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劳死”的开题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对"过劳死"的专门规定
2、对"过劳死"适用工伤有关规定的困难
3、我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四、"过劳死"的立法完善建议
(一)应当确立的原则
1.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原则
2.公平原则
(二)完善立法,完备责任,健全机构
1.对相关法律条款进行修改或补充
2.完备责任内容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一、“过劳死”的概述,包括概念和法律定位。
(一) "过劳死"的法律概念
(二) "过劳死"的法律定位
二、"过劳死"的成因分析
(一)法律方面的原因导致对劳动者的保护不足
1.立法上的空白
2.《劳动法》本身的缺陷
3.劳动者的维权程序难以启动
4.司法实践中证明责任的分担和现有法律程序的设置不合理
(二)用人单位的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三)政府监管的缺位
(四)与"过劳死"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三、"过劳死"问题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规制的现状
1、《宪法》中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规定
2、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法律规定
3、关于劳动强度的法律规定和关于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规定
4、关于对劳动者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
[5]奚潘良:《疲劳症和过劳死》[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6]李鲲:《典型人身侵权改判案例精析》[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7]王艳丽《.谈谈工伤认定的范围——兼谈过劳死[J].法制与社会》,2007
[8]杨立新,朱呈义:《新版以案说法侵权法篇》[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健全监管机构
(三)司法实务中的注意事项
1.受害方证据的提出
2.提供司法援助
3.先予执行
(四)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
预期目标:
现在社会上劳动者因过劳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并逐年增多。“过劳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治“过劳死”不但需要法律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文章通过对劳动者因过劳死的现状的探讨,分析了现行法律体系对劳动者保护存在的不足,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劳动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六)2012年5月指导老师第三次、第四次指导、修改。
(七)2012年5月底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工伤保险条例》
[3]罗喜财.《论知识分子过劳死的法律性质及劳动法的完善》[J].经纪人学报,2005
[4]黎建飞:《劳动法案例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综合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完善我国劳动法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准备工作情况:
1、选题,明确选题目的和意义
2、搜集资料,规划开题报告,设计协作大纲,明确写作重点、难点、创新点
3、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资料
四、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
(一)2011年11月初听取选题指导意见,确定选题。
(二)2011年11月中旬进行开题报告写作。
(三)2011年12月至2010年1月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
(三)2012年4月论文初稿写作
(四)2012年5月指导老师第一次指导、修改。
(五)2012年5月指导老师第二次指导、修改。
[10]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 题 报 告
论文(设计)题目:论“过劳死”的法律防范
学院、系:
专业(方向):
年级、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1年12月15日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目的和意义:
我国正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社会,但日益加剧的劳资纠纷却成为不和谐的音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紧张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过劳死”问题就是劳资双方矛盾交集的集中体现,且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过劳死”最早出现于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最近几年来,在我国也有急剧蔓延的趋势,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用人单位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用人单位迫使劳动者超时劳动,可以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经济利益,并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第二,劳动者自身因素。无论是客观上社会压力的趋势,还是主观上自我提升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过劳死”现象的发生。第三,社会因素。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过劳死”就是其中之一。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追求人的发展,基于此,“以人为本”就必需成为这一发展的前提。而要实现这一点,既不能靠利润效益至上的用人单位,也不能靠相对弱势的劳动者。唯有法律和制度堪此重任,让《劳动法》的条款真正得到执行,让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休息权正是其中之一)得到保障,并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和文化。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文化意识上的纠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强压的劳动者身心之上的重重负累,让他们获得像个人,而不是操作手,甚至是机器。不顾惜生命价值、将生命作为可牺牲成本的工作模式不应成为宣传的对象。我们期待“人”的观念真正在社会上得到彰显,这不仅事关避免“过劳死”悲剧的发生,更关乎人与社会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也应当建立和谐的职场文化。经济的发展是为了自由和更好的生活。如果经济的发展是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一人不自觉的被奴役的话,这种经济发展的意义就显得相当可疑。而社会的发展、进步的目的在于给予人,给予生命最大限制的尊重,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意义。
4、进行初稿写作,不断完善写作内容
5、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论文重点
6、规范论文格式,完善对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度的设计
7、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主要措施:
首先,在书本、杂志、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并仔细阅读,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其次,写出开题报告并交给老师指导,把自己的写作思路与内容和老师探讨,按老师的意思进行修改;最后,开始论文的正文的写作,主要是在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