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教学情景生活化

以教学情景生活化

以教学情景生活化、促学生学习行动化坦头中学金隆戴伟摘要新课改渐入佳境,教学主体已经清晰,教学效果也日益凸现;但传统教学阴影下的机械、刻板等教学方法,唯知识观的功利性教学弊端仍然存在。

本文就如何选择、创建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景,教给学生浅显易懂、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促成学生学习行动化,保证《科学》课程改革得以继续、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符合《科学》学科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情景生活化学习行动化策略一、课堂教学中的存在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教学中落实知识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联系生活创建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习方法的教给以求“教是为了不教”。

但传统教学传承下的教学因为要达成知识传授为终极目标的教学目的,多年的积习左右了一部分的教师还继续着“昨天的歌谣”,穿着新鞋走老路。

[案例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电学知识。

第一节、电路组成。

请把书本翻到……教师的导入显然基于完成教材知识传授的目的,延续着传统教学的机械、刻板、直入,而由此所能引起的学生关注、兴趣以及由此而达成的学习内驱力、持久力大打折扣。

[案例2]学生做完杠杆平衡条件的分组实验,贪玩的便转动杠杆,抡得如同圆盘。

教师:(表情非常严肃)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乱玩,搞坏了咋办?快点儿填写实验记录。

教师遵循课前的预设,严格监管学生的活动。

在这次教学意外事故中,教师虽然看似制止了无关的学生活动,却以一种简单的方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同时还浪费了一次极好的资源生成。

[案例3]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

为了知道像的性质,我们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下面请大家观察演示实验。

(一开始,学生还都聚精会神,可由于实物演示太小,影响可见度,一些学生特别是后排学生便心不在蔫了,做起了小动作、说起了悄悄话。

老师也提高了音调。

)教师:同学们,认真看!我用等大的蜡烛在镜后接住像,所以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成的是虚象(个别学生小声嘀咕:什么是虚象?)……教师:因为两支蜡烛都放在同一直尺上,看一下它们与镜面的距离,又可得出像距等于物距,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又有学生嘀咕:为什么垂直?)……(终于有学生忍不住,大声说:“看不见,看不见!)教师:看不见的同学回忆这次实验,结合看书课后再理解一下。

科学学习突出探究为核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增加实验演示的比重。

但传统教学阴影下,教师不敢过分放手,往往以演代练,说教多于行动,于是便出现案例中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听得(看得)云里雾里。

[案例4]教师:今天学习的《光的折射规律》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学生:怎么记?太难了。

教师:我们要讲究方法,不要死记硬背!不少中学生会说:我们几乎每堂课都在听老师讲学习方法,可是,我们的学习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更好的改变。

我们必须承认:情况确实如此。

老师告诉学生:“你们要注意学习方法。

”然而,重要的不是老师的告诫或教导,而是学生自己的实际体验;重要的不是老师对“学习方法”的笼统介绍,而是学生所接受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指标的训练。

如何规避传统教学遗留的教学陋习?如何打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如何给予更优化、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这些都是保证新课改持续健康发展所亟须考虑的。

二、新形势下的《科学》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正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教学归宿,真正以人为本,这与传统教学以完成知识传授为终极目标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强调实践,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主探究……学科课程越来越强调实践性、综合性、情境性和探究性。

如果说课改之初,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条件;那么探索一条符合《科学》学科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给学生浅显易懂、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推进、深化《科学》课程改革的新的落脚点和增长点,也是《科学》课程改革得以继续、深入的长效保障。

可以说,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能自然地驱动学生学习的行动化,是突出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三、实施情景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一)、教师的教学技能要再提高1、科学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新课改理念,彻底告别传统教学中落后的观念、方法,从而提升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通过科学教师组内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同课异构打磨以及观看名家名段、讨教大家指点等形成适合初中《科学》的有效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以搭建生活化情景为平台,展开教学)。

暨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力争新到教师上课能入行、青年教师上课创新意、骨干教师上课有特色,资深教师上课能示范;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3、《科学》教学中要拆解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模糊、笼统和粗泛等问题,以创建生活化情景为载体,以学生实验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看、听、做、想、说”,培养学生“心动不如行动”的自主学习习惯以替代陈旧的、机械的死记硬背以及被动的听讲接受。

(二)、情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实践1、创建合理有效的生活化情景,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以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5]教师:(上课铃声响停一会了,还假装收拾整理教具…)学生:(坐着,表情有点迷茫)教师:(很关切地)怎么了?学生齐答:老师,上课了!电铃都响了好一阵子了!教师:(故作惊讶)哦!不过,说到这些,老师倒想起一个问题(稍作停顿),电铃为什么会响?学生:(有点儿不屑,有的还哈哈大笑)有了电呗。

教师:生活中用了电的还有吗?学生:电灯、电话、电风扇、电冰箱……教师:哇,你知道的可真多!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些家电有了电就能工作了呢?生:这个么……(教师板书课题-----电学知识、第一节电路组成)案例五中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高了关注度,激发了兴趣,顺利有效地组织教学;反观案例一,传统教学传承下的教学因为要达成知识传授为终极目标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导入便也直入居多,忽视情景的创建,缺乏人文的关怀。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或经历)重现情景,使学生明白科学源于生活。

[案例6]教师:我知道大家都是爸爸妈妈们的好帮手,能干很多家务活,对不对?学生(齐答):对!教师:谁能给大家演示一下晒衣服并加以说明?学生1:把衣服拧干,摊开晒在阳光下……学生2:最好挂在风吹得到的地方。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齐答):水干得快呀!教师:真是小鬼当家,厉害!这可都是我们今天才要学习的《蒸发和沸腾》内容呀!教师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现情景,引发学生“科学就在身边,我已经使用了科学知识”的感慨,从而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又利用学生的成功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塑学生的《科学》学习信心。

3、利用安全事故、安全常识及国家、国际大事重彩描绘突出情景,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需要。

[案例7]教师: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睡梦中的你突然醒来,闻到了一股臭味。

哎呀,不好,是煤气泄漏了……(学生听得鸦雀无声、神情紧张)教师:我们该怎么办?教师(静寂片刻):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煤气主要成分----CO的相关性质,再一起想办法该如何对付它,好吗?兴趣之外,需要就是学习最好的内驱力,而生存则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在这段情景呈现后,学生便会从心底里发出呐喊:我想知道,我要学!(三)、学生学习行动化习惯的培养1、及时、充分和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尊重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要学。

[案例8](学生做完杠杆平衡条件的分组实验,贪玩的便转动杠杆,抡得如同圆盘。

)教师(亲切地):好玩吧?(学生有点不好意思。

)教师:没关系!仔细看了吗?转的这么快,象什么?学生1:象车轮。

学生2:象滑轮!教师(用赞许的目光):对,看来这杠杆还跟滑轮扯上关系了!教师:今天实验后留一个问题请大家探究,杠杆真的跟滑轮有关系吗?传统教学以完成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偶发事件”等都强调“处理”、“应急”(如案例二);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课堂中的“意外”、“偶发事件”都是我们教学上宝贵的新生资源。

本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本性——“无”出发,为学生创造自由如“率性”、“尽性”的环境和空间,让“玩”变成一种学生顽强的探索和科学的研究,教师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忧愁和焦虑、成功和快乐,让课堂的一次意外成为教学新的生长点。

2、积极创建开放性实验,积极创造学生分组实验的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使学生乐学。

[案例9]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

为了知道像的性质,我们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下面请大家自己设计并进行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机械乏味的模仿,已知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兴趣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乏对实验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的考虑和科学的引导,扼杀了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力,甚至有可能是天才的创新。

俗话说“画留三分空,生意随之发”,本案例中的开放性实验则运用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双主”方式,在“教”与“学”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实验研究,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验实现知识的建构。

3、选择、教给和培养学生明确的、行动化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

[案例10]教师:今天学习的《光的折射规律》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学生:怎么记?太难了。

教师:可以比较光的反射定律归纳为“三线同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学生:那如何记住二角的关系?教师:回顾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密度越大,声速也越大;反观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介质密度越大,光速越慢,所以介质对光阻碍,因此光从低密度物质进入高密度物质,折射角和速度都变小,否则反之。

记忆方法的教给,不应是笼统粗泛的:“你们要注意学习方法。

”、“你们要认真。

”、“你们要用心”。

我们的认知,也是建立在前知识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联系,既促进旧知识的巩固,也强化了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教学情景生活化,提供给学生大量的鲜活事件尤其是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的事物和活动,特别是具有实际操作和实验的活动,丰富了各类刺激,增加了刺激的次数和强度,强化了知识的重现和输入,达到了巩固知识、培养情操的目的;通过学习的行动化,调动学生看、听、做、想、说,自主探究,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既培养了技能、思维方法,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