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摘要:目前,“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因此,如何认清和把握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探索大学生有用教育的成长成才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所有教育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巨大课题。
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康健向上的优良态势。
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肯定。
“理想信念更加坚强,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赫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明提升。
”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他们在享受丰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危害,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表现出更为独到的心理特征。
因此,认真分析时代背景,了解把握当代“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成长成才规律,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表现“90后”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大脑皮层结构、神经系统等生理发育逐渐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大脑神经细胞结构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他们“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映灵敏,求知欲兴旺,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大大增强。
”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磨炼,其心理成熟远远落伍于生理成熟,认知能力落伍于活动能力,呈现出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矛盾的特征,引起某些心理方面的冲突。
如追求独立性与心理依赖性的冲突,情绪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求知欲强与辨别能力低的冲突,以及个别学生心理素质欠缺等。
1.行为理念超前,依赖心理强受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影响,“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备受呵护”的“禁锢”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个性张扬,特立独行,在行为理念上表现出高度的超前性和自主性,但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忠诚感;有较好的自我认知,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自信心强,自我意识强健,但行为个性“假成熟”、“真稚童”;有剧烈的“成人意识”,时刻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在理念上渴望独立,但因为从小缺乏磨炼,缺乏独立生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依赖心理强,独立抗挫折能力弱。
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
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会因此一蹶不振。
”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弱,抗压能力明明不够。
2.情感剧烈,情绪心境化“90后”大学生的情感剧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心境化”的特点。
他们情感剧烈,在喜悦的心境下,心情舒畅亢奋,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感到满意,做任何事都有动力,甚至对平时不感兴趣的活动也津津乐道;相反,若心境不佳,则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闷闷不乐。
由于“90后”大学生的情绪在时间上有更长的延续性,一件事情所引起的情绪反应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在心里。
因此,他们在某一方面得到喜悦和高兴的情绪,就会延续成为优良的心境;由于挫折失败引起的不快情绪,也会延续较长的时间,而成为抑郁寡欢的不良心境。
3.思维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知行背反在全球化浪潮下,人类文化由封闭、单一、排他性的发展状态向着同等对话、多元交融的趋向发展。
主导文化的垄断性和排他性色彩逐渐淡却,处于迎新潮流前沿地位的“90后”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取向权。
”他们对“无视人的多重文化需要、限制人的多种文化价值选择、压制人的多种文化创造欲望的传统道德理念与模式的合理性、有用性提出了质疑,对传统道德理念与模式的现代转向提出了剧烈的诉求。
”多数“90后”大学生既“遵从传统的道德,又吸收了西方的道德观念,既有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肯定,又有对西方道德理念的认同。
”4.心理素质层次性明明,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加快,“90后”的“天之骄子”面对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苛,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也比任何时候都大。
当代“90后”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分外群体。
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剧烈,但由于自幼成长在“温室”里,心理较为薄弱。
表现为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或情感上遇到挫折时,心理无法承受现实的挫折困境,个别学生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康健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有九成大学生存在或有过例外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明明表现出心理矛盾多、压力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
”二、“9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分析新时期新阶段,认识、分析并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成长成才规律,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一个严重课题。
1.环境制约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环境心理学家巴克(Barker,1968)认为行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普遍制约作用,行为环境改变,行为也会随之而改变。
行为环境对“90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价值情感以及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方面行为环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直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另一方面行为环境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各种能力意识和品德要求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举止中。
并且这种“自觉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所以,营造适合“90后”生活、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分外时期具有严重的作用和意义。
2.需要接受律“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从需要层次理论去探究教育方式应首先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才能被其内化为道德价值观念。
事实上,“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并不是统统的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的接收。
”“90后”只对那些能够真正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信息和领域感兴趣,他们在思维领域发生的种种变化无一不是和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联。
心理需要不仅决定着“90后”大学生的行为方向和追逐目标,而且还是维持详尽行为的动力源泉。
3.适应超越律适应超越律即“在社会要求与‘90后’大学生需要间保持节制张力的规律”。
从教育本身看,社会的能力要求与对象的思想水准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要从“90后”大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水平出发,既要适应“90后”思维认知的现有水平、适应他们能力素质形成发展的需要,又要“节制”超越他们现有的水平,将他们的思维认知、潜能和道德品质逐步提高到社会要求的水准上来,才能使其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维能力与思想道德品质。
4.主体间多向互动律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是指教育成就如何,主要取决于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广度和各个主体之间多向交往互动的深度,它更强调了主体的同等性。
“90后”大学生从心理上更渴望“同等”,他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同等的交往主体,他们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更喜欢以一种解放和同等的方式,在双向交流中相互提高,在“民主同等”的关系间交流例外的思想观念、知识智慧和价值立场,在接纳和学习对方中提升和优化自己。
5.知、情、信、意、行的矛盾突出规律“知”的狐疑表现在当“90后”面临现实生活的抉择时,他们常常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利益;“情”的迷茫表现为“90后”学生具有真性情,富有正义感,敢想、敢说、敢干,内心填塞了为正义、为真理而奋斗的大无畏气概。
但他们在“意志”与“信念”上缺乏持久性,简易随时间的推移和困难的增多而失去信心。
“行”的矛盾表现在他们对很多问题“知行分离”、“知行不一”,这足以说明当代“90后”的理性认识与行为选择相脱节。
三、根据“90后”成长成才规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科学的严重任务之一是研究发现规律、创新理论。
”遵循“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构建环境育人的亲和力教育、开展以人为本的适应性教育、开展民主同等的沟通教育、开展改变不合理认知的挫折教育等四个层面提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1.依据“环境制约律”,构建环境育人的亲和力教育出名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在《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生活空间理论(life space)。
所谓生活空间是指“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视个人对环境的认知而定的”。
就如儿童看见糖果就想吃(引力),看到蛇就想逃避(斥力),因此生活空间具有动力性,人的行为就是沿着“引力”的方向向心理对象移动的过程,它更强调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反应的主动性。
因此,要围绕“90后”大学生群体的独到需要作为营造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增强教育的亲和力。
把“90后”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营造教育环境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使学生在这种“具有吸引力的环境”中提高人文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依据“需要接受律”和“适应超越律”,开展以人为本的适应性教育美国出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出名的需要层次论,五个等级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崇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0后”大学生最需要的是爱、尊崇和自我实现这三个层次。
因此,应从“需要”的理念出发,着眼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关怀并信任他们,节制满足他们的“合理性”心理需求。
从“超越”的新认识出发,加强对“90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和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提升教育的有用性;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例外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3.依据“主体间多向互动律”,开展民主同等的沟通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个体都有潜在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坚信,不是我们为学生解决他的学习问题,而是学生本身就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
”其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对“90后”学生展开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崇学生的合理利益需求和心理需要,尊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地位,充分让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和提高,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4.依据“知、情、信、意、行的矛盾突出规律”,开展改变不合理认知的挫折教育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关于情绪障碍的“ABC理论”。
在此理论中,A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相应而生的看法;C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行为的结果。
艾里斯认为,“情绪的产生不是因为某个事件,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