简单的让农民洗脚进城,最核心的是人口聚集,实现二三产业结构转移,促成更多的市场机会;让农民拥有市民待遇。
2、城镇化与城市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散居到聚聚、从务农转移到二三产业3、城镇与城市的区别:只是人口数量不同,功能差不多4、城镇化对现代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重要推动力,人口聚集可以产生规模效应,使得边际成本降低;同时市场将会迅速增长与多元化5、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推动着工业产业升级。
城镇化发展了,市场变大了,最需要的产品数量与种类就变多了;同时城镇化发展促使地租变贵,工厂必须的提高效益或者转移才能生存6、我国城镇化发展空间:城镇化进程具有阶段性,呈S型发展,初期发展缓慢,当城镇化水平达到20%后则加速发展,接近70%时发展才趋于缓慢,现在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为52.6%,所以我国靠城镇化发展推动经济的快速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农业的特征1、农业生产过程是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共同作用的过程。
2、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关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2)自然再生产的结果与经济再生产的目的一致;(3)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的基础;(4)经济再生产对自然再生产起主导作用。
3、农业的一般特征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这一本质特征,使农业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产业部门的一般特征。
主要体现在:(1)农业的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
(2)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3)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4)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
(5)农业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
(6)农产品具有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
(7)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
(8)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的特点。
4、农业的贡献:(1)产品贡献。
农业部门为国民经济提供食物和原料,这种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及其背后的价值贡献。
(2)要素贡献。
农业为国民经济提供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3)市场贡献。
农民是工业品的买者,为工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和空间。
(4)外汇贡献。
农产品出口为国民经济发展赚取外汇。
(5)增长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6)生态贡献。
更进一步来看,农业还有以下功能:一是社会稳定功能。
农业是一个安天下的产业,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更是如此。
二是文化传承功能。
农业是形成和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三是休闲观光功能。
农业的自然特性和文化功能,使农业成为人们回归自然、追溯历史的好去处。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1、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家庭承包经营。
2、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3、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4、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意义:(了解)(1)家庭承包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
(2)家庭承包经营能够容纳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季节性、区域性的特征,也能够有效地承接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3)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制度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必然要求。
5、合作社的“五自”原则,即:自愿入社、自筹资金、自行管理、自负盈亏、自主分配。
6、合作社的本质是劳动者的联合,不是资本联合,资本入股则是从属性;股份制是资本的联合。
决策权:农合组织社员身份平等,社员大会是一人一票;股份制是一股一票自由度:社员退社可以带走股份,但不允许股份自由买卖和私自出让;股份制任何时候无权要求退股,只能将股票转让或出售7、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区别:生产资料:合作经济是劳动者的经营形态,集体经济生产资料属于集体所有退出:合作经济退出可以带走股分,集体经济退出就不再占有集体财产权利:合作经济是一人一票,集体经济由集体说了算8、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有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公司+农产”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想载体,它既可以通过在组织内部发展龙头企业来实现产业化经营,又可以依托自身的组织优势,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有助于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其有利于农民科技意识、营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育,又可以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4)有助于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中介来引导农民,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广大农户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使政府制定的农业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可以及时得到由政府发布的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等信息,提高政府对农业调控的实效性。
9、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一大批农户组成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形成农工商有机的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中的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
10、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产业一体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
如何建设现代化农业1、现代化农业标志:不断提高的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为标志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
3、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农业。
4、从内涵来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5、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
社会保障制度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最为重要的养老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虽然现在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是保证程度依然很低,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相对较低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新生儿出生当年,随父母自动获取参合资格,并享受新农合政策,自第二年起按规定缴纳参合费用。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是由政府负责组织实施,针对广大农村居民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新”是相对早期开展的以农民自我储蓄为主的老农保而言的,“新”体现在政府的组织责任和财政投入(包括兜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