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指标交换机类型机架式交换机一种插槽式的交换机,该类交换机的扩展性较好,可以支持不同的网络类型,但其价格较贵。
固定配置式带扩展槽交换机一种有固定端口数并带少量扩展槽的交换机,这种交换机在支持固定端口类型网络的基础上,还可以支持其它类型的网络,价格居中。
固定配置式不带扩展槽交换机仅支持一种类型的网络,但同时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端口端口数量通常分为16口、24口或更多端口数,一般来说端口数量越多,其价格就会越高。
端口类型一般有多个RJ-45口,还会提供一个UP-Link口,用来实现交换设备的级联,另外有的端口还支持MDI/MDIX自动跳线功能,通过该功能可以在级联交换设备时自动按照适当的线序连接,无须进行手工配置。
传输速率以10/100Mbps自适应能够通过网络自动判断、自适应运行,如果是一般公司或是家庭局域网的话,相信百兆交换机就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了。
100/1000Mbps自适应传输模式全双工自适应模式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数据流是双向的,用来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
半双工自适应模式半双工模式指不能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要么只能接收数据,要发只能发送数据,数据流是单向的。
是否支持网管支持网管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管理程序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集中化的管理,包括配管理、性能和记账管理、问题管理、操作管理和变化管理等。
一般交换机厂商会提供管理软件或第三方管理软件来远程管理交换机,现在常见的网管类型包括:IBM网络管理(Netview)、HPOpenview、Sun Solstice Domain Manager、Rmon管理、Snmp管理、基于WEB管理等,网络管理界面分为命令行方式(CLI)与图形用户界面(GUI)方式,不同的管理程序反映了该设备的可管理性及可操作性。
不支持网管交换方式存储转发在交换机接收到全部数据包后再决定如何转发,可以检测数据包的错误、支持不同速度的输入、输出端口的交换,不过数据处理时延时较长。
直通转发在交换机收到整个帧之前就已经开始转发数据,这样可以减少延时,但由于直接转发所有的完整数据包和错误数据包,使得给交换网络带来了许多垃圾通信包。
背板吞吐量背板吞吐量bps 交换机接口处理器和数据总线之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其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会越强,如两台同样是16口的10/100Mbps自适应的交换机,在同样的端口带宽与延迟时间的情况下,背板带宽宽的交换机传输速率就会越快。
一般5口与8口交换机的背板带宽都在1Gbps至3.2Gbps之间。
背板吞吐量越大的交换机,其价格会越高。
支持的网络类型仅支持一种类型的网络一般情况下固定配置式不带扩展槽交换机仅支持一种类型的网络,是按需定制的。
支持多种类型的网络机架式交换机和固定式配置带扩展槽交换机可支持一种以上的网络类型,如支持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A TM、令牌环及FDDI网络等,一台交换机支持的网络类型越多,其可用性、可扩展性就会越强,同时价格也会越昂贵。
支持协议和标准第1层:EIA/TIA -232、EIA/TIA -449、X.21、EIA530/EIA530A 接口定义。
第2层:802.1d/SPT、802.1Q、802.1p 及802.3x。
第3层:IP、IPX、RIP1/2、OSPF、BGP4、VRRP,以及组播协议等等。
冗余支持冗余组件一般包括:管理卡、交换结构、接口模块、电源、冷却系统、机箱风扇等等。
冗余强调了设备的可靠性,即不允许设备有单点故障。
对于提供关键服务的管理引擎及交换阵列模块,不仅要求冗余,还要求这些部分具有“自动切换”的特性,以保证设备冗余的完整性,当有一块这样的部件失效时,冗余部件能够接替工作,以保障设备的可靠性。
路由器十项性能指标指标之一:吞吐量吞吐量是路由器的包转发能力。
吞吐量与路由器端口数量、端口速率、数据包长度、数据包类型、路由计算模式(分布或集中)以及测试方法有关,一般泛指处理器处理数据包的能力。
高速路由器的包转发能力至少达到20Mpps以上。
吞吐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整机吞吐量整机指设备整机的包转发能力,是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
路由器的工作在于根据IP包头或者MPLS 标记选路,因此性能指标是指每秒转发包的数量。
整机吞吐量通常小于路由器所有端口吞吐量之和。
2. 端口吞吐量端口吞吐量是指端口包转发能力,它是路由器在某端口上的包转发能力。
通常采用两个相同速率测试接口。
一般测试接口可能与接口位置及关系相关,例如同一插卡上端口间测试的吞吐量可能与不同插卡上端口间吞吐量值不同。
指标之二:路由表能力路由器通常依靠所建立及维护的路由表来决定包的转发。
路由表能力是指路由表内所容纳路由表项数量的极限。
由于在Internet上执行BGP协议的路由器通常拥有数十万条路由表项,所以该项目也是路由器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般而言,高速路由器应该能够支持至少25万条路由,平均每个目的地址至少提供2条路径,系统必须支持至少25个BGP对等以及至少50个IGP邻居。
指标之三:背板能力背板指输入与输出端口间的物理通路。
背板能力是路由器的内部实现,传统路由器采用共享背板,但是作为高性能路由器不可避免会遇到拥塞问题,其次也很难设计出高速的共享总线,所以现有高速路由器一般采用可交换式背板的设计。
背板能力能够体现在路由器吞吐量上,背板能力通常大于依据吞吐量和测试包长所计算的值。
但是背板能力只能在设计中体现,一般无法测试。
指标之四:丢包率丢包率是指路由器在稳定的持续负荷下,由于资源缺少而不能转发的数据包在应该转发的数据包中所占的比例。
丢包率通常用作衡量路由器在超负荷工作时路由器的性能。
丢包率与数据包长度以及包发送频率相关,在一些环境下,可以加上路由抖动或大量路由后进行测试模拟。
指标之五:时延时延是指数据包第一个比特进入路由器到最后一个比特从路由器输出的时间间隔。
该时间间隔是存储转发方式工作的路由器的处理时间。
时延与数据包长度和链路速率都有关,通常在路由器端口吞吐量范围内测试。
时延对网络性能影响较大, 作为高速路由器,在最差情况下, 要求对1518字节及以下的IP包时延均都小于1ms。
指标之六:背靠背帧数背靠背帧数是指以最小帧间隔发送最多数据包不引起丢包时的数据包数量。
该指标用于测试路由器缓存能力。
具有线速全双工转发能力的路由器,该指标值无限大。
指标之七:时延抖动时延抖动是指时延变化。
数据业务对时延抖动不敏感,所以该指标通常不作为衡量高速路由器的重要指标。
对IP 上除数据外的其他业务,如语音、视频业务,该指标才有测试的必要性。
指标之八:服务质量能力1.队列管理机制队列管理控制机制通常指路由器拥塞管理机制及其队列调度算法。
常见的方法有RED、WRED、 WRR、DRR、WFQ、WF 2Q等。
排队策略:* 支持公平排队算法。
* 支持加权公平排队算法。
该算法给每个队列一个权(weight),由它决定该队列可享用的链路带宽。
这样,实时业务可以确实得到所要求的性能,非弹性业务流可以与普通(Best-effort)业务流相互隔离。
* 在输入/输出队列的管理上,应采用虚拟输出队列的方法。
拥塞控制:* 必须支持WFQ、RED等拥塞控制机制。
* 必须支持一种机制,由该机制可以为不符合其业务级别CIR/Burst合同的流量标记一个较高的丢弃优先级,该优先级应比满足合同的流量和尽力而为的流量的丢弃优先级高。
* 在有可能存在输出队列争抢的交换环境中,必须提供有效的方法消除头部拥塞。
2.端口硬件队列数通常路由器所支持的优先级由端口硬件队列来保证。
每个队列中的优先级由队列调度算法控制。
指标之九:网络管理网管是指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管理程序对网络上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计账管理、性能管理、差错管理和安全管理。
设备所支持的网管程度体现设备的可管理性与可维护性,通常使用SNMPv2协议进行管理。
网管粒度指示路由器管理的精细程度,如管理到端口、到网段、到IP地址、到MAC地址等粒度。
管理粒度可能会影响路由器转发能力。
指标之十:可靠性和可用性1.设备的冗余冗余可以包括接口冗余、插卡冗余、电源冗余、系统板冗余、时钟板冗余、设备冗余等。
冗余用于保证设备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冗余量的设计应当在设备可靠性要求与投资间折衷。
路由器可以通过VRRP等协议来保证路由器的冗余。
2.热插拔组件由于路由器通常要求24小时工作,所以更换部件不应影响路由器工作。
部件热插拔是路由器24小时工作的保障。
3.无故障工作时间该指标按照统计方式指出设备无故障工作的时间。
一般无法测试,可以通过主要器件的无故障工作时间计算或者大量相同设备的工作情况计算。
4.内部时钟精度拥有ATM端口做电路仿真或者POS口的路由器互连通常需要同步。
在使用内部时钟时,其精度会影响误码率。
在高速路由器技术规范中,高速路由器的可靠性与可靠性规定应达到以下要求:① 系统应达到或超过99.999%的可用性。
② 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MTBF>10万小时。
③ 故障恢复时间:系统故障恢复时间 < 30 mins。
④ 系统应具有自动保护切换功能。
主备用切换时间应小于50ms。
⑤ SDH和ATM接口应具有自动保护切换功能,切换时间应小于50ms。
⑥ 要求设备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
主处理器、主存储器、交换矩阵、电源、总线仲裁器和管理接口等系统主要部件应具有热备份冗余。
线卡要求m+n备份并提供远端测试诊断功能。
电源故障能保持连接的有效性。
⑦ 系统必须不存在单故障点。
中继与桥接中继是一种物理手段,用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
完成中继工作的设备叫中继器,它只对网络物理层的物理信号进行整形和放大,不涉及任何逻辑处理。
中继器不检查通过数据帧中的数据是否正常,也不检查数据帧的流向。
在逻辑上,可以把中继器看成是透明的,简单地认为中继器两端的网终是直接连接在一起的。
中继器是处于OSI/RM中第一层的设备,即物理层没备;由中继器的两端连接的网络,应当是同类网络。
这些设备应当具有同样的数据编码方法和同样的数据传送速度。
一般情况下,中继器所连接的两段网络应当采用相同的媒体技术。
网络的桥接指的是使用网桥把两个网段连接在一起。
网桥至少连接两个网段,它监听每个网段上的数据帧,检查其中的MAc地址并且把目的地址在另一个网段上的数据帧转发到相应的网段上。
网桥在内部使用一张表记录每个端口所连接的计算机的MAc地址,并根据这张表决定是否应当把接收到的数据帧转发到某个端口(见图3—8)。
使用网桥有两个明显的用途,第一是可以将一个网络分割成若干网段,减少每个网段上的计算机数量和数据流量,减少冲突的机会,使用网桥可以改善网络的性能,在网络负载较重时可以简单地把这些负载分配到各个网段上;第二个用途是可以把采用不同媒体技术的网段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