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初步分析与报告目的:研究并探討小兒营养不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价值。
方法: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并对两组患者家长的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两组家长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4%,较对照组家长明显更高(P<0.05)。
结论:在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干预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还能有效缓解患者家长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儿童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下,其智力发育、体格发育往往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还有可能会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而引发其他疾病,在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中,营养不良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因素[1-3]。
因此,一旦发现营养不良后,应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干预,对其膳食营养进行调节,尽可能地纠正其营养不良状况。
本次研究为了寻求合理有效的营养不良护理干预方法,选取了2012年1月-2015年12月10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干预,进而对小儿营养不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本院门诊儿童保健科随访的10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經膳食营养Z评分法评估,并结合其临床表现(体重低下、消瘦、营养性生长发育迟缓等),被确诊为营养不良。
所有患者家长对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进行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此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标准操作规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年龄1~3岁,平均(2.07±0.93)岁,其中男29例,女21例;观察组:年龄1~3岁,平均(2.05±0.89)岁,其中男28例,女2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本资料之间的均衡性保持良好,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干扰,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诊断标准根据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采用Z评分法对Z值进行计算,Z 值=(儿童测量值-参考标准中位数)/参考标准的标准差,分别得出年龄别体重Z值(WAZ)、年龄别身高Z值(HAZ)、身高别体重Z值(WHZ)。
Z值+2为营养过剩,WAZ>+2为超重,WHZ>+2为肥胖[4]。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年龄为1~3岁的幼儿;患者的父母或监护人具备一定程度的读写能力及学习能力,且自愿参与研究和调查。
排除标准:患有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及肢体残疾的儿童;患儿的父母或监护人不能接受问卷调查或无法配合研究。
1.4 方法1.4.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1)去除病因: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有效评估,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如针对小儿腹泻可采用肠道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同时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养。
(2)饮食疗法:在患者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其每天进食的食物量和品种,循序渐进,具体为:①热量供应:可在患者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饮食摄入的热量,待體重将要恢复到正常水平时,再逐渐减少摄入的热量,避免热量补充过度而致营养过剩;②食物品种增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在饮食中增加一些食物,如植物油、脱脂乳、水果等。
(3)支持、刺激疗法:可外源性补充锌剂、维生素、消化酶、白蛋白制剂。
1.4.2 护理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在每次患儿就诊时进行病情观察和记录,对患儿的饮食进行一般性指导,加强营养。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根据患儿的营养状况和治疗进展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单,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单进行护理服务,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制定随访计划,指导家长科学的评估方法,由家长每天定时对患儿进行评估,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单上进行详细的记录,记录后家长需每个月带领患儿返院进行一次保健。
在返院就诊时,护士需对家长记录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单进行检查,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临床护理路径表单以时间为纵轴,以护理服务内容为横轴,护理服务内容具体如下:(1)就诊时: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发育检查,并采用Z评分法对患儿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进行积极地沟通,深入了解患儿目前的喂养情况,沟通前,需要了解家长的心理状态,引导家长及时将内心的不良情绪宣泄出,并列举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告知家长无需过度担心,使患儿家长的情绪保持稳定;告知家长关于营养不良的治疗方法及重要性,具体指导如何进行相应的家庭营养保健护理,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安抚,沟通过程中,语言尽量生动有趣,还可采取一些肢体动作或卡通图片,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2)就诊后的家庭营养护理:根据患儿的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计划,给家长发放当月的营养计划表以及儿童营养膳食的宣传手册,宣传手册包含有儿童阶段的营养膳食要点、喂养方法、食物介绍以及注意事项,例如:1岁以上幼儿食物应软、烂、形状大小适中,每天三餐饭,膳食要多样搭配要合理,二餐奶,400~500 mL,1~2岁偏小者可在家长辅助下进餐,水果自己拿着吃,不要再榨汁和打成泥状吃。
2岁以上与成人进餐时间基本同步,餐间可增加点心、水果等。
3岁则完全可以自己进食,对患儿每天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行具体的说明,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叙述,手册中可穿插一些漫画图片;尽量补充必需氨基酸,可通过食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进行补充,一般情况下应确保每天蛋白质摄入达到0.7 g/kg,如出现贫血,可增至每天1.0 g/kg;根据患儿每天进行活动的情况,对每天热量的摄入进行控制,每天摄入的热量需达到112 kJ/kg,其中碳水化合物需占1/3,其余热量供应来自脂肪;告知家长饮食搭配应尽量咨询专业的营养师和医护人员;详细了解家长对患儿的喂养方法,对其错误认知进行有效识别和纠正,示范、讲解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法。
1.5 觀察指标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转铁蛋白(TFN),并对两组患者家长的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其中,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0~100分,共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为0~4分,总分=单个条目得分×20×1.25,临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家长的焦虑情绪越严重[5];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共包括25个条目,每个条目的分值为1~5分,总分为25~12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家长的疾病不确定感越强烈[6];使用自制的护理调查问卷对患者家长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十分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等3个选项,护理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7]。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重恢复至正常儿童水平,食欲增强;有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体重未恢复至正常儿童水平,但明显增高,食欲好转;无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得到缓解,体重未出现明显的增长,食欲仍然不振。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较对照组的80%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两组家长干预前后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家长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家长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 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4%,较对照组家长的78%明显更高(P<0.05),见表4。
3 討论营养不良主要是指因肠胃吸收功能欠佳、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营养物质消耗过快而导致机体内营养物质不足,多因慢性腹泻、吸收不良性疾病、食物短缺、喂养不当而导致,临床表现以体重低下、渐进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头发干枯、体弱乏力为主[8-10]。
儿童人群中发生营养不良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部分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不高,物质条件不足,儿童往往会因营养摄入不足而致营养不良[11-12]。
营养不良往往会导致儿童的生长发育缓慢,还可能会导致儿童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受到微生物的入侵,进而引发炎症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儿童死亡[13-14]。
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营养不良儿童的干预。
目前,临床上治疗营养不良以饮食疗法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患者的疗效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还应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15]。
常规的护理措施较为机械化,未能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护理需求,导致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效果欠佳[16]。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有计划地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路径表单,根据表单对不同阶段的护理目标进行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17-19]。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进展制定了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并在就诊时、就诊后对患者及家长实施相应阶段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就诊时对患者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就诊后进行儿童营养膳食的个体化指导,做到有始有终、有头有尾,而在家庭保健过程中,患者家长需根据护理指导和营养计划方案,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搭配,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每天摄入的热量、蛋白质,从而可循序渐进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