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藤茶的研究进展

藤茶的研究进展

http://www.paper.edu.cn

-1- 藤茶的研究进展1

平政,蒋才武

广西中医学院,南宁(530001)

E-mail:pingzheng@sogou.com

摘 要:本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对药食两用植物—藤茶的

研究进展,提示了藤茶药用资源的研究开发前景。

关键词: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应用,研究进展

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 W.T.Wang],是葡萄科

(Vitaceae Michx)蛇葡萄属(Ampelopsis)的一种野生木质落叶藤本植物,俗称山甜茶、甘露

茶、白毛猴、白茶、白茶饼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

福建等地。我国壮族和瑶族百姓将其幼嫩茎叶,经揉制、干燥用于感冒、发热、风湿病、

中暑、头晕、肠胃不适等症,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文献报道藤茶及其提取物有抗氧化、

抗肿瘤、抗病毒、抗炎镇痛、广谱抗菌、降血糖、降血脂、保肝等作用。药理实验证明其

功效主要是由黄酮类化合物尤其是二氢杨梅树皮素(Dihydromyricetin)和杨梅树皮素

(Myricetin)所致。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藤茶中黄酮总含量高达40%左右,其中二氢杨梅树皮

素的含量20%以上,杨梅素的含量1.6%以上 [1]

,这惊人的高含量预示着藤茶有极大的研究

和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对藤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概述如

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藤茶化学成分的种类

周天达[2]

等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3,3’,5,5’7-六羟基-2,3-二氢黄酮醇,即二氢杨

梅素(简称DMY}。何桂霞[3]

等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得另一种黄酮类化合物

3,5,7,3,4,5-六羟基黄酮,即杨梅树皮素(简称MYR)。进一步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

4'-羟基-3-甲氧基异黄烷-7-0-a-L-鼠李糖(1→6)-β-D-葡萄糖甙即藤茶甙

(grossedentataside)、橙皮素、二氢槲皮素、芹菜素、山萘酚[4][5]

;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

离得到了槲皮素、槲皮素-3-O-ß-D-葡萄糖苷,花旗松素、洋芹素、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和

没食子酸、没食子酰-β-D-葡萄糖、没食子酸乙酯、棕榈酸、没食子酸甲酯[6][7]

;从正定醇

提取物中分离出4’-羟基-3’-甲氧基异黄烷-7-O-吡喃鼠李糖甙即藤茶素

(grossedentatasin)[8]

;从乙醚浸膏中分离得杨梅苷[9]

;从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ß-谷甾醇、

豆甾醇和齐墩果酸[4]

显齿蛇葡萄中含有挥发油成分,从中分离出28种香气成分,主要有反-2-己烯醛、苯乙

烯、三甲基-7-吡嗪、苯乙醛、α-萜品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紫罗酮、顺茉莉酮、

雪松醇、6,10,14-三甲基地-十五烷酮等[10]

;富含多种微量元素,Fe(245.00µg.g-1

)、

Cu(21.00µg.g-1

)、Zn(56.60µg.g-1

)、Ca(322.00µg.g-1

)、Mg(2265.00µg.g-1

)、Mn(600.00µg.g-1

)、

Se(0.18µg.g-1

)、Na(62.50µg.g-1

)、F(24.30µg.g-1

)、I(0.21µg.g-1

)、K(15625.50µg.g-1

及Co(0.50µg.g-1

)[11]

。熊皓平等[12]

研究表明显齿蛇葡萄水浸出物近50%,多酚类化合物

1

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562002) 项目的资助。

http://www.paper.edu.cn

-2- 约20%,水溶性糖约15%,氨基酸约5%,黄酮类化合武汉量大于30%,水溶性蛋白质约

0.7%,总灰分7.1%左右。物含量大于30%,水溶性蛋白质约0.7%,总灰分7.1%左右。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定量分析

对藤茶中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最为系统和成熟。一般的工艺

流程如下:原料经脱脂脱色后,一般以80%-95%乙醇浸泡或回流提取得到总黄酮,也可

以甲醇回流或用水煎煮法提取得到总黄酮粗提物;依据藤茶黄酮溶于热水不溶于冷水、以

及两种组分在乙醇、甲醇、丙酮中的溶解性差异对总黄酮提取液采用除醇、重结晶、过柱

等方法加以分离,可得到DMY、MYR两种主要活性成分。

李卫[13]

以藤茶为原料,以水为提取剂,对藤茶中的二氢杨梅素进行逆流提取,研究表

明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用PH8-9的沸水提取60min。杨玲[14]

等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微

波辅助萃取DMY的最佳工艺参数,即提取温度为95℃,微波加热时间为15min,料液比为

1:20。此时DMY的得率可达到27.33%。王岩[15]

等以DMY为含量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

提取工艺进行了优选,实验结果表明乙醇浓度和提取次数对DMY提取量的影响有显著意

义而乙醇用量和提取时间影响较小,试验确定最佳工艺为80%乙醇,10倍药材量,加热回

流两次,60min/次。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RP-HPLC法在定量分析中应用广泛。覃洁萍[16]

以ZrOCl

2·8H

20为络

合剂,用差示分光光度法,最大吸收波长为318nm,测得广西瑶族藤茶中总黄酮含量

37%-46%,DMY35%-41%,MYR1.06%-1.23%,藤茶样品溶液中黄酮类成分与ZrOCl

2络合

前后的吸光度差值与黄酮类成分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而样品中共存的其它

组分如叶绿素等由于在此波长下不发生吸收性质改变对测定无影响,此法较好地解决了背

景吸收的问题,可省略除叶绿素这一步骤,使测定更加简便。李瑛琦[17]

研究了可以实现同

时对DMY和MYR进行含量测定的HPLC法色谱条件:以乙腈一2%冰醋酸(23:77,v/v)作流动

相,以275nm作为检测波长时,二者均有较高的灵敏度,测得DMY和MYR(江西产藤茶)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3.5mg.g-1

(RSD=2.5%)和17.0mg.g-1

(RSD=3.0%)。王岩[19]

等运用

RP-HPLC法对藤茶DMY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1.3 质量控制方法

对中草药及其制成品中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评价其质量是中药现代化

及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问题之一。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可以作为衡量不同的产地、采摘不

同季节的藤茶的质量评价标准指标。熊皓平[18]

以二氢杨梅素为标样,选择波长294nm,采

用三氯化铝分光光度法,建立了藤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李瑛琦等[17]

将DMY和MYR

作为指标成分,建立了两种成分的对照品质量标准和藤茶药材的质量标准,为该药材及其

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参考。

2. 药理作用研究

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藤茶有广泛而显著的药理作用,黄酮类成分尤其是二氢杨梅树皮素

和杨梅树皮素是主要药效成分,对前人近年来对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的研究综述如下:

2.1毒性作用 http://www.paper.edu.cn

-3- 急性毒性实验文献报道不一致。长期毒性实验表明藤茶无明显毒性。藤茶水煎液灌胃

的最大耐受量为18g.kg-1

;藤茶乙醇提取液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为18g.kg-1

,藤茶乙醇提

取液小鼠腹腔注射为LD50

为9.65±1.38g.kg-1

。藤茶总黄酮(Tengcha flavonoids,简称TCF)

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为22.5g.kg-1

。DMY小鼠ig最大耐受量为5g.kg-1

,小鼠腹腔注射

LD

50及其可信限为1.41±0.13g.kg-1

(P=0.95)。MYR家兔皮下注射致死量为8-10g.kg-1[19]

广西藤茶总黄酮1.5g.kg-1

和0.3g.kg-1

(为临床日用量的50倍和10倍)大鼠灌胃12周,结果

大小剂量组动物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

与药物毒性相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20]

2.2 降血糖作用

藤茶中黄酮类成分对多种动物模型有降血糖作用。TCF0.10g·kg-1

灌胃5d能显著降低阴

虚小鼠的血糖水平,灌胃7d显著降低饥饿小鼠的血糖和肝糖原含量;TCF 0.05g·kg-1

小鼠灌

胃给药9d能明显改善氢化可的松诱发小鼠的胰岛素抗性;0.10g·kg-1

小鼠灌胃30d能显著降

低链脲霉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作用。DMY(纯度为98.4%)0.25g.kg-1

小鼠灌胃7d能明显

抑制四氧嘧啶诱导的小鼠血糖升高;0.125g.kg-1

小鼠灌胃7d能明显抑制肾上腺素诱导的小

鼠血糖升高;0.125g.kg-1

给药1h后可使葡萄糖负荷小鼠的血糖显著降低,但对正常小鼠血

糖无明显影响;0.125和0.25g.kg-1

灌胃给药30d可以抑制链脲霉素诱导的大鼠血糖升高,升

高其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减轻胰腺组织中淋巴细胞的浸润炎症反应,增加胰岛的数目

[20-22]

。MYR0.125g·kg-1

灌胃7d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对葡萄糖引起的血糖

升高在0.5h和1.0h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在1.0h时有明显的对抗作

用,对正常小鼠的血糖值未见明显影响[23]

2.3 抗氧化作用

文献报道了藤茶中黄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何桂霞[24]

等报道了

TCF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黄嘌呤-黄嘌呤系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的产生,半数清除量

IC

50为14.7µg.ml-1

;能有效抑制自发性和Cys-Fe2+

诱导的大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的生成,半数清除量EC

50分别为9.4µg.ml-1

、38.1µg.ml-1

;TCF2.5µg.ml-1

、20µg.ml-1

40µg.ml-1

对大鼠肝线粒体MDA的清除率分别为10.32%、27.58%、33.32%,认为TCF有清

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张友胜[25]

等报道DMY在0.01%-0.04%(wt)范围内对稳定

自由基DPPH的清除率达73.3%~91.5%;在FeSO

4-依他酸引发的亚油酸过氧化体系中

0.01%-0.04%(wt)范围内剂量依赖性抑制亚油酸过氧化物LPO的产生,效果等同或优于常用

抗氧化剂TBHQ。罗祖友[26]

讨了藤茶多糖(AGP)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AGP浓度5mg.ml-1

时还原能力强于2µl.ml-1

VE和30µl.ml-1

VC体系,且还原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在化学模

拟体系中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活性氧的产生;AGP体外能够提高小鼠血清抗活性氧能力;抑

制H

2O

2诱导的体外小鼠红细胞溶血,抑制小鼠肝组织匀浆及肝线粒体MDA的生成和肝线

粒体肿胀,说明AGP在体外具有抗氧化作用。AGP0.5-1

0.0mg.ml-1

腹腔注射

150mg.kg-1

.bw.d-1

12d能够显著减少小鼠体内肝组织MDA的生成,表明AGP具有一定的体内

抗氧化作用。

2.4 保肝作用

何桂霞[27]

报道了DMY0.05、0.1g·kg-1

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CCl

4致小鼠肝损伤血清丙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