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松针提取物的药理研究进展

松针提取物的药理研究进展

松针提取物的药理研究进展黄晓峰刘红煜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本文综述了今年来松针提取物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松针药用资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松针;药理研究;应用松针为松针(P ine needle)系松科(Pin acea e)松属(Pinus)植物的叶,别名猪鬃松叶、松毛、松须。

我国可药用的有马尾松、湿地松、油松、华山松、云南松、红松、黑松、雪松等。

据《本草纲目》记载:“松叶,性温苦,无毒,入肝、肾、肺、脾诸经,治各脏肿毒,风寒湿症、肿疱,能促进毛发再生,强健肝、肾、心、脾、肺五脏,延年益寿”。

松树药用的代表部位是松针,含有大量生物黄酮类物质、前花青素,叶绿素、多种维生素等。

现代研究表明,松针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抗氧化、抗疲劳、减缓衰老、抗突变、降血脂、降血糖、抑菌等作用。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辅助治疗风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等症,其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现将近年来松针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人体产生过剩的自由基会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甚至会引起癌症、衰老和心血管系统等多种疾病。

松针提取物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实验表明,黄酮有明显地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松针黄酮可以清除OH,抑制OH所致丙二醛产生,减少红细胞溶血,减轻肝线粒体膨胀程度[1]。

周伟[2]等在松针提取液对DNA氧化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小鼠短期连续服用松针提取液后,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性升高,体内蛋白质供能比例降低,血红蛋白含量明显提高,血细胞DNA损伤率明显降低,说明松针提取液可以降低血细胞DNA的损伤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2抗衰老作用松针具有明显增加老年大鼠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代谢产物含量,提高组织膜酶的活性,改变膜脂流动性,研究表明松针可通过提高体内抗自由基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从而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的正常发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3]。

陈长武等[4],实验研究发现松针提取物能明显提高小鼠耐缺氧和抗疲劳能力,促进小鼠胸腺和脾脏质量增加,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表明松针能够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3抗肿瘤作用陈毓强[5]等进行马尾松针叶乙醚提取物对移植性肿瘤作用的试验,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对S180、HepA、EAS的抑制率分别为50.20%、52.3%、61.29%。

K w ak CS[6]等进行体内外实验观察松针抗癌抗诱变活性,结果表明,松针乙醇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SNU-638、MCF-7、HL-60细胞增殖,并对S180实体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松针油在体外通过bcl-2可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并抑制端粒酶活性[7]。

4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危险因素,松针提取液能明显改善脂类代谢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彭欣莉等[8]给高血脂大鼠喂饮松针黄酮后,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降低,说明松针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王焰山等[9]将高脂乳剂(10m L/kg)拌入少量复合颗粒饲料中每日上午给家兔喂饲连续8周,从高脂血症造模成功的家兔取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

结果显示,经松针提取液治疗后,家兔血TG和MDA的含量降低,SOD活性和总抗氧化活力增强,表明松针提取液对高脂血症有较好的降脂和抗氧化作用。

5降血糖作用Mi Joun g Kim等[10]用大鼠做松针挥发油对Ⅱ型糖尿病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其挥发油能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提高血瘦素水平。

王春梅等[11]通过给小鼠连续灌胃松针提取物,研究其对正常小鼠血糖、肾上腺素和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小鼠血糖的影响,结果表明松针提取物具有显著降血糖的作用。

6抑菌、抗病毒作用松针抑菌效果较好,其抗菌成分为胡椒酮、虎杖甙、土槿酸、花旗松素、甲基胡椒酚等。

徐丽珊等[12]通过马湿地松、尾松、黑松松针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曲霉等的抑菌研究,结果表明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尤其对枯草杆菌、曲霉的抑菌作用最明显。

曾维才等[13]通过研究松针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实验,表明嫩松针的醇提取物对常见的食物腐败菌有(>>下转第页)18201220生物技术世界年第3期生物技术世界年第3期抑菌作用,其抑菌效果比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明显。

7展望松针提取物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药理活性广泛,临床应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开发出一系列天然保健食品和药品。

但目前对于松针提取物的药品开发利用报道不多,随着对松针提取物药理作用及临床试验等探讨,我们相信,松针提取物的药用产品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张培刚,郑鸿雁,昌友权,等.松针黄酮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9):506-508.[2]周 伟,曾 明,郭层城.松针提取液对D N A 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3):39-40.[3]单红梅,朱玉宝,李从阳,等.马尾松针抗衰老机制的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91-92.[4]陈长武,昌友权,曲红光,等.松针提取物抗衰老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9):465-467.[5]陈毓强,陈家璇,吴柄南.青松叶化学成分与抗癌活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8(4):219-220.[6]K W A K C S ,M O O N SC ,L E EM S.A n tio xid an t ,an tim u tag en i c,an d an titu m o r effects ofp i ne n eed les:Pi n us den si flo ra[J].N utrC an c-er,2006,56(2):162-171.[7]魏凤香,李美玉,宋宇宏,等.松针油诱导肝癌H ep G 2细胞凋亡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中药材,2008,31(8):1197-1200.[8]彭欣莉,郑鸿雁,昌友权.松针黄酮抗氧化和降血脂作用研究[J].食品营养,2005,26(12):175-176.[9]王焰山,张自文,黄晓萍,等.松针提取液对实验性高血脂症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35-36.[10]M i Jo u n g K i m ,Ji n H on g A h n 1,K an g H o Ch o ,i etc.E f fects o f Pi n e N eed le E xtract O i l on B lo o d G l uco s e an d S eru m In s ul i n L evels in d b /d b M ice[J].K o rean So c Fo o d Sci N u tr,2006:35(3):321-327.[11]王春梅,王海莉,等.松针提取物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07,8(2):121-123.[12]徐丽珊,张萍华,张敏欢.松针捉取物的抑菌作用初探[J].食品科学,2009,30(1):384O .[13]曾维才,贾利蓉.松针提取物抑菌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学,,3()2.1.3正交试验结果据表2可知,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示最佳提取工艺为A2B2C3。

,即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

2.2成型工艺考察将按上述提取工艺所得药液浓缩,经真空减压干燥工艺制得芍甘提取物粉末,粉碎,备用。

2.2.1制粒辅料试验中分别以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为赋形剂,将其分别以1:10、2:10、3:10、4:10、5:10的比例与提取物粉末混合制粒,从制剂的粒度、制剂的溶化性、制剂的水分、制剂的吸湿率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得出的制剂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出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赋形剂的颗粒融化性差、吸湿率较高,以淀粉为赋形剂的颗粒水分含量虽然最小,但粒度不合格率较高,综合考虑选取水分含量小、吸湿率低、力度不合格率小、混悬均匀的糊精为赋形剂(2:10)。

为了掩盖颗粒酸苦之味,选取甜蜜素为矫味剂,其与芍甘提取物粉末比例为1:80)。

2.2.2确立处方处方:芍药(1720g )、甘草(1720g )加辅料适量,共制成1000g 颗粒规格:5.5g/袋,根据临床实际用量,一天三次,每次一袋,温水冲服。

2.2.3最佳工艺:按处方比例量取芍药、甘草加12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的稠膏,减压干燥,得干浸膏;粉碎成细粉后过筛(100目)。

加入糊精(药粉:糊精=5:1),加入甜蜜素(0.5%)混匀,用95%的乙醇制粒,过一号筛整粒,装袋。

2.2.4中试生产:按本品处方10倍量原料投料,依上述工艺制备,平均成品率为91.3%,说明上述工艺稳定、可行。

3讨论制剂工艺考虑本方在《伤寒论》及现代临床中常以汤剂服用,故采取水煎煮提取法,验证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工艺稳定可行。

本试验中芍药与甘草比例为1:1,但部分文献[3~4]提及芍甘汤采用芍药与甘草为2:1配比时,抗炎镇痛效果更好。

寻找芍药与甘草的最佳配伍比例,并制成适宜剂型,使其满足“五方便”特点,仍是今后的工作中重点。

参考文献[1]张玉梅,赵娜娜.芍药甘草汤的临床研究及药理作用研[J].吉林中医药,2010,30(5):439-441.[2]刘平.芍药甘草汤止咳平喘和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海南医学,2008,19(1):110-112.[3]郑富超,郑秀丽,郭玉成,等.芍药甘草汤不同配伍比例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2008,25(2):213-214.[4]李海燕.芍药甘草汤证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10.(>>上接第18页)202012200907:87-9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