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篇一(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
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1)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2)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3)中国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篇二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意义论文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
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第一,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首先必须厘清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
由于这三个概念的含义比较接近,因而在日常用语中甚至在学术研究领域,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使用。
其实,这三个概念的含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爱国和爱国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爱国即热爱祖国,是一种人们在处理自己与所属祖国的关系时应当遵循的规范要求。
祖国的内容既包括自然要素,也包括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一定区域内的国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的统一。
因此,爱国是指对祖国的国土、人民和国家热爱的情感心理和思想行为。
它往往是感性的、具体的、零散的。
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心理和思想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关系的理性认识系统,它基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之情、坚定的报国之志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效国之行的有机统一。
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两个不可等同的概念。
爱国主义属于在社会生活中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体系,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作为重要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与其所依附的社会制度紧密相关,它强调公民具有热爱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政治责任和义务。
作为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其归属的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紧密相关,它要求人们把爱国、报国、兴国、强国、救国看作崇高美德,把卖国、辱国、祸国、乱国、叛国视为可耻行为。
爱国主义精神高于作为政治原则和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其所属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属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强调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强调激发民族志气,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社会功能的独特性。
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属于政治学的研究范畴,通过这种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高国家公民自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素质。
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通过这种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导国家公民自觉地恪守爱国主义道德要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在民族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它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能够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地升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毛说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从不间断的,又是日益发展、不断深化的。
在古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和外来侵略;辛勤创造中华文明,开发和改造祖国河山;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革新等。
在近代,由于中华民族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遭遇了极大的民族灾难所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中华民族压倒一切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所焕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从林则徐到孙中山,无数民族英雄志士仁人,为振救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由于没有找到一条引导中国爱国运动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历次爱国运动都功败垂成。
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以来,科学地解决了近代中国人民爱国运动一直没有正确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前途以及战略策略等问题,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邓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是对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的精辟概括。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弘扬和培育“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对于加强各民族的精诚团结,共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品格,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处理国内外各种事务中的集中体现。
“勤劳勇敢”是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中国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走了外来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发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自力更生,勤俭建国,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今天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坚持弘扬“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
它是一种自立自信、发奋图强、知难而进、前仆后继的精神。
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又勇于创新,不自满自足而又谦虚谨慎,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进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性、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第一,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
胡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进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今天,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而社会主义则是爱国主义不断发展的方向保证。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进步融人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第二,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伟大历史任务。
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压力和困难,会遭受各种各样的风险和考验。
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以胡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斗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三,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但是经济全球化并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否则,经济全球化也会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因此,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我国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化条件下,一方面,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推行强权政治,企图动摇我们作为民族国家主权象征的政府权威。
另一方面,面对国人的政治淡漠,如何以一种思想或理论来汇聚人心、重建政治信心,成为中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